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东荣 顾吾浩 吕 祥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进一步了解和听取农村基层对上海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意见,我们到近几年来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并搞得比较好的金山区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对上海如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观点和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2007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曾到金山考察工作,提出了金山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后花园”的殷切期望。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这几年来,金山区较早开始就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提高本市农业用地产出效益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金山区现有耕地40万亩,农村居民40万人,是个农业大区,基本农田占全市的13.77%。这几年来,金山区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从原来以粮为主,调整为粮经并举,重点培育建设适宜本土、发展带动力强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全力打造功能完备的农村产业集聚区,形成四大精品农业产业区。一是优质稻米产业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18年底,金山区粮地面积仍旧保持在2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2%,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稻米生产优质和精品化。如通过增加有机肥料提高水稻品质,近年来累计推广绿肥种植24.88万亩、增加有机肥17.47万吨。化肥亩用量由2012年的31.9公斤降到2016年的26.9公斤,减少15.7%。创建10.5万亩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打造金山优质大米品牌。二是绿色蔬菜产业区。发展绿色蔬菜,不仅是保障城市供给的需要,而且也是金山区提高农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全区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其中绿叶菜面积达到2.7万亩,绿叶菜上市量要达到22万吨,拥有1500亩有机蔬菜基地。地产蔬菜占全市总量的13%左右,其中生菜种植面积占全市的90%左右。三是特色瓜果产业。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基本形成以葡萄、蟠桃、黄桃、草莓、蓝莓、树莓、西瓜、甜瓜、多利升西瓜特色瓜果产业。四是特种养殖产业区。改造传统养殖业,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建立标准化养殖业基地。全区建立了25家标准化畜禽生态养殖基地,54家水产健康养殖场标准化基地。其中,上海振华奶牛有限公司建立的标准化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存栏近1万头,奶牛单产11.05吨,居全市第一。
2007年,习近平书记在金山提出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的要求。经过全区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1.百里花园。花卉产业是市民休闲的最好的一个资源。金山区在建设“百里花园”时,一是培育以经济作物为主的一些花卉产业,目前已形成以枫泾为核心的梨花产业带,全区梨花有3000亩左右,桃花1.5万余亩,油菜花5000多亩。二是观赏花卉产业基地,如与上海植物园建立了金山海棠花基地。以朱泾镇为基地,建立2000亩左右的“花开海上”生态园,目前已经形成了四片大型花海,一年四季都有特色花卉观赏。在吕巷镇建设玫瑰园农庄,主打玫瑰花卉产业。三是成立了花木研发中心。在金石公路边上,专门成立了花木研发中心,以对接中国林科院,进行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四是安排了一个鲜花的生产和交易基地项目,形成以花卉研发、种植、观赏、交易全产业链配套发展的态势。
2.百里果园。着重推进以“吕巷万亩水果公园”为核心的“百里果园”建设,形成了以“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为代表的精品瓜果发展之路。一葡即施泉葡萄,以种植户施泉命名,通过引种夏黑、阳光玫瑰等26个葡萄品种,先后获得10个全国性金奖,平均亩产值增至3万元左右,带动420余人创业、2000余人就业。二桃即金山蟠桃、枫泾黄桃,其中金山蟠桃已多次获得全国性金奖。三莓即鑫品美草莓、敏蓝蓝莓、莓博士树莓,其中鑫品美草莓是上海知名品牌,蓝莓、树莓是金山蓝莓研究所的产品,科技含量高,亩均产出在5万元以上。四瓜即小皇冠西瓜、珠丰甜瓜、多利升西瓜、亭林雪瓜,都已获得了上海市著名商标,百里果园建设使金山四季瓜果飘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金山来旅游、休闲、度假。
3.百里菜园。金山的蔬菜生产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基地化,全区共创建42家蔬菜标准园(农业部标准园4家,市级标准园18家,区级标准园20家)。二是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金山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上海银龙公司、上海鑫博海公司也是国家级的龙头企业,都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公司,自己本身就有种植基地,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基本涵盖了全产业链。同时还和周边合作社联合,采用订单式的生产,满足生产需要,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提高了蔬菜生产的产出效益。三是蔬菜生产向宽领域发展,近年来,金山在廊下镇建造了日产牛肝菌5吨,年产杏鲍菇、真姬菇7000吨、草菇3000吨,日产蟹味菇2.4吨、舞菇3吨的三个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工厂,2018年全镇蘑菇生产量9344吨,其中双孢蘑菇已占据上海90%的市场份额,全年食用菌产出1.2亿元,土地亩均产出35元以上,廊下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蘑菇小镇”。
近年来,金山农业通过“三个百里”建设,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一是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形成了以鑫博海“中央厨房”为代表的将农副产品从田头延伸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建成了以廊下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2016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45亿元。二是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和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结合,形成了吕巷水果公园、花开海上生态园、七彩花海、粉色花海、彩色稻画、山阳田园、金山嘴渔村等一批休闲农业集聚区,盘活了三产,2018年农业旅游人次600万人,收入达到1.36亿元。三是“三个百里”正成为金山一张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金山田野百花节、草莓节、西甜瓜节、密瓜节等农事节庆全年不间断。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使地处上海远郊区,原来旅游资源比较贫乏的金山区一跃成为上海乡村旅游的热点。四是带动了乡村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资源资源的盘活,促进金山农民画、廊下莲湘等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朱泾花灯、山阳民乐等一批沉睡了的资源起死回生,枫泾、张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提升,一批如休闲水庄、天域·新义、花开海上等美丽乡村成为市民旅游的时尚景点。五是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盘活了农民闲置宅基地房屋,培育和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3.0版民宿”,目前,全区民宿共有星级的17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10家,形成4个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
金山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方面之所以取得这么显著的成绩,其主要原因:一是目标明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后花园”的要求,长期不变,深入耕耘。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细化工作任务。2010年,在确定“十二五”规划时就提出了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做亮精致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施意见》;2015年区政府制定印发了《金山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镇都制定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2016年,又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制定了《金山区休闲农业设施布局规划 (2016-2020年)》。三是按照规划和目标任务,区委区政府和乡镇、村各级领导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搞一套班子换一套思路,中途变来变去。经过10多年的坚持,久久为功,终于形成了目前这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金山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是,调整的目标起点比较高,即淘汰落后、低效、传统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上海市场和市民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一是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全区已有23个农业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上海著名商标的农产品。二是进一步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效农业,如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智能农业、立体农业等。三是要追求高品质,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在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也有一定成效,目前已有6个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1个基地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15个基地正在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前期工作。四是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全区有25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2个是国家级龙头企业,9个市级龙头企业。其中,如食用菌工厂和一大批拥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农业企业,都是由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投资,带动了金山农业的升级换代和集约化发展,推动了金山农业的提质增效。
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这几年来,金山与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农科院建立合作机制,成立上海金山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了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孵化推广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完成金山现代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完成4加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成功打造“动检通”APP移动智能化监管平台“金山模式”。为解决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问题,金山采取了多种激励政策,留住了一批高学历“农二代”,并逐步成为金山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示范区方案》,培育了700名“农二代”年轻新型职业农民,并瞄准国际国内前沿,组织合作社理事长、新型职业农民到以色列、日本考察学习,邀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来金山授课,不断拓展学员国际视野。区领导认为,培育好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金山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
金山区的成功实践证明,在我国经济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上海都市农业必须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金山的经验给了我们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从低效型农业向高效型农业转变
上海都市农业要依托特大都市科技和市场的两大优势,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壮士断腕、“凤凰涅槃”。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按照农业“三区”划定规划和本市粮食生产任务,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二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低效、传统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上海市场和市民需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时令的鲜活农产品。提高上海农业的“三品一标”的达标率,特别要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覆盖率。通过大力培育区域性品牌、龙头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上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要进一步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效农业,如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智能农业、立体农业等。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先进农业技术和品种,使上海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集聚高地。
二是从单一型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
长期以来,上海农业承担着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的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将进一步得到发掘和释放。按照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上海农业不仅要种粮食、种蔬菜、种果树,而且还要种生态、种风景、种旅游,结合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等,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把江南水乡、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三是从大宗化农业向源头性农业转变
上海寸土寸金,农业发展受到土地的严重制约,因此,从长远来说,不可能像中西部那样大力发展大宗化、规模化的商品性农产品,而必须在保障城市供给的前提下,研究发展为全国农业服务,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源头性农业,才能实现提高上海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对标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上海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突破:一是种源农业。要充分利用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集聚国内外科技力量,在上海建设种源农业产业园,成为国内外现代种业的制高点。同时要集聚全市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形成种源农业的产业链,进一步扶持做大现有种业企业,提高种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二是农业深加工产业。农业深加工企业具有引领市场、带动农业的先导性作用,也是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关键性环节。要应用和引进国内外农产品深加工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业土地的产出效益。三是高科技的农业投入品,发展智能化的农业设施等,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水平。
四是从分散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
上海土地流转率已达到90%以上,但是实际经营面积还是相对比较分散,难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因此,要在现有“三区”划定的农业规划基础上,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进一步提高产业的集聚度。要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形成农业的规模效应。要进一步扶持和提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体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通过产业布局整合,形成规模经营的新业态。要把优化农业布局与村庄改造、农民居住集中、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优势产业集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在调研中,我们还听到了不少基层同志对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若干建议,需要引起各有关方面重视。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有一个长期目标和明确的规划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但是,目前有些地方对此认识比较模糊。去年以来,中央强调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这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政治责任,上海需要坚定不移,坚决执行。但是,中央在强调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对于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村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等,都有比较具体的部署。在调研中,农村基层反映最多的是政策要稳定,这几年来上海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是依靠了稳定的政策环境,给农民和农村基层吃了定心丸。
市委领导曾经讲过,上海农业既要种粮食,又要种风景、种生态、种旅游。由于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今后上海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主攻方向一定会放在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多功能农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为此碰到突出问题是需要解决产业发展用地。去年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提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一是提出了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二是提出“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三是提出“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四是提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的改革,“简化审批审核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推进乡村建设审批‘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等。根据中央要求,建议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应抓紧出台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实施意见。
基层反映比较集中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中央优先保障“三农”投入精神。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市、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重点项目的扶持,根据上海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今后对农业的扶持应延伸到全产业链。二是进一步加强政银合作、银企合作,鼓励金融结构给予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产业低成本资金支持,并提高风险容忍度。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发挥农业保险在融资担保中的作用。三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后,必然会发展和引进一大批产业融合型企业投资农业,为此基层有些主管农业的干部无不担心地说,今后农民手中的资源减少,农民增收的渠道收窄,农民被边缘化。建议要研究发展产业融合型企业与农民利益的联接机制,如用承包地入股实现保底分红等,以保障农民权益,上海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对利用农民种植的作物举办的“桃花节”“菜花节”“百花节”等活动,农民应该分享门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