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清锋
摘 要 统编教材中写景散文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文体之一,因其语言文质兼美,意蕴深刻,常为学生所不解,尤以短小精炼者为最。以《四季之美》为例,观照统编教材写景散文编排意图,深入解析写景散文之教学重点,并以朗读、比较、想象、联系等多元教学策略,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感悟写景散文之美,从而达成与文本、作者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 小学高段 写景散文 “悟式学习”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国人对文化作品的喜好选择,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无论是以往的人教版,还是如今的统编教材,编排的主导文类,一直是散文。统编教材在第三学段中编排了大量的散文内容,其中大多是名家名作,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人文熏陶,都是语文教学中最优质的阅读资源。而在这其中,又不乏写景散文,教材中的写景散文都极富文学性,作者往往把美轮美奂的景物,通过唯美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从而形成美的画面、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哲思,给读者美的享受。
一、明悟写景散文之编排意图
教材的精心编排要落到实处,要让学生在写景散文学习中有所收获,首先就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编排特点,领会编者意图,关注文体特点,发挥教材价值。纵观统编教材中编排的诸多写景散文,其编排意图大致可以梳理为如下三点:
这三者之间互为支架,互相勾连。语言、画面、情感既是统整不可分割的,又以阶梯上升的态势呈现。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是起点,经历了画面、情感,最后又回到语言文字,但此一时已非彼一时。可以说,这是学生文学审美提升的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有很大难度。写景散文的特点决定了文章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作者独特视角、独特经验下的,那些景、那些语言、那些情,都独属于作者的审美经验、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而这些与学生之间是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所以,我们要在学生和写景散文之间搭一座桥,即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搭桥,让学生目睹作者所目睹的,经历作者所经历的,感悟作者所感悟的,最终达成认知、情感上的共鸣,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来点悟,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所以,笔者称之为“悟式学习”。
二、体悟写景散文之教学内容
我们在进行写景散文的教学时,首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准确把握住写景散文的教学内容。
1.悟语言之美
写景散文的语言细致生动,它们或许是朴素平实却不乏优美的,或许是清新爽朗却不乏隽永的,或许是委婉含蓄却不失明丽的,或许是奔放磅礴却不失灵巧的……这些细致生动的语言正是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落脚点,是教师带领学生悟情悟境的抓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字里行间都体现着语言之美。比如第1自然段描写春天黎明时分的填空,用“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写出了天空颜色的变化,用“泛”“染”“飘”等动词和“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等叠词写出了填空颜色变化的过程。这样美妙的语言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去细细品味、细细鉴赏。
2.悟画面之美
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家对景物画面的描绘,作家往往是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把观察感悟到的美景,通过自己的细腻笔触,真真切切、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幅美妙而充满情趣的画面,而这画面虽真,却并不木讷,更需要读者去用心感受,用心描摹。所以,感悟写景散文的画面之美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也是后续深入领会散文意境与情感的依托。
在《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中,作者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季节的景致。其中夏季着重描绘了暗夜和雨夜两幅动态画,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当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这一幅幅画面时,写景散文所传递给读者的最基本的美就达成了。
3.悟情感之美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景散文中,情从景中来,景又因有情而显得分外鲜活,正所谓“情文并茂”“诗情画意”。情是作者的情,来源于作者的心,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与生命。所以说,情感之美是写景散文中不可缺失的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文学品鉴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四季之美》一文中,每一处景致都饱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比较典型的有夏天雨夜的萤火虫,那朦朧的微光;秋天黄昏的归鸦与大雁,那动人的温情。感悟情感之美是学习写景散文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只有悟到了那份情,才能让那些景致更加鲜活、更加明艳动人。
三、点悟写景散文之学习策略
学生与作者间共鸣的达成,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写景散文时,恰当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有所凭借,从而触摸到作者所表达的画面、语言、情感等。
1.读中比较,在学生和语言之间架桥
学生要去感悟写景散文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是具有一定的障碍的,这就需要教师去为学生搭建桥梁,做好连接。关于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朗读,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朗读是学生让想象的画面和内心的情感外显化的最直接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元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语言有进一步的感悟。同时,在文本语言的细微精妙处,我们可以适当采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聚焦某个词语或短语,体会作者语言的意境。
《四季之美》的语言平实优美而富有意境,课后练习题中也提出了全文背诵的要求。在语言美的感悟上,笔者以朗读贯穿课堂始终,有依托画面想象的读,有饱含情感的读,有扣住动态词语的读,有勾连上下的读,有个人展示读,有伙伴合作读,有师生共读,有配乐诵读……形式各异,重在读中感悟。其中“成群结队的大雁,在天空中比翼而飞。”这一句,笔者在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后,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朋友一起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比翼而飞”中所蕴含的朋友情谊,又以“成群结队”为切入点,让学生挑选更多的朋友一起来读,渗透了“成群结队”这个词语的含义和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朗读既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基本手段,也是学生对语言感悟个性化表达的过程,学习写景散文,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语言美,又在朗读中去表达语言美。这是一个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过程,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就是语言文字的深度感悟。
2.发挥想象,在学生和画面之间架桥
学生和作者描绘的画面之间的差距,其一来自于学生生活经验和作者生活经验的不匹配,作者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和独特视角,是学生未曾經历过、感受过的,即便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那也是游离在散文之外的,而非散文内艺术化的景致。其二是来自于五年级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限制,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直接把文字转化为整体的、灵动的画面。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写景散文画面之美时,可以紧紧扣住关键词句,打开学生想象的心扉,尽可能地去勾画作者所要描绘的那一幅幅画面。
在《四季之美》一课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了夏天和秋天两个季节。在夏天的夜晚,作者选取了“萤火虫”作为画面的主角,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没有的。所以,这里的画面,我们需要借助想象来描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因此,教师紧紧抓住“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这个动态,让学生来想象这幅画面,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有了依托,大致就能在心里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一片漆黑的暗夜中,本来一切都是静止的,而无数的萤火虫忽明忽暗,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一样,给夏天的暗夜增添了一份情趣。此外,由于“无数的萤火虫”这一画面,学生实在是见所未见,在学生自由想象之后,教师可介入了多张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去印证自己想象的画面,进一步感受美。
想象是一个从抽象文字逐渐转化为具象画面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文字背后所承载的美,触摸到了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传达的那些精美画面。这是写景散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3.运用联系,在学生和情感之间架桥
写景散文的情感美是学生最难感悟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作者的感情深藏在她所描绘的景致中,对小学阶段还没有学习意象的学生来说,纯粹地从景致表面去感悟情感,是比较艰难的,而我们现在又不能对我们的学生去机械地分析意象;二是因为作者的感情基本来自于他的情感经验、人生经历,不曾了解这些的学生是难以感受的。所以,我们要在写景散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和作者情感之间架起桥梁。
在《四季之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做的就是上下前后的联系,比如:“蒙蒙细雨的夜晚”和“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联系起来,有同学把这两个短句联系起来后感受到了其中的治愈感;“夕阳斜照西山”和“点点归鸦”前后联系起来,学生读懂了归鸦对家的期待。当然,课堂中最主要的联系,就是介入了作者的生平资料,在学习夏季这一段时,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对这一只两只萤火虫情有独钟?在联系了作者生平后,学生从句子中读懂了作者内心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于是,这个环节似乎就成了课堂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基本只停留在语言美和画面动态美,而在此之后,当学生读到归鸦,读到大雁等景致时,心中就有了联系的意识,有了情感的感悟。
所以,联系是架在学生与作者情感间的桥梁,只有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感受他的情感世界,才能真真切切在作者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情感之美。
当然,除了这些,写景散文也是写景习作的绝佳例文。本单元的习作——即景,就是要求学生写出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的动态变化,像《四季之美》中写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秋天黄昏归鸦回巢的动态,都可以作为习作时的范例。
小学高段的语文学习中,写景散文的“悟式学习”须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基于文本,在读中、比较中感悟散文语言之美;紧扣文字,发挥想象领悟散文画面之美;运用联系,多元体悟散文情感之美。从而让学生徜徉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之中,读懂作者通过散文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如此,才是写景散文的深度学习,也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培明.教育大道先唯美——漫谈教师的美育素养[J].人民教育,2016(23):54-56.
[2] 罗乔.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内容及实施策略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3] 郭华.“移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3(07):22-23.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