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李峰,梁志华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山东 济南 250014
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是手法复位中较为罕见的情况。整块复位指表面上见到的还纳是疝内容物和疝囊一并还纳,而实际上疝囊部的嵌顿未真正解除。此类病例较为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本文对我院收治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致肠破裂1例进行报道,并回顾分析国内外文献,探讨其临床意义。
病人,男性,60岁,自幼发现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物,多次自行手法还纳。此次因“腹痛4 d”于2019年4月15日入我院。5 d前曾自行手法复位一次。入院体格检查:右侧腹股沟区未触及明显肿物,腹部无压痛、反跳痛。相关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15.34×109/L,腹部立位X线平片示小肠梗阻。结合CT,不排除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后整块复位可能(图1)。经短暂观察,病人渐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急症行剖腹探查手术,取右侧经腹直肌长15 cm切口,探查见:小肠重度扩张,腹腔内粪水约1 000 mL,距回盲部80 cm处约12 cm小肠嵌顿于右侧腹股沟疝疝环处(疝囊已脱离腹股沟区),卡压处小肠破裂,破口长径约2 cm,创面边缘黏膜外翻,肠内容物外溢。综合术中情况,予行小肠部分切除+疝环缝合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支持等治疗,恢复良好。
图1 病人术前影像学表现 A.我院腹部立位X线平片符合小肠梗阻;B.外院CT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箭头为嵌顿小肠)
腹股沟嵌顿疝行手法复位后,如病人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要高度怀疑整块复位的可能。所谓“整块复位”,即指疝囊(腹膜)连同疝内容物(多为小肠)一同复位,腹股沟表面见隆起消失,但疝内容物仍位于腹膜前间隙,未还纳入腹腔,疝环仍卡压肠管,病人肠梗阻症状无明显好转,如嵌顿持续,存在肠破裂可能(图2)。此类病例于1843年由Luke首次报道[1]。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报道200余例[2],中文文献经CNKI、万方数据库以关键词“整块复位”“腹股沟疝”查阅共计3例[3-5],1例为股疝[3],2例为腹股沟斜疝[4-5],报道年份均较早,病例分析简单,未明确提出发病机制、诊疗措施等。发生整块复位者多为中老年男性病人,且腹股沟斜疝居多,最小年龄为7岁[6],最大年龄为85岁[7]。该病发生概率为1/13 000[8],较多见于病史长、由病人自行反复多次复位者,其原因可能是反复多次的复位致疝囊颈纤维化,腹膜前间隙扩大,疝囊容易与疝内容物共同还纳[9-11]。
图2 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示意图,复位后疝囊仍位于腹膜前间隙 A.复位前;B.复位后
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病人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及2008年由Kitami提出的CT检查标准[12]:(1)定位于近腹股沟区的闭袢性肠管;(2)嵌顿区环形索条样结构;(3)闭袢区膀胱的喙样影;(4)持续凸出的腹股沟区软组织。Hoshiai等[13]提出,多层螺旋CT检查可提高此病的诊断率。尽管如此,由于此病发病率低,且部分病人症状不典型,术前做出正确判断仍较困难。有文献报道病人无任何不适症状存在,腹腔镜探查仍证实为整块复位[14]。
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需及时手术治疗。如病程短,肠袢无明显缺血坏死,诊断及时,可行腹腔镜探查,根据情况进行疝环松解后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15],在此不建议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因TEP无法全面探查腹腔内情况,存在遗漏肠坏死的可能[7];如病程长,腹膜炎明显,可采取剖腹探查,若术中发现肠管坏死或破裂,腹腔污染重,建议先行肠管切除,二期行补片疝修补[16-17]。然而另有研究表明,即便行小肠切除,充分的术中冲洗可避免补片感染,一期行疝修补术亦是可行的[18-21]。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病例较少,国内外缺少大宗数据研究,我院对此病例临床认识不足,错失最佳手术时机,仅能二期另行疝修补手术。在临床工作中,腹股沟嵌顿疝者还纳复位后,如疼痛不缓解,应认识到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的可能性,及时诊治,以免延误手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