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23 22:18陈璐瑶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摘要: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民间艺术是渗透着精神内容的传统符号,也是一系列社会行为和文化心理的表现符号。目前,“怀中抱子扇”已经申报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中抱子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因子,可以支持地方文化继续生发。文章从草编技艺出发,结合其音、形、意在现代设计路径上转化,融入现代文创设计中,推动传统精神与现代设计文化的交融与整合。

关键词:草编技艺;“怀中抱子扇”;现代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0-03

1 “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

1.1 “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的历史变迁

草编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用草、藤做成草绳,串入骨针,缝拼树叶、草丝做成“裙片”,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时尚”。由此可见,编织技艺自古以来就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其地域分布极广,技艺形式多样、丰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有益于体现文化多样性。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同样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目前,“怀中抱子扇”已经申报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怀中抱子扇”源于古下邳地区的蒲扇。古下邳地区河湖纵横,生长了大量的蒲草。当地群众砍蒲草当柴火,有时也会用蒲草编一些草绳。古时战场军师的智慧、旧时宫苑仕女的风情都是通过手中摇晃的扇传递出来的。邳州多水,故水草丰沛,百姓们就地取材,顺应风土创造生活物件。当地的蒲草编扇技艺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曹操途经此处,由于天气炎热,要人打了扇子呈上来,曹操嫌弃草扇子难登大雅之堂,便赐名“操”,“操扇子”这种叫法便在当地一直流传下来。经当地每一代手工艺人不断琢磨、创造,才有了现在如此精美的“怀中抱子扇”。

1915年,古邳街的董氏创新改革,编制出大扇套小扇的蒲扇,并被选送到美国,参加首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国际大奖。这次编制的蒲扇,董氏除了在外观上作了创新,在其他方面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她选取了当地河湖边的细小香蒲草,作为编制蒲扇的原料,这样扇起风来,给人清凉的感觉,同时还有一股扑鼻的清香。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当地贵族的喜爱。董氏又给这样的蒲扇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怀中抱子扇。自从在美国获奖后,这种蒲扇就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和喜爱,“古邳妇女不会针和线,专打蒲包和蒲扇”“来到古邳不买扇,等于白去转一转”,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可见,当时古邳镇老百姓编制蒲扇、蒲包的盛况。这也影响到下邳文化圈的民众,如姚集、魏集、张集、皂河、新沂、邳州等地的民众。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南方的芭蕉扇传入本地,电扇、空调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本地的蒲扇迅速衰落。改革开放后,各地生产建设大规模开展,蒲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了。随着会编制蒲扇的老年人渐渐故去,当地会编织蒲扇的人越来越少,而会编织“怀中抱子扇”的人更少。到21世纪后,全镇会编织“怀中抱子扇”的十多人均为年迈体弱的老人。传统蒲草编织工艺传承人逐渐放弃这门手艺,后继乏人。

1.2 “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的文化价值

“怀中抱子扇”的编织从选料、加工、织纹到绣字等各环节都非常讲究。“怀中抱子扇”的原料是当地一种独特的细、小、香、母蒲草。把它用于编扇的,却只有这一地区的人民。大暑时节是割蒲草的最好时节,选择这个时段采割,是因为这个时段的蒲草韧性强,最适宜编织。高温也利于晾晒蒲草,可使蒲草纤维迅速脱水,不易腐烂。收割完成的细蒲草需要顺着尾巴尖码齐,然后以一个木棒的高度为标准截取材料。这样取材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片蒲叶的宽度大致相等,介成的帘子也能够形成一种规格。乡间的加工工具少,但是手艺人们都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手和身体本身就是工具。

70片细蒲叶,10多种工具,从“介帘子”到“打蒲扇”,手艺人们一起合作制作“怀中抱子扇”。“怀中抱子扇”遵循一般工艺品的编织方法,配合编扇的手势,“抬一压一,抬二压二,抬一压一,抬二压二……”,这种简单的重复就是“怀中抱子扇”的技术口诀。编织时充分运用疏密对比、宽窄变化、经纬交叉起伏等技巧。又由于蒲草的独有特性——纤维笔直,湿润后,蒲草如同线绳,比较柔软,适合在扇面间穿插。

2 “怀中抱子扇”活态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纵观“怀中抱子扇”的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单层“操扇子”到双层“怀中抱子扇”,再到四层“四世同堂扇”,甚至是九层“长长久久扇”,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自我调整、求新求变,反映出“怀中抱子扇”以变求存寻求发展的单纯理想。但是这种历经百年形成的既保存“原根文明”又“融入文明”的发展方式陷入了停滞[1]。

目前,“怀中抱子扇”已经申报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1月,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推进会在徐州睢宁召开,“怀中抱子扇”作为古邳镇的代表作品之一参加展出。2019年5月12日,古邳镇人民政府、半山村委会、下邳农业公司联合举办第一届“怀中抱子扇”大赛。“怀中抱子扇”的传承对深入研究古代下邳历史文化、古黄河农业文化、大运河文化以及展开环保城镇建设研究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育,也可以把“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引入大学课堂。教育可以打破地域的局限性,扩展受众,进而营造出继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构建良好文化生态。

3 “怀中抱子扇”活态传承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怀中抱子扇”是百年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新的“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形式的创造萌生于传统当中,又不断在“活态”传承中积淀成为新的传统[2]。面对新工业时代带来的挑战,为了实现活态传承,笔者为其提出三点建议。

3.1 增强非遗“怀中抱子扇”的可见性

虽然“怀中抱子扇”已经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从推广的程度来看,仍未达到广为人知的状态。首先,要对非遗传承人给予相应的尊重和报偿,当地政府应为手艺人的保护制定更为全面的管理办法,使手艺人在编织“怀中抱子扇”的同时还可获得实际的可以保障自身生活的经济效益。其次,当地博物馆、文化局的专业工作者也承担着保护、整理、推广、宣传“怀中抱子扇”这一非遗的职责。专业工作者的推广宣传能力必定比手艺人自行宣傳更加快捷和高效。2019年,古邳镇政府曾在古邳镇内建立“怀中抱子扇”培训基地。一方面,基地能够增加手艺人们的收入;另一方面,建立培训基地也能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但是好景不长,笔者2021年1月去古邳镇做田野调查时,培训基地已经大门紧闭。政府在制订宣传推广培训工作计划的同时也要注意计划的延续性,实现“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的可持续传承。

3.2 增强非遗“怀中抱子扇”的创新性

由于科技时代的来临,传统手工艺在使用途径和社会需求方面较以前有了较大变化,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量下降,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被人们忽略,因此传统手工艺的解构与再设计就变成现在更需要做的事情。例如,杭州融设计图书馆馆长张雷老师同其合伙人对余杭油纸伞这一传统手工艺进行了解构与再设计。张雷老师同其合伙人解构了余杭油纸伞的每一道制作工序,他们连接了新和旧的通道,以材料和工艺两个坐标轴解构中国传统手工艺,破译了现代与传统的密码,制作出一把宣纸椅子“飘”。这把椅子除去材料用了制作油纸伞的宣纸以外,还用到了制作油纸伞的糊纸工艺,200多张纸被一层层叠放到一起,搭成了一把牢固的椅子。

在手艺人和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很多传统手工艺中的经典造物的造型样式或技艺要素为现代设计所吸收,经转化之后重新融入了生活日用品乃至建筑环境之中,化身为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美术形态。潘鲁生列举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典型案例,如山东莱州、莒南、嘉祥等地的民间石雕工艺已由服务民俗信仰转向现代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品;临沂郯城红花乡的民间手艺人把传统的盘扣、服饰绦子转化为中国结等挂件、摆件装饰品,覆盖了国内外70%以上的市场[3]。这些转化的案例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扶贫脱困工作提供了助力。

如此手法同样适用于“怀中抱子扇”这一传统草编技艺。笔者认为,对“怀中抱子扇”传统技艺的解构再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草编手工艺的载体。也就是使用任何现代手段对扇面进行改造,如通过现代喷绘艺术、丝网印刷、刺绣、3D打印等对扇面进行装饰,探索如何模糊工艺与数字现代化之间的界限,以及明确装饰在设计中的作用和定义的变化。第二阶段:对草编手工艺的工艺“母体”进行解构和再设计。在现代社会,经济社会的转型使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应用价值逐渐消亡,这是其生存危机的根源所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怀中抱子扇”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来。当传统蒲扇与现代生活产生碰撞的时候,把它当作一个收藏品是没有问题的。工业时代的来临,电扇、空调等电器层出不穷,草编扇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现代已经不需要用草编扇来达到散热的目的。因此要把中国传统手工艺解构成材料与工艺,并鼓励运用解构的思维与传统手工艺作坊合作,最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设计的创作,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制作工序中的“介帘子”,抑或原始材料蒲草编织技艺可单独成谱系,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关于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是否还有用的问题,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样式可能被淘汰,功能可能被替代,工艺本身可能会被遗忘,但很难被彻底摒弃,而且传统的手工艺品未必比现代化产物差。

3.3 实现“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的跨界

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非遗不应被原封不动地固态保存,而要融入生活,创新发展。只有被公众认识、欣赏、消费,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非遗的跨界也正是在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中激发出的嫁接之举[4]。

第一,材料的跨界。从简单的蒲草材料转向复合材料,可叠加其他多重材料,从自然原生材料的依次加工转变为人工合成材料的复杂深度加工。例如,如今成为日本国宝级传统美学工艺的莳绘,其实源自中国漆艺。传入日本后,日本匠人在漆液中加入金银粉屑,即通过加入金粉或金箔的技法,使漆面华贵又淡雅。表盘制作找来坚持使用日本传统漆器工艺的Unryuan云龙庵工作室,这种工艺来自江户时代的轮岛涂,是一种特别的漆制方式,制作繁复,产品耐用,再加入莳绘和沉金,就变成华丽的漆艺。设计灵感来源于晚春的景象,有关生命轮回的启示,耗费1 000小时完成。材料的叠加使原始手工艺更具时代先锋性。

第二,形态的跨界。在单一的“怀中抱子扇”形体加入现代设计技术,将原本具体的可辨识的自然界实物,转化为有功能的形式结构,从而变为复杂形体。例如,谷歌Jacquard项目发布的新型导电传感纱线展现了数字工艺美学。在保持工艺不规则性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体现手工艺的创造力。加入数字化智能技术对传统手工艺本身而言是一种创新,基于文化数据的智能生成能提供大量前所未有的产品形式,实现对设计需求的快速响应。

4 结语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与技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使“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得以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怀中抱子扇”草编技艺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原生态的“怀中抱子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也需要具备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继而不断激起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将徐州古邳镇特有的草编技艺推出徐州,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永惠.关于彝族烟盒舞活态传承途径的若干思考[C]//北京舞蹈学院.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南宁:《民族艺术》杂志社,2014:13.

[2]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40-44.

[3] 杭间,马晓飞.建构中国民艺思想史:杭间教授专访[J].民艺,2020(1):21-24.

[4] 蔡威.“物”的流动与乡村振兴:基于黔东南控拜的案例分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3(6):24-32,153.

作者简介:陈璐瑶(199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