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问题,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条件

2021-04-22 18:11许令周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深度学习

许令周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1-0066-02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需要深度学习的观念被广泛认可。我国一些学者对深度学习理论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们普遍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提升高阶思维品质的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也应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为课堂上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创造条件。笔者结合自己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设计问题推动语文阅读教学。

1.设计紧扣学科性质的真实性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魏本亚认为:“教师创设阅读学习情境,要紧扣语文学科特质,让学生与不熟悉的文本建立起关联。”也就是说要保证教学问题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则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前,一些课堂存在不少大而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脱离文本,例如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中,重点讨论“苏东坡有怎样的儒释道思想”;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辛德勒名单》教学中,重点讨论“什么是人道主义精神”……这样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但热闹的背后是浅表化的语文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而要设计紧扣语文性质的问题,我们需要让问题来源于文本。例如,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中,笔者所设计的主要教学问题有三个:颔联中的写景内容有何作用?词中写了哪些典故?作者借助这些典故想表达什么?显然,这些问题来源于文本。

所谓真实性问题就是能反映学生需求的问题。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于他们阅读的困难处,教学中应依据这些困难处设计问题。如何把握学生的阅读困难处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起点有一个预判。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资料分析、学前检测等方法分析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准确预判他们的阅读起点。其次,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教师可直接把握他们阅读的困难处。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提问题不一定都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提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加工。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通常设置三个环节:学生独立阅读,形成个体问题;小组合作,形成小组问题;教师整合,形成教学问题链。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链,自主合作探究,层层推进,实现对文本的深度学习。

2.设计具有统整性的主问题。

余映潮先生对主问题有这样的描述:“‘主问题的设计,在教学中表现出‘一问能抵许多问的新颖创意,每一个‘主问题都能覆盖众多的细碎问题,它不是让学生立即说‘是或‘否,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与钻研,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探求某种结论的过程。”余老师的描述可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主问题具有统整性,能以少驭多,能统摄文章的“灵魂”。在一节课里主问题的数量不宜多,一两个足矣。例如,在2017年版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书愤》一诗教学中,笔者设置的主问题是“怎样理解标题‘书愤?”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整首诗的内涵及精神价值,也能够鉴赏作者创作的艺术魅力。

另外,主问题下需设置次问题。一般来说,主问题相对宏观,如果没有次问题的铺垫,学生对主问题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思维难以深入。但这些次问题的设计也不是随意的,而应具有一定的整合性。次问题的解决可形成不同的教学环节,这些不同的教学环节形成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整体,最终促进主问题的解决。例如,在《书愤》一诗教学中,笔者围绕主问题“怎样理解标题‘书愤”设置了两个次问题,分别是“颔联既写景又写事,有何作用”和“诗中引用多个典故有什么用意”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果直接指向主问题的解决。

3.设计指向高阶思维的迁移性问题。

所谓迁移性问题就是指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问题。深度学习是着眼于迁移的学习,问题的设计也要注意能否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学生由于时代、地域、文化水平等限制,对有些文本中描绘的生活比较陌生,在阅读时不易实现迁移。这时,教师可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帮助他们跨越与文本之间的鸿沟,亲近文本。例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百合花》一文反映的是七十多年前战争年代的生活,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环境中小战士的言行。在教学中,为了缩小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笔者让学生以小说中一位人物的身份为小战士写一份悼词。写悼词的过程会促使学生深入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情境,可真切体会小战士一言一行背后的人性光辉。

另外,我们需要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在指向高阶思维问题的解决中,学生的迁移往往会出现障碍,学生在迁移中之所以会产生障碍,是因为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解决的问题跨度太大。这时,我们可提供必要的支架。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读本《怀李叔同先生》一文教学中,笔者设置了“李叔同先生为何最终出家”的问题,为了推动学生顺利实现迁移,在教学时笔者补充了有关佛教的基本知识。随之,学生结合笔者给的“支架”,再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

(作者單位: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深度学习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精设计,巧提问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