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娇
纵观这篇名作,整个文字内容间饱含了对生活、理想、爱情的憧憬,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了种种不同的困境,导致了作者在精神上受到了大小挫折,对于社会人生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情感。“康桥”塑造出来的自然美感,让徐志摩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惆怅得以释放,给作者感受到了生活原生态之美,这后面的“康桥情感”构造埋下了伏笔。康桥在情感上给作者带来了留恋的下理由,在生活中同样给徐志摩提供了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让其能愉快地度过那段康桥时光。
理解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情感”需要对整篇诗歌深入解读分析,通过一次次地品读体会字句间蕴涵的深意,这样才能显现出诗歌透露出来的别样艺术元素。理解诗歌的文字内涵是掌握整篇诗句色彩的重要基础,很多文学读者热衷于一遍又一遍地去朗读诗歌,运用这种方式体会文学作品的深意。对康桥情感的把握必须要立足于读者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认知,欣赏这一名篇佳作时要注意的方面包括:
1.深入理解,把握情感。对于诗歌来说,诗句中运用到的每个文字都是诗歌的组成结构,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诗歌都需要我们去拿捏文字的具体含义。康桥情感是徐志摩人生经历的写照,期间必定涉及了诸多方面的人文情感,为了将作品的思想感情逐一表达,则应该从创作背景、写作思想、社会环境等方面去深入理解康桥的意境。
2.仔细感受,把握情调。大部分文学爱好者都说自己很喜爱品读徐志摩的作品,但倘若叫其对作品说出个所以然,恐怕就很少有人能深刻地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达不到理想状态,文字、语句、题意等都是需要感受的要素[1]。另一方面,文字排序之间潜在的起伏,创作出来的文学情调同样是我们需要积极把握的。
3.逼真想象,把握画面。《再别康桥》是现代抒情诗歌的典范,而如何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意味,这就要求阅读者自身具备足够的欣赏能力,结合诗歌文字描绘出一幅逼真的康桥画面。以诗歌文字指导理解,以现象画面衬托诗歌风采,经过次方轮回转换之后塑造出的文学便会有另一番滋味。画面不仅满足了诗歌理解的需要,也真实地描述了作者的经历。
4.融合艺术,把握含义。艺术美感是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融合不同的艺术元素才能让作品变得更加亮眼,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作品的自身价值。艺术方向的选择能将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描绘得栩栩如生,既囊括了“脉脉的温情”,其中也不乏一些“淡淡的伤感”,两者不同的基调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截然不同的康桥之美。
心理学家指出了情感是人内心世界与大脑思维联合起来的一种反应,其表明的都是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相关的意识反应,“康桥情感”的出现也是作者实际生活的客观表达。《再别康桥》里提到的康桥为英国名校剑桥大学的地理位置区域,象征了英国古典与现代文化的发源之地,作者在康桥生活的一段时间里所遇到的事情使其对康桥产生了浓浓的个人情感。徐志摩是在1920年的秋天由美国起航转到英国,由此开始了伦敦的求学生涯,这是康桥创作的前期生活状况。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通过自身的求学努力,徐志摩在1922年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正式成为一名研究生,之后才是与英国社会全面结合的过程,经过与英国社会接触后的磨炼,徐志摩在思想、行为、意识上都深受西方文明的感染,这似乎是其后来文学创作思想的根源。徐志摩真正的文学创作开始应该是1922年8月回国后,但短暂的康桥生活却给这位诗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英伦求学时的生活经历,徐志摩总是记忆犹新地去回忆。可以说,康桥的景色、人文、环境都为徐志摩的抒情诗歌创作提供了基础,这是他人生变革的重要转折点。
一方面,康桥让徐志摩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文明之间的差异,中国早期社会坚持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很多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难以进入国内;而国外则主张“对外开放”的准则,允许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给徐志摩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与震撼[2]。另一方面,康桥成为了开启徐志摩文学创作的“新天地”,在康桥的帮助下才使得徐志摩的生命经过了美好的洗礼。从此以后,徐志摩正式踏入文学创作的行列,通过康桥带给他的灵感意识,激起了他投入创作、潜心研究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徐志摩的那段康桥情感已深深烙在他的心灵深处,由此产生的“康桥情感”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早期徐志摩的家庭成员一度希望其能成为银行家或者会计师,而徐志摩自己却更加热衷于文学创作方面的学习,为了持续自己的梦想,徐志摩固然前往英国求学,居住在康桥的时光岁月里带给了他如似水年华般的生活岁月。
徐志摩思想意念中早已融合了大自然思想,他对于自然风光美景的崇拜之情也是尤为突出,其所有文学创作里都对自然所折服。徐志摩曾说过:“我要的是筋骨里进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这些由衷之言也恰恰体现了康桥所具有的灵气之效,康桥便是成为徐志摩精神一年的支撑元素,康桥生活的宁静、优雅、美丽,为徐志摩建立了从未有过的精神家园,面对康桥大自然般的生活环境,徐志摩不禁为之动容,由此出现了康桥情感的萌芽。
归国后的几年,徐志摩一直对英国康桥念念不忘,为了再次追寻康桥时期留下的理想,徐志摩终究再次巡游康桥。然而,时过境迁,岁月悄无声息地流逝着,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忧伤累累的诗人[3]。从“康桥理想”梦碎,到现实生活的挫折,徐志摩毕生追求的人或事,都如浮云流水一般散去,这对于一文学诗人来说无疑是心灵上巨大的创伤。或许是为了能在心灵上得到些许安慰,徐志摩歇尽全力再次回到康桥去踏寻自己原有的理想生活,弥补内心生活遭受的冲击忧愁。尽管诗人再次到达康桥是带着的是一颗饱受伤痛的心灵,但对于诗人康桥永远都是那么美丽自然,康桥成为了富含灵性的生命体,能够让作者内心承载的烦躁、抑郁、惆怅都得到慰藉,此次再游康桥让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更加浓烈,尽管只是“轻轻的来了”,却流露着无比的轻松之感,毫无眷念地面的今后的人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徐志摩的情感被激起。
抒情诗歌与其他载体的文学作品有着鲜明的不同,追求真实的情感犹如整个作品的灵魂,牵引着诗人创作之路的开拓。《再别康桥》作为现代抒情诗歌的经典之作,诗歌中呈现出来的康桥情感也是多元化的,这恰好和现代化文化艺术范畴相互吻合。康桥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情感元素可根据时间界限进行划分,按照诗人康桥前后生活情况与思想意识的变化去理解涉及的情感。但《再别康桥》情感的呈现,则是以徐志摩在康桥时期以及国内时期所经历的事件变故为中心,流露了留恋、惜别、梦碎的情感。
感悟康桥情感,必须要激起我们内心世界的波澜,从客观人文思想以及现实生活经历去体会那种美好的生活情景。体会诗人情感时必须要将诗歌内容与其完美结合到一起,由此来对诗歌加以描述概论,逐一罗列出徐志摩在康桥上的情感意识变化。对《再别康桥》的品读分析,务必要把握好中间的几个典型诗句,以此来解剖康桥留下的诸多喜悦、伤感之情。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该句不仅在节奏上保持了相对缓和的旋律,对于作者动作的描述也是尤为轻盈,伴随着一丝丝的哀愁。“作别西天的云彩”,现实生活中云彩给人的感觉则是绚丽的色彩,配合夕阳西下的景色之美,为全篇诗歌的康桥情缘奠定了基本格调。诗歌中有的语句可谓“话中有话”,徐志摩给这类语句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若不细细体会很难发现其中的奥妙。“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表面上此句是诗人对康桥美景的赞美之情,但实际上却是另有其意。从古典文学写作方法看,柳树的“柳”与“留”同音,对于康桥生活与美景的眷念,徐志摩内心深处包含了浓浓的思念之情,心头上涌出的牵挂“在我心头荡漾”,更加展现了诗人眷恋、不舍的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生情感中的三大类别,三者共同构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亲情,血缘关系的纽带,这是我们本人无法选择好坏的。人对于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有主动选择权,但“血缘”是不可选的;友情,人与人之间擦出火花,也是精神领域的范畴之一,与亲情不同的是友情可以选择;爱情,升华到了某个程度的精神境界后,则会给人在思想精神上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由于当爱情苦追无果时,给人带来的痛苦折磨是刻骨铭心的。徐志摩的康桥情感,就夹藏着这种“苦追无果”的疼痛。徐志摩在1920年秋天到达英国求学期间,与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相识,相处之后开始对林微因产生了爱慕之情,在此一番苦苦追求之中,徐志摩付出了和前妻张幼仪解除婚姻关系的代价,但莫大的悲哀在于诗人日思夜想的林徽因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走到了一起。
经过这样的沉重打击之后,徐志摩创造了《再别康桥》,心智上的历练让诗人开始追求那种颇具浪漫主义的诗歌风采。之所以说起浪漫,归根结底在于康桥情感中的爱情只是一座空中阁楼,仅是子虚乌有的罢了。虽然最终的爱情没有和理想的美貌女子走到一起,但徐志摩依旧对爱情充满了眷恋之情,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寄托于康桥之中,依靠淳朴的爱情观对康桥创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最令人感叹的是,面对无法变为现实的爱情,诗人依旧对其进行了细致地描述,把爱恋之情融合于《再别康桥》里,伴随着康河静静地流向远方。此外,徐志摩的“康桥情感”构造也带有丰富的美学之感,这种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从诗歌文字的多个方面加以体现。《再别康桥》里设置了很多意象,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 “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这些都能感受到徐志摩内心的情感世界,透露着饱含灵气的文学之气[4]。
再探康桥时期,徐志摩在理想上也经历了“梦碎”的打击,人生理念的破灭让诗人变得更为惆怅忧伤,余下的生活带给诗人的是无比的惆怅伤感,身处失败、矛盾、孤独、无奈之中,那种痛苦不堪、心受折磨之感更具一番滋味。徐志摩带着这样的情绪又回到了康桥,其用意也包括了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对人生理想追求的起航。诗中“轻轻的来”时,徐志摩的状态则处于精神空虚、灵魂离散、理想破碎、情感失落等,这些都是诗人在康桥需要极力找回的东西。但回来之后,徐志摩明白了各种各样的“梦想”都是不可能再实现的,回归现实之后他又“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失梦之后的情感意境似乎变得更为伤感,但在忧伤至极后,徐志摩开始转向另外一个新的世界。内心犹如恍然梦醒般清醒起来,徐志摩从低谷走了出来,与康桥告别时带着憧憬、期望、美好而别[5]。过去的理想无法追回,但可以为今后的人生创造美好,此次康桥旅途之中让诗人的心灵彻底复活,“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此时徐志摩的心情大好,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自信,对于理想他将会如初见康桥那样汹涌澎湃,康桥带给徐志摩的不仅是心灵上的洗礼,更激起了他重新寻找梦想,追求文学艺术的“追梦之情”。
之所以选择“康桥情感”为《再别康桥》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顾及整体诗歌的外在表达给人提供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另外,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经历,遭遇的各类挫折失败,自小所处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些都会让人感受到徐志摩内心的情感。这些都给他笔下的抒情诗歌提供了足够的意境,在其笔下不断酝酿转换,最终造就了抒情诗歌里的“康桥情感”。
[1]陶向明.现代文学诗歌创作的意境理念分析[J].名作欣赏,2009,23(8):41-43.
[2]贾黎友.徐志摩与新月派诗歌文学鉴赏方法的归纳[J].南京大学学报,2009,8,18(13):34-35.
[3]钱崇君.徐志摩与“康桥情感”的深入研究[J].现代文学创作,2009,30(17):8-10.
[4]赵德凯.再别康桥之康桥情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9(22):56-58.
[5]陈少华.新月派诗歌创作的文化特色与情景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8,15(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