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未来过上良好的生活,未来学校一方面需要以“涵养德性”为价值坚守,扎根学校文化,回归个体本身,积极建构彼此间温暖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以“心智自由”为教育愿景,不断重塑面向未来的课程范式,促进技术支持的教学变革,引导内在驱动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未来学校;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0-0016-04
【作者简介】穆耕森,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19)河西分校校长。
关于未来学校的讨论,蕴藉着对教育永恒的思索。时代变化决定未来学校,文化传统制约未来学校,技术发展改变未来学校。对未来学校样态的探索既是基于当下语境的想象和预测,也是基于生命构成和未来世界交融共生的探究。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以下简称“金中河西分校”)期待在理性和智慧的探索中,寻得未来学校的价值和愿景,帮助学生在当下和未来过上一种良好的生活。
一、涵养德性:未来学校的价值坚守
德性编织在生活之间,使得生活更为美好。未来教育、未来学校,面临时代转型、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挑战,在种种变化与不确定中,教育者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从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文化的视角思考学校教育“涵养德性“的使命。
(一)回归个体本身,建构积极温暖的关系
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理解的不断加深,将共同促进学校的迭代升级。未来学校的人际互动不会被技术削弱,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心头温暖的眷恋,学校应该始终是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构建温暖关系的家园。
2020年春学期,金中河西分校针对五年级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愿意线上居家学习,还是到学校学习?”结果有91%的学生选择更愿意到学校上学。这样的结果促使我们对学校的内涵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学校不仅是共同学习的场所,还提供了一种集体生活,这里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情感的联结,还有更丰富的“具身体验”。这些关系、情感、联结、体验将照亮学生的成长时光,凝聚成学生合作、交流、沟通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品质。
回到人本身,这是我们讨论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逻辑起点。坚持人文主义,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经济主义。好的学校,应该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的记忆、一份感恩的情怀,承载学生一生中难忘的成长故事,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二)扎根学校文化,培养创造幸福的现代人
学校是涵养学生德性的居所,校园的环境、文化、理念等都是培育学生品性的重要教育资源。离开学生生活的环境,抽象地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然无法将优秀的品质真正内化、扎根于学生。只有以学校文化观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才能体现学校文化的弥散性和涵养性,才能让学校文化在不断调整创新中与时俱进,以适应未来学校教育的需求。金中河西分校“诚真勤仁”的校训和“健雅诚仁,未来胜任”的育人目标,将始终熠熠生辉,涵养着师生的德性发展。
未来学校,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是对“未来学校”“培养什么人”的共性回答。对于这个问题,金中河西分校也有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我们认为未来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与特征:一是“中国文化认同”和“兼济天下的情怀”。越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个人对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这是个体融入全球、参与全球竞争并积极为全球发展做贡献的出发点。“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文化认同,既能参与全球竞争,也能兼济天下,在冲突中和平解决问题,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二是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头脑和温暖的心灵。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与保障;聪慧的头脑,既包括丰富的认知经验,也包括良好的学习品质,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温暖的心灵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當下尤为重要的一面,也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本质所在,是创造幸福的本源和良好生活的根基。
展望未来,学校需要构建彰显人的能动性的文化生态,培养有能力创造幸福的现代人,迎接和拥抱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文化新图景。
二、心智自由:未来学校的教育愿景
古希腊人认为,良好生活与有所作为不可分离。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在复杂的境遇中,追寻对于人生、生活的正确答案,也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前提是“心智自由”。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心智自由”的学习者,让他们在未来情境中“有所作为”。我们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课程设计、学习范式、教育场域、教学方法和学习流程,以期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生命有所裨益。
(一)重塑面向未来的课程范式
课程既是源泉,也是桥梁,它蕴涵着对人的关切、尊重、体认和共情。在重塑课程范式的过程中,学校倡导和学生共同催生丰富的经验,共同叙写生动的故事,支持每一个学生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为了构建朝向未来的课程范式,金中河西分校在改革实践中,从外部环境的创设到具体的课程设置都进行了系统的建构。比如,改造教学楼,通过雅致的色彩、灵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挥洒创意、跃动生命的空间;建立“西河雅集”和“书画长廊”;建成机器人工作室、技能创造室、比特实验室;开设“物联网课程”“三D打印课程”;创建西点烘焙教室、中餐制作教室、乒乓球馆、篮球馆、羽毛球馆、击剑馆和民乐演奏大厅等。另外,学校还建设农场,让学生在农场里种果树、种蔬菜,真正地回归大自然。
2018年开始,金中河西分校小学部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自主课程共同组成小学部的课程体系。一周5天中,4天半用来实施基础课程,半天用来集中实施拓展课程,课余和周六上午用来实施自主课程。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学校探索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实践,在未来,课程将从教师教学的载体转变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空间。教师在以开放、创新和自主为特征的课程中,感受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幸福。学生在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中,亲历建构知识、创造价值、认识世界的过程。
(二)促进技术支持的教学改革
“居家学习”时期的教学技术,在事务管理层面和教学管理层面,为师生提供了云端交流的可能性,更好地观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评价。在未来,学校将深入发展、变革与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
1.整合教学内容。
当我们把“学习”的视野放大,就会发现学生的生活和阅读、数学、科学、社会等领域都有紧密的关联。学校把国家课程与教材内容结合,适当整合开发和利用互联网资源,以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使拓展阅读内容、进行教学探究和触摸真实社会等教学目标融合在同一个真实的问题或情境中,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完整人格的培养。
2.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
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线上看课”“线上上课”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师生之间的真实互动将促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线上或线下的及时讲解和交流,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3.丰富学习形式。
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专注于学习内容,有助于较为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同伴间的互学、互动能帮助学生激发思维、活跃思想。学生在得到接纳、赞赏、尊重的同时,实现自我改进与完善,激发学习动力,形成更好的学习品质。另外,线上或线下的分享式、报告式、任务式、问题式的同伴学习或者团队学习,也可以适当地补充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支持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比如,教师基于搜索探究,引导学生识别信息的来源,迅速找到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理,从中筛选并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再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学习数据进行反思和分析,从中找到能够支持自己进步的资源。
学校還可以基于学生的需求、学习内容、环节和评价等,拓展更多线上学习的形式,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在线学习”。“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的紧密联结,有助于学生生成面向未来的学习素养,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意义。
(三)引导内在驱动的自主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仅是认知系统,更重要的往往是自我系统与元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是人的“内在之眼”,是人对自我的认知和监控。具有较强自律性的学生,往往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如何做得更好”。
在学习历程中,学生能把教师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恰当的建构,对自己正在经历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观察和判断,主动、自发地进行清晰的思考,并付之以明确的实践。这样的学习,我们称之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自我的、个体的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基于自我驱动、元认知始终“在场”的学习。
对未来学习的期待是教育者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元认知思维。在学习活动前,具有计划性、准备性,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进行安排,准备各种学习用具,寻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节好情绪与精力。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意识性、方法性、执行性,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活动中,排除无关干扰,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在学习活动后,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检查、反馈与评价,采取一些补救性措施,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方式、方法。
教育不仅创造着自身的未来,而且孕育着未来世界的创造者。探讨未来学校的意义,就在于探讨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相对理想的教育,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期许和准备。在未来的教育生态中,我们要做清醒的超越者,保持清醒的预判,把现代普世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相连接,回归到生命并落地为现实可操作的教育行为,帮助当下的学生,在存在多种可能的未来,学会解决复杂的问题,过上良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