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枸地氯雷他定的安全性探讨

2021-04-23 06:48靳道彬
中外医疗 2021年6期
关键词:枸地氯雷风团

靳道彬

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皮肤性病科,山东济宁 272200

慢性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该病症具有一定的过敏性、多发性、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等特点,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见于皮肤发白、皮肤风团以及皮肤瘙痒等[1]。目前临床针对慢性荨麻疹有多种治疗方案, 但效果均无法达到理想标准。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2-3],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行枸地氯雷他定递减治疗不仅效果确切,且安全性显著。 该次为进一步验证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以 2019 年 2 月—2020 年 2 月于该院接受诊疗的106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 通过对照氯雷他定片与枸地氯雷他定递减疗法展开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接受诊疗的106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与2014 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提出的慢性荨麻疹临床诊断标准相符者;②本人或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授权者; ③近期不存在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等治疗者。排除标准:①胆碱能或是人工等其他荨麻疹者; ②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③伴有免疫系统疾病者;④研究用药禁忌者;⑤伴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⑥妊娠期、哺乳期或是精神疾病者等;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该研究,根据随机双盲法以及53 例单组区间条件将患者分别归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男 31 例,女 22 例;年龄 19~67 岁,平均(35.32±4.10)岁。 试验组男 33 例,女 20 例;年龄 22~70 岁,平均(35.59±4.23)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临床治疗方案为氯雷他定片:取5 mg 氯雷他定胶囊(国药准字 H20080213)。 1 次/d,10 mg/次,持续治疗1 个月。

试验组临床治疗方案为枸地氯雷他定递减:取8.8 mg枸地氯雷他定片(国药准字H20090138)给予患者口服,1 次/d,持续给药2 周;在第3 周时将给药频率调整至每2 天 1 次,持续到第 4 周结束;在第 5 周时,将给药频率调整至每3 天1 次,持续到第6 周结束;在第7 周时,将给药频率调整至每4 天1 次,持续到第8 周结束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血清IgE 水平:以罗氏Cobase411 型化学发光仪与配套试剂通过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

②治疗后症状评分: 通过4 级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持续时间、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满分为4 分,所得分值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正比关联[4]。

③不良反应情况:口干、嗜睡、乏力、头晕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清IgE 水平

两组治疗前血清IgE 水平趋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 水平对比[(),IU/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 水平对比[(),IU/mL]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53)对照组(n=53)t 值P 值131.37±13.79 130.46±14.62 0.330 0.742 89.31±10.06 107.15±12.22 8.205<0.001

2.2 治疗后症状评分

试验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对比[(),分]

组别 风团数量(分)风团大小(分)风团持续时间(分)瘙痒程度(分)试验组(n=53)对照组(n=53)t 值P 值0.97±0.11 1.16±0.17 6.831<0.001 0.92±0.06 1.37±0.09 30.287<0.001 0.65±0.21 0.98±0.31 6.416<0.001 0.57±0.09 1.37±0.18 28.940<0.001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3.7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15.0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属于临床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查阅既有研究资料可知[5],我国慢性荨麻疹的年发病率在3%左右,临床认为慢性荨麻疹的主要发病机制为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皮肤小血管扩张等因素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局限性水肿反应,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后病情每周发作次数在3 次左右。慢性荨麻疹引发因素较为繁杂, 临床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障碍等,此外,慢性荨麻疹发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还涉及化学递质、炎症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等方面[6-7],有学者研究发现,相对比健康人而言,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大幅度升高,即慢性荨麻疹临床诊断中,血清IgE 水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若血清IgE 水平异常升高,表示患者有较高的慢性荨麻疹罹患风险[8]。 在临床症状方面,患者发病后的表现多集中于全身不适、瘙痒、食欲不振、头痛、发热等,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期治疗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条件。 目前临床针对慢性荨麻疹有多种治疗方案,但效果均无法达到理想标准。

该次为进一步验证慢性荨麻疹患者行枸地氯雷他定递减治疗不仅效果确切,且安全性显著,以该院接受诊疗的106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通过对照氯雷他定片与枸地氯雷他定递减疗法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89.31±10.06)IU/mL、风团数量评分(0.97±0.11)分、风团大小评分(0.92±0.06)分、风团持续时间评分(0.65±0.21)分、瘙痒程度评分(0.57±0.09)分低于对照组(107.15±12.22)IU/mL、(1.16±0.17)分、(1.37±0.09)分、(0.98±0.31)分、(1.37±0.18)分;试验组 3.7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15.09%(P<0.05)。 此研究与王振[8]学者的研究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低于参照组的10.00%(P<0.05),具有趋同性。 可见在慢性荨麻疹临床治疗中, 枸地氯雷他定递减疗法具有更为确切的临床效果,且可以为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提供较好的保障。

枸地氯雷他定作为一种非镇静性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物,具有较为优秀的水溶性,且生物利用度相对较高,对患者行口服治疗,药物进入患者机体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向枸地氯雷他定转化,且半衰期相对较长,进而有效拮抗患者外周H1 受体,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肥大细胞膜的稳定性, 避免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量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因此可以产生较为显著的抗过敏、抗炎效果,最终可解除患者皮肤风团、皮肤瘙痒等症状[9]。 不仅如此,相对比氯雷他定而言, 枸地氯雷他定并不会严重干扰患者的钾离子通道电流,血脑屏障渗透性较差,对患者行递减方案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心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同时还能减低患者出现口干、 乏力、 头晕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最终实现临床治疗目标。

综上所述, 枸地氯雷他定递减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纠正临床症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性较低, 可以为患者的预后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

猜你喜欢
枸地氯雷风团
祛风止痒方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孟鲁司特钠配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枸地氯雷他定与阿伐斯汀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枸地氯雷他定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枸地氯雷他定联合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IgE、ECP 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氯雷他定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