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少云
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家庭病床科,广东佛山 528000
糖尿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 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科学用药、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等方式控制血糖波动,一旦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则会增加身体其他组织器官的负荷, 进而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和运动,还需要长期用药,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依从性差等情况,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尤其是社区医院要肩负起监督和指导的任务。家庭社区综合护理是将社区与家庭相结合的一种护理模式,此种护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现将2018 年4 月—2019 年8 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对象,对家庭社区综合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予以评价,报道如下。
该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对象。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各50 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 22 例;年龄 48~82 岁,平均(60.23±2.18)岁;病程为 1~12 年,平均(6.08±0.13)年。 观察组中:男 27 例,女23 例;年龄 47~83 岁,平均(60.28±2.21)岁;病程为 1~12 年,平均(6.07±0.14)年。 通过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
对照组行常规指导:在社区为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宣传手册,口头宣教,介绍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介绍用药方法等。
观察组行家庭社区综合护理:在社区内为每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周进行1 次电话随访,每2 周进行1 次家庭随访,在随访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评估患者的治疗需求,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科学的指导。 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建立微信群或QQ群,邀请患者和患者家属加入群中,开展远程健康教育,为患者答疑解惑,并让家属参与到护理干预工作中来,起到监督患者的作用,家属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加强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情况。 社区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理护理,在心理护理方面,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了解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导患者,让患者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改善病情的重要性。 生理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和足部护理指导,并由家属共同参与,督促患者执行遵医行为。
观察指标:护理前后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遵医行为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
评价标准:①评价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使用的评价方式为依从性调查问卷[3],共调查5 个方面的遵医行为依从情况,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情况、血糖监测、用药依从、足部护理,各方面的评分范围均为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佳。 ②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方式为SF-36 量表[4],共评价4 个维度: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和指标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均相对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前,而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上述3 项血糖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值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值对比()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 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9.52±0.13 9.54±0.18 0.636 0.526 6.05±0.24 7.48±0.53 17.379<0.001 13.28±1.61 13.27±1.52 0.032 0.975 8.59±0.63 10.54±0.74 14.188<0.001 8.55±1.13 8.56±1.21 0.043 0.966 6.02±0.18 7.08±0.42 16.403<0.001
表2 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评分对比[(),分]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饮食控制8.25±0.11 6.28±0.23 54.637<0.001运动情况8.27±0.51 6.03±0.27 27.448<0.001血糖监测8.57±0.86 6.52±0.37 15.483<0.001用药依从 足部护理8.21±0.42 6.32±0.28 26.476<0.001 8.44±0.16 6.53±0.22 49.648<0.001
观察组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情况、血糖监测、用药依从以及足部护理方面的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对较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 躯体功能 情绪功能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90.62±2.13 74.18±2.45 35.808<0.001 91.63±2.28 78.84±2.06 29.432<0.001社会功能90.22±2.21 81.45±2.26 19.618<0.001认知功能89.75±2.52 80.47±2.11 19.965<0.001
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性疾病,患者伴有蛋白质代谢异常、脂肪代谢异常。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影响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心脏、血管、神经、足部、眼部,增加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残疾率和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5-6]。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不够明确,加上该病的病程较长,患者不仅需要长期用药,还需要控制饮食和行为习惯,随着病程的增加,患者的遵医依从性会降低,则会导致其血糖值出现升高或降低的波动,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与稳定。 并且,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均在家庭内完成治疗,这则体现出了家庭、社区在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7]。
该研究显示,相比于接受常规指导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家庭社区综合护理干预的糖尿病患者所获得的护理干预效果更为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降低患者的血糖值,保持患者血糖值的稳定性,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②可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在用药、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方面的依从性;③可提升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功能。家庭社区综合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在此种护理模式中不仅有家庭的参与,还有社区的参与。 由社区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并由家庭成员负责对患者的监督与家庭管理,这样的一种干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依从性。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长期形成治疗依从性和行为依从,则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时常发生波动,血糖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与稳定。社区是院外护理的延续,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连续性的、综合性的照顾和护理服务,通过实施生理和心理等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波动[8]。
综上所述,将家庭社区综合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上可获得理想效果,不仅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值,同时还可以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