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博景 ,石涛
1.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患有此类并发症的患者常表现出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根据大量文献显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概率为50%~90%。 在西医上,该类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微小血管改变、三大代谢紊乱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但是此类疾病在临床医学上并没有统一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上针对此类疾病一般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但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此类治疗方法效果并不佳,故很多患者开始寻求中医方法进行治疗[1]。 该文对消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进行研究与分析,选取2016 年12 月—2019年12 月该院治疗的5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疾病患者作为研究,根据床位号进行分组,分为两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病床号为单号的患者作为温针灸组,病床号为双号的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以期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治疗的5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根据床位号进行分组,其中病床号为单号的患者作为温针灸组,病床号为双号的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每组 25 例。 温针灸组的 25 例患者中,男 11 例,女14 例;年龄最高 79 岁,最低 38 岁,平均(58.93±6.33)岁。联合治疗组25 例患者中,男10 例,女15 例;年龄最高 80 岁,年龄最低 38 岁,平均(58.89±6.35)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所患疾病经过该院医师确诊,符合《内科学》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疾病的标准,且经过CT诊断确诊;②患者的精神状态尚可,可以独立完成该次研究;③患者未合并其他较为危重的疾病。 排除标准:①患者由于神经中毒、外伤等原因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②患者合并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肝肾功能异常;③患者对该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 在进行该次研究前,该院医务人员将该次研究的具体内容详细地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且指导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该次研究通过了该院道德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温针灸组:该院医师对患者采取温针灸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需要针灸的穴位为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丰隆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悬钟穴、昆仑穴,使用30 号2 寸的毫针刺入相应的穴位,注意要均匀缓慢地提插转捻,在得气后在针柄插入艾柱,长度约为2 cm,随后将其点燃,需要留针,留针时间约为30 min,随后将针拔出,为了防止烫伤皮肤,需要将一层厚纸片垫在患者的皮肤上面,1 次/d,6 次/周,需要连续治疗 3 周以上。
联合治疗组:该院医师对患者采取温针灸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取消痹汤药物进行治疗,其中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同温针灸组。 消痹汤药物主要包括黄芪30 g,当归 30 g,延胡索 15 g,茯苓 15 g,丹参 15 g,生地黄 15 g,地龙 10 g,三七 10 g,僵蚕 10 g,苏木 10 g,用水煮取汁400 mL,2 次/d,口服,需要连续治疗 3周以上[2]。
该院医师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 MCV、SCV 水平、VSA 评分以及 SF-36 评分等指标进行详细地记录。 其中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PG),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MCV、SCV 水平采用肌电图分析仪进行检测,患者的VSA评分越高,患者越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SF-36 量表进行评判,患者的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治疗组与温针灸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VSA 评分以及SF-36 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温针灸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MCV 以及SCV 水平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多发疾病,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病情较轻的患者仅仅会表现出肢体麻木疼痛,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以及瘫痪等,如果患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则可以会出现溃疡、足部感染、坏死,最终导致截肢。
在中医学上,该类疾病属于“消渴”“血痹”等范畴,其病因为气阴两虚、痰浊、淤血阻滞于脉络,气血无法畅通[3-4]。 温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其是艾灸和毫针针刺联合的方法,可以促使患者的机体气血生化,且可通行气血分布渗灌周身,进而达到濡养肢体的目的[5]。消痹汤中的黄芪可以达到补脾胃元气,促进气旺血行,祛瘀络通的目的。 其中当归可以达到活血通络的目的,延胡索可以达到活血行气止痛的目的; 茯苓可以达到祛湿健脾,祛生痰之源的目的;丹参和三七可以达到活血通络的目的;生地黄可以达到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的目的;地龙、僵蚕以及苏木达到祛风通络的目的。 诸药合用,可以达到祛痰通络、益气养阴、止痛以及养精血等目的。 温针灸以及消痹汤联合使用,可以起到祛邪通络、补虚扶正等作用[6-7]。
表1 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VSA 评分以及 SF-36 评分()
表1 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VSA 评分以及 SF-36 评分()
组别 FPG(mmol/L) 2 hPG(mmol/L) VSA 评分(分) SF-36 评分(分)联合治疗组(n=25)温针灸组(n=25)t 值P 值8.12±1.48 8.90±1.19 2.054 0.046 12.13±1.26 12.85±1.21 2.061 0.045 1.43±0.5 2.88±0.81 7.532<0.001 78.95±8.24 66.19±8.59 5.360<0.001
表 2 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的 MCV、SCV 水平[(),m/s]
表 2 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的 MCV、SCV 水平[(),m/s]
组别 MCV SCV MCV SCV联合治疗组(n=25)温针灸组(n=25)t 值P 值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47.07±5.25 39.55±4.27 5.556<0.001 47.72±5.14 40.97±4.85 4.776<0.001 44.36±7.19 35.44±6.06 4.743<0.001 46.49±5.23 40.28±4.64 4.441<0.001
该文对消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温针灸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8.12±1.48)、(12.13±1.26)mmol/L vs (8.90±1.19)、(12.85±1.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MCV、SCV 水平[(47.07±5.25)m/s,(47.72±5.14)m/s,(44.36±7.19)m/s,(46.49±5.23)m/s vs (39.55±4.27)m/s,(40.97±4.85)m/s,(35.44±6.06)m/s,(40.28±4.6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胡秀萍等[8]的研究结果与该文的研究结果相似,在其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 MCV 以及 SCV、VAS 评分、SF-36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消痹汤联合温针灸进行治疗,可以达到较佳的效果。 但是其研究中对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记录了治疗前的相关数据,值得该研究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消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可以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