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辉
(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中蒙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5456)
枸地氯雷他定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李金辉
(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中蒙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5456)
目的 分析枸地氯雷他定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确诊接收的82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13例,观察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复发率为2.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复发率为10.2%,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枸地氯雷他定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慢性荨麻疹,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枸地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性的皮肤瘙痒,且出现长白色或者鲜红色风团,无疼痛感,且消退后不留下任何痕迹[1]。该病多发于春冬季节,发作时间超过3个月则为慢性荨麻疹,反之则是急性荨麻疹[2],慢性荨麻疹还十分影响美观,使得患者身心受到伤害。本次研究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确诊接收的82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枸地氯雷他定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确诊接收的82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13例。观察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男251例,女162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41.32±6.56)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02±1.25)年。对照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男264例,女149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40.29±5.9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26±1.08)年,两组资料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生产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38,规格:8.8 mg*6 s),口服,8.8mg/次,1次/d,对照组给予左西替利嗪片治疗(生产公司: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49规格:5 mg*15 s)口服,10mg/次,1次/d。以4 W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在8个月后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疗效评价:瘙痒以及风团症状消失持续1个月以上,为痊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风团消退>80%,为显效;瘙痒有所改善且风团消退>50%且<80%,为有效;瘙痒以及风团等症状毫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8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比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如下:
表1 治疗情况对比表(n)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对比
在10个月后的随访中,观察组出现11例复发患者,复发率为2.7%;对照组出现42例复发,复发率为10.2%,两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荨麻疹的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组胺是参与荨麻疹发病过程的重要介质,肥大细胞产生、储存后使得内皮细胞收缩,导致血管内液体渗出,最终形成组织水肿以及风团[3]。慢性荨麻疹除了由于免疫以及非免疫两种发病机制外,发热、过度饮酒、运动不当等也有可能引发慢性荨麻疹[4]。慢性荨麻疹治疗难度较大,且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而枸地氯雷他定是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主要成分为氯雷他定以及吡啶枸橼酸二钠盐,水溶性机强,患者服用后可以在体内迅速的通过代谢作用转化为地氯雷他定,有效的选择性竞争抑制组胺H1受体,抑制组胺的释放[5]。并且枸地氯雷他定具有长效性,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慢性荨麻疹,且不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
综上所述,枸地氯雷他定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慢性荨麻疹,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1] 王宗明,杨雄波.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3,11(12):1401-1403.
[2] 李 虹.探讨枸地氯雷他定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J].海峡药学,2013,09(04):88-90.
[3] 孔庆山.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盐酸赛庚啶片治疗慢性荨麻疹58例[J].中国药业,2014,25(23):121-122.
[4] 陈海兵.探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36(36):199-200.
[5] 周卫东.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8):98-99.
本文编辑:王雨辰
R758.24
B
ISSN.2095-8242.2017.02.1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