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能力培养的未来课程设计

2021-04-22 05:33唐晓勇
江苏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摘 要】面对变革的时代和不确定的未来世界,学习的定义不断被重塑。未来社会需要创新型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聚焦学习者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把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个性化需求等,重构课程体系、变革课程形态和改变学习方式。

【关键词】未来课程;课程设计;跨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0-0020-03

【作者简介】唐晓勇,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000)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现有的课程体系能否培养与未来发展匹配的人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话题。面对变革的时代与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我们需要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从未来人才素养的内涵出发,重新思考教育,重新定义学习,重新设计课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未来的人才培养,很多专家也提出了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框架体系。美国联邦教育部在2007年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21世纪技能”,并把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与创新能力等4C技能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核心。200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以核心素养促进终身学习》,提出“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即母语交流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数学能力与基本的科学技术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学会学习、社会性与社交能力、主动性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文化表达等八大关键能力。同样,我国也非常关注未来教育,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必须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方面的核心素养。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四大关键能力。

综观各国提出的核心素养或能力框架,不难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创造、合作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是各国高度认同的未来人才必备能力,形成这些能力要求教育者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设计,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

我们为谁设计课程?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是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变革学习、重塑课程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未来人才。因此,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个性化需求以及时代特征。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当今学生所经历的儿童生活已经与上一代人有了很大区别。他们浸润在数字化环境中逐渐成长,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成了他们自然的需求。因此,教育者需要改变原先的“学生观”,了解数字时代学生的特点,运用适合数字“原住民”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研究表明,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不是孤立的、分离的,而是整体的、综合的。客观上,“部分总是镶嵌在整体中,事实总是镶嵌在多元的情境脉络中,而一个主题总是和许多其他的事情与主题相互关联”。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学习评价的建构等都需要运用统整的思维,把学生置于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之中,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

遗传基因和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智能差异,导致智能高低和智能领域的不同。当前的学习评价主要还是以试卷测评的方式来评判学生。而试卷测评的方式更侧重学生的语言智能与数理逻辑智能,这对擅长其他智能的学生来说极为不公平。因此,我们需要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化需求,构建与多元智能理论匹配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

总之,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时代特征,顺应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多元智能视角来设计课程。

二、课程,聚焦素养与能力培养

未来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必须通过课程变革来实现。当前的课程内容如果不与真实世界产生“联结”,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未来技能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纵观全球教育实践,主题式课程、跨学科学习、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用数字技术支持学习、培养面向未来的素养与能力等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对标国际,重构当前线性的、单一的传统课程体系,为学习者设计以跨学科为特征、联结真实世界的统整式、主题型、项目化的未来课程体系,让学习者浸润在开放性、探究式的课程形态中。

从2015年9月起,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就开始探索具有未来课程特征的“统整项目课程”体系。“统整项目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课程系统,它改变了传统的线性课程形态,以“统整”的方式,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以及学习场景等学习元素进行有效统合,其核心是打破学科内容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以及学科教师之间的边界壁垒,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世界的学习主题,或者聚焦学科中的某个学习主题,进行较长时期的、联结现实生活的,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开放性统整式学习,其核心任务是聚焦学生素养与能力培养。在这样的开放式课程学习中,学习者很自然地被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其主体性得以彰显,主动、个性化、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

目前,学校重点基于学科和主题两个维度,开发出四种基本类型的课程模式:学科内统整、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统整以及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内涵和特点,课程模式之间既没有明确的边界,实践中又相互交叉融合。

统整项目课程的内容选择、组织方式、课程形态、实施流程以及学习支架,可以从“课程统整、项目化学习、数字技术运用”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其中,“统整、项目、技术”是统整项目课程开发设计、课程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变革的三个关键词。

统整指向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它是把相关和相近的课程内容以及学习领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整合,从而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实现学科内、学科间的相互关联。统整主要聚焦于学科内相关内容的统合,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学习,促使学科内容及各学科知识之间有意义的联结。同时,课程与课程之间也可以用统整的思维相互联结起来,形成更大的课程主题。

项目指向课程组织实施与课程学习的形式。它在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基于管理的视角,指的是课程以项目的方式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基于学习的视角,指的是以项目化(PBL)的学习方式开展课程学习。以项目的方式推进课程实施有诸多优势:让课程从传统的“线性课程”向“项目型”课程发展,也就是从传统教学向项目学习转变。它更关注对课程的结构化思考,学习流程清晰,便于管理,学习者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主要的学习形式。

技术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支架,通过数字技术与课程学习的直接联结,让数字技术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底层支撑,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统整项目课程的优势在于把学习者自然地置于中心地位,让学习与生活联结。学生在浸润式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跨界交流合作等这些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总之,面对迅猛变革的當今社会与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我们需要聚焦未来人才需求,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的现实与未来的需求出发,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未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唐晓勇.我眼里的未来教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22.

[2]唐晓勇.互联时代的课程重构:构建基于跨学科的统整项目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9(10):57-59.

[3]雷纳特·N·凯恩,等.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吕林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