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发展,短视频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而短视频创作者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他们拥有可以自行支配的课余时间和出人意料的创意灵感。大学生群体对短视频的热爱让他们成为短视频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本文分析科技发展给大学生短视频创作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分析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短视频创作的不良影响,并总结反思。
关键词:短视频创作 大学生 科技发展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要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体现了人的需要不仅展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且呈现出逐步升华的趋势。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实践过程中会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利用外部世界所提供的条件進行实践,以实现自己的欲望。恩格斯也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了人的需要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播技术逐渐提高,短视频凭借碎片化的叙述模式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短视频篇幅短,主旨鲜明,占用的时间不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的眼球。“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展现要表达的内容。”这是互联网时代发展最为重要的诉求。而短视频的诞生满足了人们多角度获取资讯的需求。本文将着重分析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短视频创作的影响。
一、大学生短视频创作特征与状况
(一)大学生短视频的创作背景
1.短视频创作逐渐成为潮流
短视频创作逐渐成为潮流,也逐渐被更多人认同。2020年两会期间,中国日报社推出了《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短视频,中国日报社记者彭译萱担任起短视频的出镜主角,她参与制作的“一带一路”专题,“新青年新力量”专题等系列短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累计总播放量破亿。微博话题#小彭短视频#阅读量已超过2300万。这次面对的不再是看起来就十分严肃的专业摄像机,报道方式也不再是一甲级别、字正腔圆、让人不敢玩笑的官方普通话,而是对着镜头聊“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第一次参加两会”。人民网编辑记录着发布会现场同行间的“寸土必争”,让人忍俊不禁,原来看着严肃的官方媒体发言人也有这样的一面。中国网的摄影记者忙着替屏幕前的各位观众解密参会人员的行李箱。湖南电视台现任台长吕焕斌说:“怎样能够持续地做出爆款,就是你要不断地否定自己。”过去陈旧、冗长、枯燥的报道形式已被时代抛弃,新的时代更多的是投其所好,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
2.短视频拍摄热点学院化
在中国,大学生群体其实不是占据大多数,虽然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但是抛开我们的朋友圈,中国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机会走入大学校园的。这类受众希望了解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大学生活的乐趣在哪。这就是短视频的价值,也许对于大学生来说,记录一个在食堂简简单单吃饭的视频、记录一个在图书馆安安静静学习的视频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没有大学经历的受众来说,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你在B站或者类似平台搜索短视频,播放量排行前几位的视频几乎都有大学的气息和氛围。简单的视频打上了“大学”的标签,受众就会多一点;如果能打上“名校”的标签,播放量则会更多。截至目前,《凌晨1点的清华,路上的同学们在干吗》这条校园类短视频仍然稳稳地占据B站清华官方视频浏览量的榜首。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有阶段性的、短期乃至长期的清晰目标,同时高度自律。
当我们拿起相机、拿起手机记录下我们的生活,这样一个简单的短视频分享就可以让那些没有大学经历,但是想要看一看大学生活的受众感受到大学的生活。比如抖音40万粉丝博主“璎珞GAGA”,她所分享的内容就是最平常的校园生活,但是每条视频的点赞评论量都能够过2万,她的装备也不过是手机和三脚架,最简单的拍摄方式,但是因为学习的专业是影视表演,叙事风格温柔有趣,对于大学生而言最简单的校园生活记录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二) 大学生短视频创作的特点
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没有能力,技术上也不能支持公开发表言论和发布内容。而对当时的大学生受众群体而言,当他们看了某一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或者广告之后,产生的某些想要赞赏、吐槽或者分享再创作的冲动时,是没有这样的权利和能力的。
但是科技的发展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个新的机会。人们很多时候已经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两点一线。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与众不同,并且希望记录下自己意气风发的一面分享给他人,让他人来见证自己的生活。当然人们在录制短视频那一刻就希望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短视频也相当于人的一张动态名片。人们希望通过这张动态名片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闪光点,他们令人羡慕又让生活热烈。只是大多数时候,人们又仅仅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人们想通过这种“不普通”的形式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来获得喜爱与肯定。
对于大学生来说,短视频不仅是一部生活日记,更是一个机会,一个展现自己生活态度的机会,一个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的机会,一个扩大大学生群体影响力的机会。大学生在视频中传播属于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准则,不断尝试融入社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优势,通过自己创作的短视频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在明确自己的定位。
二、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短视频创作的有利影响
(一)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短视频创作提供了软件基础
1.科技助推,平台全方位赋能
在移动网络与全民UGC的时代,各个平台有很多博主提供相关教程,他们乐于并善于帮助人们完成短视频的入门课程。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都对短视频创作有所扶持,也都有相应的入门级课程。
①抖音:抖音官方发布了5个短视频拍摄指南视频;邀请了平台上知名的短视频ger进行录制,每个视频只有两三分钟;带#短视频教程#话题还能参加相关活动。
②B站:四名知名UP主,历时一个月时间,制作了4门课程,开设了4场直播课,完成作业还有奖励,UP主直播时也会对作业进行修改和讲解。
③微博:微博的教学力度比较大,不是短期课程,更像是长期培训。(1)微博短视频学院:从短视频是什么、拍摄器材用什么、剪辑软件如何操作、短视频拍摄方法、短视频导师分享几个角度带你进入短视频创作世界;(2)短视频粉丝群:邀请了7位大V担任导师,在官网也提供了剪辑拍摄短视频的教程,只要愿意创作短视频,观看几个教程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完成一个短视频。
在抖音上拥有24万粉丝的阿杜选择开課的原因很简单:“很多人都想做这个事,但是却苦于没有相关的技术,那我不能满足于短视频里的嘻嘻哈哈,我有责任去做点深度的东西,为大家普及这些知识。”然后,他就把多年从业经验倾囊相授,视频的中心也都放到了分享短视频制作技巧上面。
2.正能量传播,学生积极参与
西瓜视频为了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五四运动100周年,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下,推出了“我和共和国共成长”中国青少年微电影短视频作品征集暨全国大学生短视频大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相关活动中,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曹三省表示:“奇想青年π的活动是国家、学校研究院与西瓜视频为同学们提供的一个更好的平台。虽然短视频是一个新的舞台,但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希望可以有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并且可以通过这个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专任研究员、网络文艺资深专家李安,则通过传媒历史变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表达方式。五四之后白话文、新诗,那是鲁迅和胡适的表达方式。20世纪90年代电影学院的学生能拍一个胶片电影,是用影像表达他们思想的方式。到现在这个时代,大学生可以用新媒体短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青春,表现自己的青春。”
(二)科技的发展为大学生短视频创作提供了软硬件保障
网络、手机摄影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分享日常的途径主要在人人网、QQ空间等平台,以文字形式分享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照片在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平台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分享生活。现在,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以用短视频方式分享生活了。
早期的数码相机还不高端,单反仅仅出现在专业人士手中,手机拍摄更是天方夜谭,现在依旧有人嘲笑画质模糊的视频为“座机拍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单反渐渐出现在业余群体手中;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便携式拍摄变得更加容易,近些年的拍摄效果也越来越好;还有价位合适的运动相机、手持稳定器等,都可以轻易买到。
设备总是在更新迭代中,但在好的短视频拍摄者眼里,文本主旨、内容核心才是重中之重。技术发烧友那一套不是短视频拍摄者该走的路。对于他们来说,设备只是锦上添花。而这也恰好满足了大学生拍摄短视频对于设备的简单化需求。
技术的更新、科技的发展使得短视频制作的难度降低,需要的设备成本也不再那么高昂,基本上有一台手机就可以满足大学生进行短视频创作的需要。同时,短视频拍摄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短视频创作的不利影响
(一)脱离平衡,现实与虚拟混乱
最开始发布在网络上的自拍以及15秒的创意短视频,具有十分明显的表演痕迹。整个过程是有剧本的,精心处理过的视频形象和写好的对白给自己的视频设置好了一个虚拟的身份,这个身份会代替自己去演绎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剧本,活成其他人“想象”中的样子。
当下的互联网狂欢中,大家追求的都是即时满足。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短视频也为受众提供着即时满足的服务。
虚拟的身份和与生活格格不入的故事情节,后面获得的点赞、评论、观看数据,让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获得了心理上的存在价值,这让他们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认可。
在网络世界获得高人气和高关注量的短视频拍摄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模样,但是他们沉浸于网络世界的被认同和被夸赞,逐渐逃避现实生活带来的压力,从而拒绝进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但是大学生群体本应该拥有的是浓烈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应该给别人看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带给大家最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网络上虚拟的人设和生活在剧本下的自己。
(二)侵权现象,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一些大学生为了维持在平台上的认同感,提升自我知名度,创作的很多短视频连拍摄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很难保证,甚至肆意利用他人拍摄的校园视频创意,使大量不能保证准确性和真实性的短视频在网络上扩散。一些优秀的创意就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不停被人利用而赚取利益。这不仅侵犯了原创短视频拍摄者的权益,更给短视频拍摄平台的长期运营埋下隐患。
(三)过渡沉溺,沉浸式“刷屏”
由于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获得了心理上的存在价值,让他们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认可。这种认可甚至会让一些大学生沉浸在短视频创作中,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他们随时随地需要手机拍摄生活,没有办法脱离手机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直处在担心和焦虑中,担心自己拍摄的内容会不会有更高的认可度,焦虑于今天的粉丝量会不会再涨得多一点。他们晚上不能及时休息,早晨不能按时起床,上课满脑子都是自己今天要拍摄的内容,下了课甚至不能等老师多说一句就冲出教室……他们在短视频的世界里颠倒往复,不能正常地配合学校、教师的教学进度,不能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这样恶性循环的大学生活,使他们不仅不能从短视频平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反而耽误了他们的学业。
四、结语
知名市场调研公司艾瑞咨询集团发布了一组数据,2017—2018年,短视频行业从用户规模和用户黏性两方面完成了流量基础的快速积累。2018年初,短视频迅速完成了从“流量积累”向“流量变现”的转变。优质且大量的流量资源,让广告主、内容方、MCN机构等不同产业链参与方给予认可,全产业链的大量投入保证了短视频行业继续高歌猛进。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不仅重构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还重构了信息本身。不同媒介特征对应着不同的信息特征。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各种各样的东西,那所谓的价值就是你讲的故事的价值。
让你流口水的美食,让你惊艳的美景,临近考试的挑灯夜战,甚至校园里的甜美爱情,都可以通过别人的短视频得到慰藉。它甚至有那么一种类似于“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那种生活”的励志作用,让屏幕另一侧的你重新审视,调整个人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终生学习、与时俱进。科技发展更是指向就业的双刃剑,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学会坚持与成长。而短视频就给了大学生这样一个平台,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是,我们不愿意成为孤岛。短视频创作者用摄像头对准自己、对准生活,更深度、朴实地把自己袒露给观众,用配乐和剪辑向受众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短视频的创作者、受众,都体验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世界由我展开”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金婷.短视频在大学课堂中的价值与运用研究[D].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
[2]卢俊.大学生微博短视频使用状况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孙婷婷.移动短视频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杨丹.Vlog(视频日志):日常生活的表演与想象[D].西北师范大学,2020.
[5]曾繁金.短视频市场中的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6]杨璨.移动短视频内容运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作者简介:迟明涵,女,本科在读,吉林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编辑出版;满思瑶<指导老师>,女,硕士研究生,吉林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数据与媒体)
(責任编辑 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