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消化性溃疡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1-04-22 06:46甘丽华郭超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螺杆菌幽门图谱

杨 坤,甘丽华,郭超峰

(1. 广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530001; 2.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530023)

消化性溃疡(PU)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关[1]。受到世界范围内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和老年人群中广泛使用复杂的抗血栓药物的威胁,PU的治疗较以往更具挑战,NSAIDs无关的PU也给临床诊治造成更大的困难[2]。一直以来,幽门螺杆菌和NSAIDs都是PU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3]。作者检索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近10年内有关PU的文章,经整理后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希望从中总结出该领域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及热点研究主题,挖掘可能存在的潜在研究点,分析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2010年1月—2019年12月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对检索式TS=(peptic ulcer OR PU)进行高级检索,限制语种为英语,文献类型为所有类型,时间范围为2010—2019年,索引SCI-EXPANDED。最终共检出4 317篇相关文献。

1.2 方法

将数据库中4 317篇文献的全纪录和引用文献信息以纯文本的格式导出,为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在Citespace软件中排除部分重复的、与主题不相关的、被引频次低于10的文献,共纳入3 312篇文献。时间范围设置为2010—2019年,每年作为1个时间段,Top值为前50。绘制作者、国家和地区、机构、期刊、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通过不同的节点来分析当前世界主流研究方向、顶尖学者、权威机构、国家和地区,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热点研究领域。

2 结 果

2.1 文献量

从近10年文献发表的数量来看,可以将PU的研究分为2个阶段,2010—2014年总体上属增产阶段,依次为339、324、333、326、354篇; 2015—2019年呈逐渐下降趋势,依次为306、275、267、259、256篇。整体来看,10年来该领域年平均发文量达到331.2篇,在医疗领域研究中位列前茅,说明目前关于PU的研究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2.2 作者

采用Citespace软件得到节点数为694、连线数为1 536的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图1),作者共被引前5名见表1。作者共被引文量最高的是MZLFERTHEINER P,其主要研究是: ① NSAIDs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在溃疡病因中的作用,以及幽门螺杆菌阴性NSAIDs阴性溃疡的病因[4]。② 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标准和四联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大规模比较研究[5]。影响力比较高的作者是YOSHIO YAMAOKA[6],其主要研究内容是: 幽门螺杆菌中外膜蛋白(OMPs)的动态功能的研究。幽门螺杆菌通过OMPs附着在胃上皮细胞上,定植后可损害胃黏膜并最终导致炎症。幽门螺杆菌表达许多不同的致病因子,外膜囊泡(MOVs)上的OMPs可能在与细菌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6]。

图1 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

2.3 国家和地区与机构

通过该软件生成N=69、E=96的国家和地区可视化图谱(图2)与N=565、E=1 117的机构可视化图谱(图3)。中心性(centrality)是可视化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析点,中心性越高表明其地位越重要,合作度高且具有代表性,中心性高的个体都会在图谱中用紫色的圈标注。中心性排名前5的国家和地区见表2。分析发表文献量和中心性2个不同指标可以推断,美国、中国、日本是PU治疗研究的中坚力量,欧美国家合作密切,合作优势也十分明显,美国、英国、法国在PU治疗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发文数量虽然排到第2位,但影响力和合作度都未进入排名前列,表明中国在该领域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而且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表1 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排名前5的作者

机构发文量的前5名是台湾阳明大学(64篇)、中国医科大学(59篇)、台湾长庚大学(48篇)、香港中文大学(45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9篇)。中心性排名首位的机构是香港中文大学,排名2~5位的是贝勒医学院、哈佛大学、高雄医学大学、韩国天主教大学,见表3。分析机构发表文献量和中心性2个不同指标可以发现,该领域研究机构多为各大医学高校及各高校附属医院,机构发文量最多的前5名都是中国的研究机构,最多的是台湾阳明大学,表明在PU的研究中,中国各机构的影响力较大。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贝勒医学院、哈佛大学在该领域的团队合作性较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大量的合作研究。综合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研究水平都是世界顶尖级别,团队合作优势明显,属于中国在该领域内的“领头羊”。

图2 国家和地区可视化图谱

图3 机构可视化图谱

2.4 期刊

以期刊为网络节点进行分析,生成N=84、E=81的期刊可视化图谱(图4)。共纳入期刊84个,期刊被引中心性排名前5的是AmJGastroenterol(1.11)、WorldJGastroentero(0.85)、Helicobacter(0.63)、JClinMicrobiol(0.54)、InfectImmun(0.45),被引频次前5的期刊见表4。从中心性和期刊被引频次可以推测得知Gastroenterology、AmJGastroenterol、Gut是该领域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期刊。

表2 发文量和中心度排名前5的国家和地区

表3 发文量和中心性排名前5的机构

图4 期刊可视化图谱

2.5 被引文献

以被引文献为节点,频次和中心度为参数,分别筛选出排名前5的文献(表5、6),绘制出被引文献可视化图谱(图5)。2010年,SUN J J Y等[7]对18 508例PU患者死亡原因的研究发现,非溃疡性出血死亡的人数占79.7%,显著高于出血死亡人数18.4%,认为出血并不是大多数PU患者的主要死因,对于出血患者的治疗应该是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肺栓塞的风险,而不仅是成功止血。LAINE L等[8]在2012年提供了对于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步治疗方案,首先是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根据需要采取复苏措施; 对于活动性出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者等高危人群,应进行内镜治疗并接受持续输注治疗; 复发性溃疡内窥镜治疗后出血应行第2次内窥镜治疗; 如果出血持续,则进行手术或介入放射治疗。2010年,BHATT D L等[9]对纳入的3 761例冠心病合并胃肠并发症的患者就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否会降低氯吡格雷疗效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为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且质子泵抑制剂与氯吡格雷片联合使用无明显的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2013年,LAU J Y等[10]对急性PU出血处理进行了探讨,通过总结已发表的关于PU出血的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认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治疗可分为内镜治疗前、中、后3个阶段,及时的内镜止血和抑酸治疗对PU出血患者的成功治疗十分重要。HEARNSHAW S A等[11]在2011年发表了一项对英国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调查发现,PU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并发症共同导致发病,非甾体抗炎药的大量使用也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2010年,WANG Y R等[12]对美国1993—2006年PU患者住院治疗的趋势和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因PU住院的人数显著减少,病死率也在降低; 穿孔仍然是导致死亡最大的因素,出血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内窥镜治疗出血的使用频率显著增高,溃疡并发症使用手术的次数显著减少。FUKASE K等[13]在2011年发表的文章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早期胃癌内镜切除后患者,可预防异源性胃癌的发生。EUSEBI L H等[14]主要对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

表4 期刊被引频次和中心性前5名

表5 文献被引频次前5名

表6 被引文献中心度排名前5名

2.6 关键词

2.6.1 关键词共现图谱: 绘制N=158、E=231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6),图中“十”字形图形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图形越大说明出现的次数越多。频次前5位的关键词是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幽门螺杆菌(Helicopterpylori)、感染(infection)、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危险因素(risk factor)。

图5 被引文献共被引可视化图谱

图6 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

2.6.2 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共得到4个不同的聚类群(图7)。“抗Hp”与出血、病死率、穿孔、发生率形成一个聚类,可见Hp感染与PU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溃疡患者的病死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5]。“质子泵抑制剂”与奥美拉唑、NSAIDs形成一个聚类,可见在PU的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NSAIDs的使用是造成溃疡的重要原因[16]。“胃溃疡”与炎症、抗动脉粥样硬化药、鱼肝油形成一个聚类,表明治疗胃溃疡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单独的溃疡发病已比较少见,往往伴有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联合发病[17]。“溃疡复发”与再发生、止血形成一个聚类,说明溃疡的治疗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治疗,而是伴随着较高的复发可能性,而且复发结果比较严重。

2.6.3 关键词动态前沿演化图谱: 通过绘制时区分布图来研究PU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研究方向,时间范围选择2010—2019年,见图8。

对关键词进行突现性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具体方法是统计历年来的关键词出现频次以及发现关键词增长的频率,从中获取该领域新兴出现的研究热点和领域突破点信息。共有23个突现关键词,具体为2010年奥美拉唑(omeprazole)、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2011年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肿瘤(carcinoma); 2012年随机试验(randomized trial)、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小剂量阿司匹林(low dose aspirin); 2013年抗生素耐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2014年双盲法(double blind); 2015年胃肠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2016年根除治疗(eradication therapy)、基因型(genotype)、结论(outcome)、胃肠出血(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多态性(polymorphism)、并发症(comorbidity)、体外(in vitro)、机制(mechanism)、前瞻(predictor); 2017年抗氧化(antioxidant)、美国(the United States)、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图7 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8 关键词时间范围图谱

2016年的突现词最多,说明这一年PU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2016年的突现关键词表现说明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U并发症胃肠道出血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上,并且在遗传基因对溃疡的发病机制上也有研究。近年来,抗氧化、氧化应激、机制、并发症成为新的前沿研究,可以推测未来PU的研究会主要集中在: ① 机制方面,抗氧化应激反应,降低氧化还原酶分子水平,从而实现治疗溃疡疾病的作用[18]; ② 治疗方面,深层次研究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如何采用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19]; ③ 并发症方面,对于并发症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是对于多系统致病的机制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20]。

3 讨 论

近10年来,PU的研究不断发展,SCI年均发表量300篇以上。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该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结果显示,文献发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依然巨大,表明该领域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在该领域内发表文献数量虽然排第2名,可是国际合作却逊色于欧美国家,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从而增强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提高研究水平。影响力较高的机构主要来自于中国,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在影响力、合作性方面都属于世界一流水平。LAINE L等[8]在2012年发表的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步治疗方案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文章,揭示了出血患者正确使用内窥镜的方法以及指征。总结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PU并发症的处理、抗幽门螺杆菌感染、PU的发病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纳入的PU治疗的可视化研究均为WOS文献库中的SCI文献,并未涉及其他文献资源库,因此可能存在数据不够全面的情况; 另外,文献中存在少量会议文章和综述类论文未剔除,因此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性; 分析软件Citespace也只是使用了部分内容,对于该项研究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螺杆菌幽门图谱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绘一张成长图谱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