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新青年品格的扎根行动

2021-04-22 18:11赵华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2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理想信念

【关键词】君子人格;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5-0029-03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导中心主任。

南京市中华中学“涵育‘三自品格的学生发展中心建设”项目立足培养中华“新青年”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自立·自省·自强”品格锤炼的学生发展中心为核心目标,为探索新时代高中生良好品格的涵育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自立·自省·自强”的品格理解

南京市中华中学将“自立·自省·自强”作为高中生品格锤炼的核心指向,传承了儒家崇德修身、明德至善的君子人格,又赋予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家国情怀、有为的责任担当”的时代意义。自立者有志向,自省者勇担当,自强者敢创造,这是中华中学在新时代青年涵育中的独特理解。

1.自立是涵育远大志向青年的关键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立领域主要包括认知自立和情绪自立,独立性、责任性、主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是自立者所具备的基本人格特征。儒家经典《礼记·儒行》中关于“自立”有这样的表达,“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可以看出,孔子所认为的“自立”有三个典型要素,即强学、怀忠信、力行,因此,儒家的“自立者”是“博学而笃志”的,是“力行近乎仁”的。因而,无论是当代心理学研究(认知和情绪视角),还是儒家经典(致知和修身视角),自立者理应是勤勉学习者、至善明德者、力行实践者。由此观之,德性学习、德性思考和德性实践融为一体,青年人便能树立远大的志向,且能够矢志不渝。南京市中华中学找到了品格锤炼的“根”,这个根是“文化之根”“明德之根”。因为自立,所以立自,新青年必将能够立起一个高远的新我。

2.自省是涵育内外担当青年的重要方式。

西方研究者与“自省”相近的有: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西方似乎更侧重内在的“调整”和行动达成的“方式”。自省是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常使用的方法是“诚意、正心”。它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恶是非,开展自我批评并进行自我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学识水平。《论语·学而》篇中关于“自省”有这样的表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认为自省需要坚持,需要多方位,尤其是在“忠”“信”“习”三方面。荀子也认为:“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王阳明对自省的理解是要做到“省察克治”。因此,儒家的自省意在塑造理想的人格,其自省的目的在于“使良心常在”“致良知”。南京市中华中学通过“道德理解”的思维训练,进行逻辑解构,批判思考,心灵碰撞,不断省察自我,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一个“成长的新我”,从而,向内能够获得“解释”,向外则表现为刚毅和担当,自省品格的涵育找到了“根”,这个根是“批判之根”“修为之根”。

3.自强是涵育创新创造青年的外在表达。

《周易·乾卦·象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是指强力、持久,体现能动性、主动性、循环性,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喻指人要有自我主宰的信念。荀子继承发展后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命运决定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儒家十分推崇“刚”的品德,“刚毅木讷近乎仁”,在孔子看来,君子既要有“刚”的品德,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自强品格的具体要求。南京市中华中学突出“自强”品格达成的进阶性设计,三大课程“生涯规划、青年先锋、责任担当”,就是将“自强”清晰地呈现出设计性、标杆性和自主性。

二、品格涵育的創新举措

学校项目的核心是建成一个立体化的“学生发展中心”,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一份规划、三项建设、五大行动”。具体地说,“一份规划”是指导每位学生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三项建设”是指场境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五大行动”是指心理自助体验行动、体验式生涯规划系列行动、“三自”品格自主体验“7+1”行动、家校融浸式共育行动和“三自”品格自主评价行动。那么,何谓“学生德性发展”呢?就是青年人对自己有明确的价值追问、德性追问和成长追问,学校设计品格涵育蓝图,构建实践场境,将“三自”品格涵育融浸其中。

1.生涯规划的“五部曲”和“未来五问”,激活青年的内驱力。

生涯规划步骤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开设课程,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学生在思考行动中,逐渐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第二步:适时向学生和家长开设相关讲座,按照高考方向设定内容,帮助大家了解高校专业要求和发展方向。第三步: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了解不同职业的基本情况、发展过程、行业前景、工作任务和社会责任,了解自身职业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规划。第四步:绘制生涯规划蓝图,学生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落实到书面上,并举行“签订生涯规划契约书”活动,加强教育仪式感。第五步:配备成长指导老师,教师的指导工作贯穿于高中三年,带着指导学生定期检讨与修正自己的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的目标。通过修订和评估,使生涯规划更符合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五问”“五步”的设计将青年学子置身于未来的社会场境和自我的从业预设中,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认识,对生涯的理解有了新高度,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新思考,对生长的动力有了新追求。

2.自主体验“7+1”行动,将“三自”品格涵育进一步落地生根。

学校设计的“7+1”行动中的“7”是指学校层面共同策划并举办的活动,“1”是针对学生个体,要求学生每年自主设计并申报1项自主体验的活动项目。学校层面策划的活动主要包括:绘制高中三年全程攻略活动,旨在唤醒青年学子的生涯意识,激发学生为自己人生发展负责和选择的能力;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辩论赛活动或模拟法庭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弘扬求真、理性、开放、包容的精神;“最美中华学子”演讲或评比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树立标杆,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成长发展;模拟人才市场招聘活动,重在增强学生目标意识、危机意识,了解社会,做好人生规划,成就更好的自己;“梦想正启航青春勇担当——十八岁成人仪式”,主要是为学生注入青春活力,强化学生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的责任,以更佳的状态迎接祖国的挑选;“永恒的记忆”——高三毕业典礼,目的是升华对母校的情感,满怀信心步入社会大家庭;职场体验活动,是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为资源,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校外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增加感性认识。南京市中华中学的7个主题项目之间高度关联,“全程攻略”是设计与统领,“批判性思维”活动是理解与入心,其他五项活动是表达与实践,通过这样的设计,“三自”品格涵育有了務实载体和具体行动。

三、新青年品格锤炼的新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其实,这就是“自立”的根基,是“自省”的目的,是“自强”的形象。南京市中华中学在项目建设和落实过程中,应始终围绕“六大要求”,并与校情结合,与新时代青年人的独特气质结合,与国家和民族对青年人的期待相结合,探索一条新青年品格锤炼的“中华之路”。

学校应深刻理解品格涵育的“三身”性。人的品格生长是“具身”的,要让青年学子拥有“代入感”“责任感”“行动感”;人的品格生长也是“随身”的,要让青年学子随时随地、随想随行的将自身品格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和道德学习“在风中,在雨中,在餐食中,在一切仪式中”;人的品格生长更应是“终身”的,要让青年学子将“三自”品格的校本涵育作为出发点,伴随一生的去思考和实践“何为,有为,大有作为”。

新青年“三自”品格的涵育,必将是一种主体性育德,一场实践性开创。南京市中华中学的青年才俊在德性之路上具身、随身、终身,“仁”以立身,“爱”暖天下。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