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绍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100年来,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率领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使新中国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道路,全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横沔地区也同全国各地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体共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1959年6月,当时的南汇县对人民公社的行政区规划进行调整,将大公社体制划分成普通公社体制,如将大周浦公社划分成了周浦、周西、瓦屑、横沔四个公社。由于干部资源不足,分别从教师队伍和市区的单位中抽调一批干部充实到人民公社的领导班子中。
1960年春,王焕卿同志从市区单位抽调到刚成立不久的横沔人民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当时的干部调任,不论职位高低,都自己背着被头铺卷到单位报到。他从市区乘公交车到了周浦,但周浦到横沔还没通公路,只有每天一班的小火轮。但已经开走,没有办法,只好雇一条脚划船赶赴横沔。所谓脚划船,有点类似于绍兴的乌篷船,船身又窄又长,后艄高高翘起,划船的时候两人背靠背脚踩两只橹。不过,也有的船只有一人一支橹。至于老王当时坐的是两人两支橹还是一人一支橹的船,从未听他说起过。
脚划船从周浦出发,经咸塘港进入直通横沔老镇的盐船港。两岸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农田,基本上和陶渊明时代无多大差别。麦苗青青,油菜金黄,河水清澈,河岸边杨柳飘扬,偶尔还有一两株鲜艳的桃花,这使久居上海老市区的老王来说感到十分新奇。沿途可以看到一些景点,如中途要经过一座大石桥,名为“张胜桥”。在北桥堍的东面还有一座四角凉亭,名谓“六里亭”,高约4米,亭内面积约6平方米,四角为四根石柱,上面还刻有两副对联,面南的对联为“横沔灃溪各离六里,祠堂教室同在一方”。灃溪为周浦镇的古称,对该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表达得比较正确。面东面西的对联为“远客奔波行行且止,劳人喘息坐坐何妨”,对亭子的作用表述得比较恰当。又如在即将到达横沔老镇的盐船港和摇纱港的交汇处,河中有一个小岛,高出水平面约1米,东西长约10米,名叫小高峰,周边长满青翠的芦苇和杂树,中间用石块铺成地坪,上面还有一只大香炉。许多船民经过时还上去烧香祈求平安。河南岸还有一个小庙,叫崔使君庙,香火也不错,直至1966年破四旧时才被拆除,小高峰直至本世纪初才被河水冲蚀没入河中。
不过尽管两岸景色很好,船夫也拼尽全力,累得满头大汗,但毕竟速度还是太慢,走了整整大半天时间,才到达横沔老镇。老王在狭小的船舱里坐得腰酸背痛,在一生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977年的夏天,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全县人民公社的领导班子进行大调整,我被任命为党委副书记。县委比较重视,专门派一辆吉普车送我们赴任。但当时周浦至横沔的公路仍在修筑,横沔公社的办公地点仍在横沔老镇河西街北首的林家祠堂内。因此吉普车只能从位于三角村的军民公路兜进去。这是一条专门为位于高西大队的军事工程修建的军用公路,有三个特点:一是路面狭窄,仅4米左右;二是因为两辆大汽车无法交汇通过,因此每隔1公里左右加宽一段路面,作为车辆交汇点;三是为躲避飞机追击,每隔1公里左右拐一个弯。即使是这样的公路也只能走到孙桥公社的十村这个地方,再也进不去了。于是横沔公社就专门派了一艘沔青大队的挂机船来迎接我们。所谓的挂机船,就是用一条八吨大的水泥船,上面装了一只小拖拉机的柴油机作为动力,主要用于装载货物,有时也用于接送人员。挂机船一路“啪、啪”作响,乘风破浪前行,显得也蛮威风。即使如此,有了吉普车,有了挂机船,总算也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比脚划船肯定要先进多了。
当时在横沔公社境内,连能走中型拖拉机的拖拉机路也很少,很多是渠道路,即在排灌渠道边上的小路,宽大多不足五十厘米。还有不少渠道桥,即将连接两岸渠道的水泥渡槽当做桥梁,宽的有六七十厘米,窄的仅二三十厘米,走在上面胆战心惊,险情不断。一次公社组织农业生产检查,在经过新苗大队的一条渠道桥时,一位大队党支部书记掉入河中成了落汤鸡。还有一次,在人南大队检查农业生产,一位公社机关干部的自行车从高低不平的路面冲入河中,脚上的塑料鞋子陷入淤泥里,捞了好大一会儿才捞上来。
1984年,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到祖国各地,到处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候县委对全县公社、局、行的领导班子又进行了调整,又一次把我从周西公社调到横沔公社担任党委书记。横沔公社专门派了一辆吉普车到我家中来接我。当时全县公社都还没有小轿车,但横沔公社从市外贸公司长期借用了一辆吉普车。车辆沿着上南公路和周川公路一路前行。道路宽畅平坦,两侧绿树成荫,道路上小轿车、大小客车、大小卡车、公交车、摩托车、自行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通往各生产大队的机耕道也都铺筑为煤渣路,中小型拖拉机、中小型卡车在上面来回奔跑,可直通绝大多数自然村庄。
我们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了横沔新镇。这时的横沔公社办公机构,已从横沔老镇的林家祠堂搬迁到了横沔新镇新建的办公大楼内。新办公大楼为一栋四层建筑,虽不很高大,但是显得整洁庄重。楼前有宽敞的场地和花坛,楼后有一处美丽的园林——“沔溪园”,俗称“横沔水晶宫”。里面不仅有假山、湖泊,还有九曲桥和湖心亭。湖心亭的水下部分还有一个宫殿,里面有一套雕塑“孙悟空大闹东海龙宫”。当时的横沔新镇也已初具规模,根据“农村风味,都市风格,旅游风光”的建设原则,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商业设施。如供销社开办的百货商店、烟糖商店,食品站开设的猪肉门市部,水产公司开设的水产门市部,还有食品厂开设的市郊第一家由农村集体创办的商业单位——鸡味酒家。镇上还开办了横沔纸箱厂、横沔杀鸡场(横沔食品厂)、横沔绣衣厂、横沔五金厂、横沔特种电缆厂等规模较大的百万利润企业,横沔中学和横沔中心小学、横沔卫生院也先后搬迁到新镇,横沔新镇已成为横沔地区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真是“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一眨眼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不但已离开横沔到南汇县政府工作了十多年,而且已经退休十多年了。可喜的是横沔地区如今已并入康桥地区,成为康桥工业区的一部分,康桥镇的东康地区。我还会经常到横沔地区参加各种活动,不过横沔地区的巨大变化还是使我大吃一惊。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向世界宣布,上海浦东对外开发开放。为了充分利用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效应,1992年5月,当时的南汇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周西、横沔地区建立康桥工业区。从此以后,康桥地区的开发建设、农村城市化进程走上了快车道。到2020年底,全镇已有70%以上的农田被征用,80%以上的农户被拆迁,80%以上的居民已居住在城镇化的新建居民区内。在改革开放之前被称为“南汇西伯利亚”的横沔地区,现在到处高楼林立,工厂成片。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横沔古镇,正作为迪士尼配套项目修缮之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只有短短40年历史的横沔新镇,如今其规模已大大超过横沔古镇,已成为浦东中部新兴的繁华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商业繁华,交通便利,人口集聚度高。轨交16号线在新镇设有地铁站,多条公交线途经横沔地区。动迁居民区在新镇已建成汤巷一至七个街坊,在新镇上已有户籍人口1万多人,常年工作人数为10万人左右,单昌硕电脑一个企业的常年职工人数就在五六万人。喜看新镇景象,白天人流如潮,车流滚滚,晚上霓虹闪耀,灯火辉煌,恍惚有置身于南京路闹市区的感觉。
再看横沔的周边环境,通过康桥镇政府和康桥集团的紧密配合,下决心不断提高城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缤纷社区”“美丽庭院”建设,先后开展了多轮环境整治、河道治理和拆违行动,消灭了卫生死角和黑臭河道,健全了卫生配套设施,使康桥的面貌越来越美丽。在横沔地区,不但公路成网,就是农村的主干道,也铺设了水泥路,装上了路灯,并建设了许多绿化景观,有的已成为康桥的亮丽名片。位于新镇西侧的浦东老宅,是七旬老人王炎根花费20年心血搜集拆迁工地的废旧材料,以旧拼旧建成,已建成各类房屋250多间。里面既有老客堂、象门间、长廊、长过弄等单体建筑,又有富裕人家、小康人家、贫穷人家、知青房等反映上世纪初浦东农村各阶层居住状况的成套建筑;收集了数千件传统农村家具、农具和各种生活用品,已成为康桥地区优秀的青少年活动基地、老年人休闲活动基地和群众文化活动基地,为众多区、市级和中央级以及国外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位于横沔古镇西侧的益大本草园,占地300多亩,处处风景如画,里面有碧叶连片的荷花池,有百花盛开的大温室,有中国历代名医画像的杏林园,有展品丰富的中草药博物馆……这里已是上海首家集中药生产、加工、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少见的中草药大世界,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中医药教育实践基地。
另外,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位于外环线南侧,横沔古镇和横沔新镇北侧的近10公里长500米宽林带,已将其中最主要的地块改造成为五个风格各异的生态公园。位于横沔老镇和横沔新镇之间的沔青绿地,总面积82.8公顷,园中心为12公顷的湖体,周围建设游船码头、亲水平台、湿地景观,打造成为林木连片、水系畅通、鱼游鸟翔、野趣交错的生态园林。位于横沔新镇北侧的沔西绿地,总面积71.5公顷,以“春花秋景”为设计主题,以春秋观叶树种植林荫大道,水系边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多层次植物群落,营造山花烂漫的野趣景致。位于汤巷中心村北侧的汤巷绿地,总面积53公顷,以运动休闲为特色,里面不但有美丽的景色,还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跑道等体育设施。位于浦东老宅周边的沿北绿地,以教育林为特色。位于梓康河西侧的双秀绿地以音乐元素为特色。总之,现在地横沔地区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充满着美丽,已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
不同的经历,陈述着不同时代的景色,陈述着不同时代的故事。我们三任书记赶赴横沔上任的不同经历,正好反映了横沔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60年代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时期,70年代的粉碎“四人帮”时期和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滴水看大海”。横沔地区的变化也反映了全国农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