动物园圈养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2021-04-24 10:03彭月梅王春孝鲍光荣李文超顾有方程王琨刘欣超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彭月梅, 周 进, 王春孝, 鲍光荣, 李文超, 顾有方, 程王琨, 刘欣超*

(1.动物营养调控与健康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凤阳 233100; 2.安徽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3.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江苏 南京 210028)

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亲缘关系上极为接近,因而一些疾病可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群之间流行。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不断发展、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掌握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健康情况,不仅利于加强其饲养管理,且可以预防非人灵长类动物作为潜在传染源,危害人类的健康。

寄生虫病是危害非人灵长类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消化道寄生虫的种类及感染率较多,常引起非人灵长类动物营养不良、贫血和腹泻等临床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南京某动物园作为国内在园非人灵长类动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园之一,目前其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对该动物园不同饲养基地、不同种类和性别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为该动物园防控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消化道寄生虫病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2019年5-6月,从南京某动物园的BB、JA、GC以及JH 4个饲养基地,逐只采集新鲜非人灵长类动物粪便样品,每份约15 g,分别装入洁净自封袋中,并标明采集地、品种、性别等信息,编号后置于4 ℃冰箱中保存待检。

1.2 检查方法

分别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法和尼龙筛兜集卵法等检测粪便样品的寄生虫感染情况。

1.3 虫种鉴定

参考李波、李延鹏的研究,鉴定本次调查中所检测到的消化道寄生虫,未全部鉴定到种。

1.4 数据分析

运用SPSS 25.0软件,对各种消化道寄生虫在不同饲养场地、性别、物种间的感染情况经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P

<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120份新鲜粪便样品中,77份为寄生虫阳性粪样,南京某动物园圈养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64.17%。共检测到7种消化道寄生虫,包括4种线虫和3种原虫,分别是鞭虫、类圆线虫、钩虫、蛔虫,阿米巴原虫、结肠小袋虫和球虫(图1)。各虫种中,鞭虫感染率最高,为47.50%,蛔虫感染率最低为1.66%(表1)。

图1 本次调查检获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虫卵/幼虫/卵囊/包囊/滋养体

表1 非人灵长类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2.2 消化道寄生虫在不同种类动物、性别及饲养基地的感染情况

在各饲养基地中,JA基地的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76.56%(49/64)。BB、GC、JH的动物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46.15%(12/26)、50.00%(13/26)和75.00%(3/4),差异显著(X=10.419,

P

<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饲养基地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本调查采集的120份新鲜粪便中,雄性、雌性和性别不明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分布为61.54(24/39)、68.22%(37/54)和55.56%(15/27),差异不显著,详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本调查共采集到17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粪便样品,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动物均有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其中,金丝猴、黑叶猴、赤猴、食蟹猴和环尾狐猴的感染率为100%,而黑帽悬猴感染率最低为12.5%,详见表4。统计学分析,各种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差异极显著(X=42.544,

P

<0.001)。

表4 不同种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2.3 不同种非人灵长类动物鞭虫感染情况

不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鞭虫感染存差异极显著(X=29.241,

P

=0.002),在感染鞭虫的12种动物中,金丝猴的感染率最高为89.43%,熊猴、黑猩猩、红猩猩和黑帽悬猴未检出鞭虫感染,详见表1。

2.4 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混合感的染情况

本次调查共检出29份消化道寄生虫混合感染的样品,感染率为24.17%。其中同时感染2种寄生虫的样品占混合感染的65.52%(19/29),尤以鞭虫和阿米巴原虫混合感染最为常见;感染3种寄生虫的占混合感染的24.14%(7/29);感染4种寄生虫的占混合感的10.34%(3/29),详见表5。

表5 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显示,南京某动物园圈养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总检出率为64.17%,感染较为普遍。这一结果低于太行山野生猕猴(97.40%)、广西人工训繁场实验猴(72.40%)、高于集约化养殖实验猴(42.90%)、国内其他动物园非人灵长类动物(21.14%)。此外,前期调查结果显示,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较为普遍,如普通级实验猴和野生猴消化道寄生虫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5.40%和87.10%,本次调查中,混合感染率为24.17%,低于上述结果。原因可能是不同饲养环境导致非人灵长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差异较大,可能的相关因素有:饲养密度、方式及卫生条件等。

采样的17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均有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其中5个物种的感染率为100%(金丝猴、黑叶猴、赤猴、食蟹猴和环尾狐猴,共35份样品),由于食蟹猴只采集到1份样品,无法反应群体感染情况。上述35份样品,21份采自JA基地(60%),结合不同饲养基地的感染率分析,表明不同的饲养环境会影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但对于金丝猴,采集的19份样品,来自于3个饲养基地,表明金丝猴对消化道寄生虫具有较强的易感性。17个物种中,黑帽悬猴的寄生虫感染率最低(12.50%),由此可见,不同物种对寄生虫的易感性存在较大差异。

本调查检测到的6种消化道寄生虫中,鞭虫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种类最多和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与其他各动物园的调查结果一致。在调查的17种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有12种感染鞭虫,总感染率为47.50%。而各种动物中,金丝猴的感染率最高(89.43%),说明宿主物种之间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对乌干达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鞭虫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率最高的是东非狒狒(88.90%),与本次调查的金丝猴感染率相近,表明在不同地区均存在某些特有非人灵长类物种对鞭虫易感。另外,其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率最低的是黑猩猩(13.30%),本次调查中黑猩猩样品中未检出鞭虫,说明黑猩猩是鞭虫的非易感宿主。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相近,因而多种寄生虫可在两者之间进行交叉传播。如本次调查检测到的阿米巴原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因而,根据本调查结果,该园应加强消化道寄生虫病的防控,如采取定期检测、预防性驱虫或开展相应疫苗研发工作等措施以提高圈养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