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汉语语体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不够。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方面分析越南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语体偏误,包括口语语体的滥用、不同语体的混用等,探讨偏误产生的基本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越南留学生 汉语写作 语体 偏误
对高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写作要求是能用汉字整体听记较长语段的要点,能撰写一般性的文章和文件,能在两个小时内写出800字以上的命题作文(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1]可见,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语体知识。关于语体,《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言语的功能变体”,同时指出了语体构成三要素:一是包括交际目的、内容、对象场所、方式的超语言要素,二是语音词汇、句式、辞格等语言表达手段,三是言语特点和言语风格。[2]语体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留学生在说话和写作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语体意识。笔者聚焦汉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中的越南学生作文语料展开偏误分析。
一、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作文语体偏误分析
调查语料发现,汉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作文中的语体误用和混用现象比较普遍,227条语料中,语体偏误共160条。
(一)口语语体的滥用
由于口语的特殊性,其表达内容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因此,口语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表达内容缺失、重复、补充等现象,留学生往往将书面写作与口语表达混为一谈。[3]通过对语料的调查,发现最突出的偏误便是口语语体的滥用。
1.口语词汇的滥用
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80%的文章中都会出现口语词汇。例如:
(1)但不否定的是父母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不错的。
(2)在公共地方不只是要守卫生和清洁,而还要守礼貌和文明,因为乱吐口香糖制成环境卫生更制成清理费用高和加多人工清理。
(3)如果病人得了癌症但他还可以走路,头脑清醒那么家属不许这么做。
例(1)(2)(3)选自议论文,词汇的选择应该严谨、庄重,不宜过多使用口语词,而“不错”“不许”都比较口语化,且容易产生歧义,应分别改为“毋庸置疑”和“不准”。此外,例(2)中“公共地方”不是固定搭配,“地方”有一定的口语色彩,应改为“公共场所”。
2.口语句式的滥用
汉语写作中,因语体不同,使用的句式也往往不同。语义相同的句子,往往会因为语体的限制而变换句式,即使是汉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也很难做到转换自如,他们往往避难求易,选择最简单的句式进行表达。例如:
(4)你曾在公园里的一个石椅上,再不下意思的情况下坐上了个口香糖渣吗?
例(4)出自议论文《如何看待口香糖和环境污染》,首先“不下意思”是“下意识”的否定,但其实汉语书面语中不用“不下意识”来否定“下意识”,而是使用“无意识”。其次后半句的表达不仅不合语法,而且“坐上了个……”非常口语化,应改为:坐到了口香糖渣上。
(5)他们太自私,太笨了,他们死了还是被人骂。
例(5)也选自议论文,应该使用文艺语体或者政论语体,并且应该适当使用关联词语使文章逻辑更加嚴谨。“他们死了”和“被骂”之间存在假设关系,“还是”更多表达的是转折关系,从内部关系来考察,使用“还是”不准确。其次,“骂”是口语词,“太笨了”一般也比较口语化,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此句应改为:他们太自私,太愚蠢,即使死了也会被人唾弃。
3.口语化的篇章
口语化词汇、语句的滥用,最终也导致出现口语化的段落、篇章,例如:
(6)大家都知道吸烟对身体是不好的。如果长期吸烟会带来很多病,比如:肺癌……吸烟不仅对抽烟者的健康有害,而且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的健康。
例文选自议论文《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首段,这段文字并不难理解,然而“大家都知道”“带来很多病”“抽烟者”都是非常口语化的表达,过多的口语词汇和短语堆砌就导致整段文字比较口语化,达不到议论文的表达效果。应改为:众所周知,吸烟对身体有害,如果长期吸烟会带来疾病,比如:肺癌。吸烟不仅对吸烟者的身体有害,还会影响到周围人的健康。
(7)作为一个人,死是免不了的。但无论如何也不要自己找死或要人帮助自杀为了解脱某种情况。
该例文选自《如何看待“安乐死”》的首段。“死是免不了的”“找死”“要人帮助”等都是口语化的表达,应改为:作为一个人,死亡不可避免。但无论如何也不要自寻短见,或求他人帮助自己了断生命。
(二)谈话语体与文艺语体的混用
每种语体都有适合它们的文体,但并不意味着特定文体中的语体是唯一的,语体和语体之间也存在相互补充和渗透的现象。但是一旦这种渗透把握不好度,则会使文章逻辑错乱。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中越南学生的作文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和书信文,他们的文章基本只涉及文艺语体和谈话语体。而分析越南学生的作文语料,发现他们的文章中存在这两种语体混用的情况。如下:
(8)真令人又哭又笑真有意思。
该例句选自书信文,例句中“真令人又哭又笑”偏向于文艺语体的表达,而“真有意思”偏向于谈话语体的表达,两者杂糅,语义重复。可以选用其中一个语体修改为:真有意思。
(9)为何要女性待在家里,操持家务,教育孩子,为什么不掀翻过来,让男性操内务?所以我认为,女性结婚必须过主妇生涯的说法是不能接受的。
例句选自议论文《如何看待“妻子回家”》,该例中的用词有的比较正式、书面化,比如“操持家务”“操内务”“主妇生涯”;有的却非常口语化,例如“掀翻过来”;有的书面语体与口语语体混杂使用,如“过主妇生涯”。该句应改为:为何一定要女性待在家里操持家务、教育孩子?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让男性操持家务?所以我认为,女性结婚后必须成为家庭主妇的观点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二、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作文偏误原因探析
(一)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是指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4]留学生之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口语化词汇,并不是他们不了解汉语词汇的意义,只是他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汉语词汇在使用的时候受条件的限制,口语和书面语的语言运用有差别。例如“如果病人得了癌症,但他还可以走路,头脑清醒那么家属不许这么做”,“不许”用于书面语时表示不允许、不让,但语气不如“不准”强,此外,“不许”用于口语表示不能,而“不准”表示禁止,并且多用于书面语。该句使用“不许”表明作者知道“不许”的意思,但没有考虑到语境,“不许”的使用导致句子偏口语并且语气不强,而换成“不准”则语气强硬且不会显得口语化。该例反映留学生不了解汉语语体概念,没有考虑这两个词在语言表达中的差别。
(二)语体意识的缺乏
语体意识即语体自觉,指人们在语用中能够按照不同功能域的需要选择适应该域的语体进行交际的能力。[5]简单说来就是应对不同的语言环境人们自觉运用特定语言的一种能力。留学生往往忽略语言的使用环境,他们通常只是简单、机械地使用汉语词汇及句式,如果不向他们解释语体这一概念,他们很难知道汉语的词汇使用还受语言环境和场合限制。例如“妈妈用自己对社会、对人类的体会教导我,可是绝对没有一丁点老子的架势……”例句表达的是母亲没有那种倚老卖老的大家长的架势,显然是对母亲的夸奖,但是“老子”有贬义的意味,并且多数情况下属于口语词汇,学生在此处使用“老子”一词反映出留学生汉语语体意识的淡漠。
三、汉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语体教学建议
(一)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内容的编写是否合理对教学意义重大,一方面因为教材是教师传授语言知识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教材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最直接的工具。但是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基本没有单独介绍语体教学的内容,教材编排中也很少涉及语体。以《发展汉语》为例,该教材只在某些偏口语的词汇后标记口语词汇,课文以及课后练习中基本都不提有关语体的概念。[6]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有关语体的知识。首先,关于汉语语体知识,初级汉语教材可以在生词注解部分标注词汇的语体属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习得语体知识。其次,中高级的汉语教材中,可以将一些课文设置成对话和书面短文两种形式,这样学生便可了解同樣意义的句子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如何表达。最后,在练习方面也可以设计一些书面语和口语句式互换的题目。这样设计的教材可以更多地帮助学生习得语体意识。
(二)教师授课方面
教师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语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引导,帮助学生习得语体这一概念。比如在近义词的辨析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帮学生区分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教师可以总结出不同文体相应的典型词汇和句式,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两种语体语言风格的差别。同时教师在作文批注的过程中可以标注一些语体方面的错误点,平时写作练习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口语和书面语两类句子,引导学生点评,帮助学生习得语体意识。
综上所述,越南学生汉语写作偏误中最显著的问题是过度使用口语语体,也存在一定的语体混用问题。造成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知识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以及缺乏语体意识。因此,面对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语体教学不容忽视,写作教学对此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只重视说不重视写的教学局面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6.
[2]陈海洋.中国语言学大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孙行可.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书面语体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7.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5.
[5]丁金国.语体意识与语言运用[J].修辞学习,2005(03):14.
[6]徐佳梅.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Ⅱ(第二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夏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