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23 10:31黄晓艺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摘要:儿童社会工作目前是我国社会工作主要的发展领域。开展儿童社会工作,要在保持自身专业性的同时兼顾儿童的天性和特性。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引入色彩心理学,一方面可通过添加色彩元素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帮助社会工作者合理配置活动中的色彩元素,提高服务质量。基于此,文章分析色彩心理学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推动儿童社会工作更高效地开展。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色彩元素;儿童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3

1 研究背景

儿童时期作为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发展阶段,儿童的成长特点表现为身心快速发展,对世界的感知较为敏感且强烈。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儿童作为缺乏生存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保护。目前,儿童社会工作积极介入儿童的成长教育中,弥补儿童教育的不足,让儿童能够更好地成长。儿童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发展领域,在残疾儿童教育、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亲子关系调适等领域都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儿童相较于成年人在注意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但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要优于成年人。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儿童提供社会服务时,要兼顾专业性和儿童的天性和特性。儿童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主要来源于他们的五感,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其中视觉是最直接的方式,视觉中的色彩元素相比其他元素更加直观[1]。

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能将感知到的颜色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接,从而产生心理反应。据此,儿童社会工作可以运用色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合理配置活动中的色彩元素,一方面运用丰富的色彩增强服务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色彩引发的心理效应提升服务效果。文章以洛阳市D社区亲子课堂活动为例,探讨色彩心理学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2 相关概念

2.1 色彩心理学

有学者认为色彩心理学的开端可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对色彩的研究从色彩本身向色彩与心理的关系转变,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色彩所蕴含的象征性意义、色彩的情感效能等[2]。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有学者指出,“色彩心理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活动受到色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定的心理反应”[3]。郭凯军认为可根据反应类型将色彩引起的心理反应分为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性心理感应是由色彩最为直观的物理性质引发的,而间接性心理感应是视觉感受到的色彩与过往经验联结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感受[4]。

2.2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以儿童这一群体为服务对象,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儿童权利理念为伦理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同时兼顾儿童特性和天性,为其提供服务,创造儿童友好环境,帮助其免遭权益侵害,助益其健康成长。儿童社会工作早期的服务对象为生活遭遇困难或身心受到伤害的困境儿童,随着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扩展,逐渐将全体儿童都将纳入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对象范围内,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保障儿童福利、提高儿童家庭教育能力等方面提供服务。

3 色彩心理学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在外部色彩刺激下产生联觉反应实现的,即视觉感知到的色彩与之前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由此引发心理上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绿色会联想到树木、草坪,会由此产生清爽的感觉。

同时,色彩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如当孩子看到像红色这样饱和度较高的亮色时,会产生兴奋的情绪,产生求知的欲望;如所处环境中蓝色这一色彩元素偏多则会让孩子安静下来,会使其思考当前所处环境是否安全[5]。因此在儿童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运用一定的色彩心理学知识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提升服务质量。

文章以洛阳市D社区亲子课堂活动为例,从工作人员形象、介入活动设计、服务活动开展三个方面分析儿童社会工作中色彩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情况。

洛阳市D社区亲子课堂活动是洛阳高校大学生入驻社区开展的亲子关系调适活动,每次活动明确一个主题,根据这一主题开展亲子科学课堂,通过课堂上的亲子互动促进服务对象亲子关系的改善。

3.1 工作人员的形象

在工作人员形象方面,社会工作者考虑到正值炎夏,且活动场地是一个纯白色空间,如果选用志愿者常用的饱和度较高的红色,虽然在短时间内会激发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但在活动中后期可能会使其视觉感到不适,产生烦躁情绪。

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选择饱和度较低的浅绿色上衣为工作服装,一方面浅绿色可以使儿童及家长联想到树木、草坪,在视觉上较为舒适,消除因天气炎热产生的烦躁情绪;另一方面饱和度较低也可以减弱视觉上工作人员服饰与白色墙面的对比,避免视觉不适,影响参与感。

儿童往往会将父母、老师等年纪较大的人视为生活中的权威,当老师穿着装扮偏向深色可能会给儿童严肃的感觉,有一定的压迫感。社会工作者作为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選择颜色较为明丽的服饰,可以给儿童一种亲切易接近的感觉,使社会工作者与儿童能够更好地互动。

3.2 服务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有关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时,要兼顾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大多采用游戏辅导的方式,以增强服务过程的趣味性。洛阳市D社区亲子课堂以科学小实验的教学实践为活动主题,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服务对象在活动中感受科学魅力,在与父母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改善亲子关系。

单一的科学实验可能会使儿童尝试几次后就失去兴趣。为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引入色彩元素,如带领小朋友制作非牛顿液体时,可以让小朋友在制作的非牛顿液体中加入自己喜爱的颜色或调配出不同的颜色。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根据孩子选择的颜色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活动过程中添加色彩元素一方面可以增强科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孩子的自主创造性,另一方面父母可根据色彩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喜好,知晓颜色对于孩子的深意,或是鼓励孩子尝试配色,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

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为儿童的创造力留白,鼓励参与活动的儿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色彩心理学的知识,根据儿童对某种颜色的偏爱程度简单分析其性格,帮助社会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果。

3.3 服务活动的开展

第一,活动引入。儿童天性活泼喜动,在活动开始阶段,像在学校上课一样强调纪律往往只能让小朋友短暂地坐在位置上,并不能使其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因此在活动引入阶段,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选择恰当的方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在洛阳市D社区亲子课堂活动引入部分,社会工作者选择讲述绘本故事的方式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绘本故事往往配色恰当,非常符合儿童阶段对色彩的认知,童真童趣的故事搭配精美的图画往往能成功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活动状态,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大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向服务对象展示实验步骤和实验效果,其中多媒体课件的配色是否得当对社会工作者的讲解和展示有一定的影响。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对色彩的偏好,另一方面要结合活动场地的实际情况,考虑配色的使用是否会使观看者感到不适,这都将影响多媒体展示的效果。

有实验心理学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对色彩的感知会发生改变,同时生活阅历的增加也会使由色彩引发的联想产生变化,因此色彩引起的心理反应也会发生改变。相关调查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偏爱不同的颜色,如儿童大多喜爱饱和度高的亮色,而中学生则会将注意力转移至蓝色系色彩[6]。

同时有研究学者指出,色彩引发的心理效应与所处场地也有一定的关系,在狭小的空间如教室、小型会议室看相对较大的屏幕,视觉上比较容易产生压迫感,时间较长会感到疲劳;而在面积较大的空间如广场看大块屏幕时,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吃力感,观看时间较长会使人丧失兴趣[7]。因此在小范围的空间应该大面积使用具有收缩和后退效果的低饱和度色彩,以减轻视觉上的压迫感;而在范围较大的空间,应该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使事物产生前进的效果,便于人们观看。

洛阳市D社区亲子课堂的多媒体课件结合以上考虑,根据每期活动主题选择低饱和度颜色作为主色,配以儿童喜爱的饱和度较高的鲜亮颜色元素,为服务对象提供较为舒适的观看体验。

第三,活动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往往兼顾专业性和儿童的特性和天性,由于儿童还未接触社会和复杂逻辑,外界的任何事物对于儿童而言都是新鲜的,这些事物对儿童产生的最直接的刺激就是色彩。

洛阳市D社区亲子课堂考虑到事物色彩对儿童的刺激作用,所以在选择科学实验时,更多选择可进行染色的实验材料。一方面,颜色的添加可以放大一些实验效果,如利用水杯和泡腾片做火山熔岩灯,在水中加入红色色素,可以使小朋友更好地观察实验效果,红色也能使小朋友自由联想,同时较高饱和度的红色还能激发小朋友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色彩元素的加入也给儿童提供了一定的创作空间,儿童对实验成果进行“二次加工”,结合色彩心理学知识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解读,在儿童向父母讲解自己的创作理念时,也加深了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4 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应用色彩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務对象是生活上遭遇困境的儿童,如残障儿童、留守儿童、事实孤儿等权益受到损害或身心健康有一定问题的儿童。这类儿童受生活影响不会轻易向社会工作者敞开心扉,在与这类服务对象沟通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游戏辅导、绘画治疗等方式,结合服务对象在游戏中的行为选择和绘画中对图形和色彩的选择进行初步分析,色彩心理学在这个阶段能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支持。

社会工作者通过儿童选择的色彩对其心理进行分析,避免了正面询问儿童可能会出现抗拒、回避的情况。但也要注意把握个别化原则,不能根据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盲目下结论,可询问儿童选择该颜色的原因,根据其解释进一步分析,避免产生误读影响后续介入和介入效果。

随着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普通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被纳入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洛阳市D社区亲子课堂就是以城市社区中普通儿童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此类互动类型的活动时,可借助色彩心理学知识完善服务活动细节,增强服务对象的参与感,同时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合理配置活动中的色彩元素,增强服务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色彩产生的联觉效应丰富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使其对色彩的感知更加敏锐。

5 结语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往往兼顾专业性和儿童特性与天性,多采用游戏辅导、绘画治疗等趣味性强的服务方式,通过儿童的行为和色彩、图形的选择来对儿童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儿童的行为和选择时,社会工作者需要结合儿童发展理论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其中色彩是分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儿童的思维比较简单,因此对外界色彩的刺激会更加敏感。色彩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已经广泛应用于商品营销、房屋设计等领域,色彩对人的行为和选择有着隐性导向的作用。

将色彩心理学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一方面符合儿童对服务活动趣味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借助色彩产生的引导性作用能够完善服务细节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多使用红色、黄色等鲜艳的亮色元素,可以使儿童在色彩的刺激下产生兴奋的情绪,增强其探索未知的欲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要兼顾理论知识和个别化,面对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对其色彩选择进行分析时应结合儿童的真实想法而非专业权威至上,避免对其产生误读,进而影响后续介入服务。

参考文献:

[1] 袁铄慧.中医五色理论在现代色彩心理学及疗法中的佐证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34-35.

[2] 刘相辰,赵丽珍,王晓艳.色彩心理研究的历史轨迹[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1(6):527-529.

[3] 杜彦炳.色彩心理学在儿童医院视觉形象设计应用研究:以儿童牙科视觉形象设计为例[J].西部皮革,2019,41(14):8.

[4] 郭凯军.色彩心理浅谈[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5-77.

[5] 李建海.我国儿童乐园色彩设计现状和方法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5):87.

[6] 赵洁,何健民.浅析色彩心理学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J].保山学院学报,2012,31(5):34-37.

[7] 熊惠娟.色彩心理学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应用浅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2):242-243.

作者简介:黄晓艺(1998—),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儿童家庭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