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2021-12-14 00:30程显奇
上海农村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转型数字化

■ 程显奇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农业数字化转型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当今时代,数字化转型浪潮风起云涌,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也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各个领域,不仅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而且提升公共服务与乡村治理效能。农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促进城乡数字机会均等化,让广大农民能共享“数字红利”,为乡村振兴战略提质增效。

一、农业数字化转型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

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带来的巨大变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新思路,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引擎。一方面,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大规模推广,生产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新经济孕育新的商业模式。疫情期间,农产品线上销售和互联网直播带货,一系列助农活动在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线上交易上全面兴起,较完美解决了因疫情导致的农产品滞销问题。最重要的一点,互联网为农业农村提供新连接途径,促进城乡融合,优化公共服务配置,加速城乡一体化服务进程。

(一)新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

数字农业以模块化、规范化的优点,实现高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引领需求侧农业绿色结构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在决策方面,智能算法以大数据为支撑,对全国范围内农产品的总量、流通和需求状况进行实时汇总,了解供给情况并进行需求预测,一定程度上消除农业生产的周期性问题。在生产方面,生产前端完善农情检测系统,气象检测系统,规避农业灾害风险,构建多位一体的智慧农业系统,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生产中端推行无人机撒药,智能温室大棚等生产模式,实现智能灌溉,病虫防治、作物长势检测的高科技设备应用,建立综合性智能农业生态系统,助推集约高效的绿色农业发展;生产后端推进质量检测系统,精准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大数据导向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回溯系统,保证优质高质量农产品。

(二)新经济模式创造发展机遇

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电子商务示范村”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两项工程,旨在打通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城市需求有效对接。“互联网+农业经济”新颖之处在于,线上交易消除传统农业物理隔阂,打通联通渠道,建立起高度联通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其低成本、多途径的交易方式,使得不可交易不标准的农产品标准交易,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小众产品用户人群,实现规模交易和农产品品牌化。不仅如此,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农村可以有效利用区位和成本低廉优势,推广乡村旅游民宿和乡土风情展览以及农产品线上展销会等项目,塑造乡村主题文化品牌,打造“生态化”“纯手工”以及“定制化”新标签,发挥在工业逻辑中无法实现的优势,满足以往无法实现的“长尾需求”。疫情期间,明星开展助农带货、人大代表直播带货活动,网络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排头兵”。据统计,丹东草莓疫情期间线上消费量占总销量的90%左右,网络为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网络技术衍生下的新经济模式给农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三)新连接途径优化公共服务配置

数字技术与传统的经济活动不同。传统经济活动提供公共服务不能有效配置的重要原因,就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服务的排他性是指他人往往可以不支付就获得使用权,无法避免免费搭便车现象;竞争性是指他人在使用公共服务时,就减少了另一些人使用的权利,这主要是受资源有限性的限制。而数字化产品可以实现几乎无成本、及时性的传递,同时又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实现最大程度的全民共享,因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数字化的这一特性在促进城乡融合,加速城乡公共服务配置上发挥了高效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悬殊不仅是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短板,也是妨碍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利用数字技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云课堂、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优化城乡公共服务配置。不仅对培育新型农民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补齐农村教育和医疗两大短板具有深远影响。

二、现阶段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分析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农村固有的网络基建设施落后,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不强,扶持力度和政策资金不到位,以及农民本身的数字化技能储备远低于城市居民,种种问题还严重阻碍着农业数字化转型。

(一)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村数字化转型

由于农村部分地理位置险峻,人口密度低,网络基础设施铺设难度大,数字技术难以延伸到农村及其周边地区。截至2021年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55.9%,与城镇地区的79.8%和全国平均水平70.4%相比,仍存在着不小差距。疫情期间,全国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号召2.65亿在校生网上远程上课,进一步暴露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的缺陷。部分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村广大中小学生无法进行远程教育。农村网络基建设施主要存在两方面缺陷:一方面,农村信息资费价格有待优化。由于地理区位限制,网络设施铺设成本高,农村网络资费价格普遍高于城市地区,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另一方面,网络设施技术不完善,网络宽带信号不稳定,限制远程教育、在线医疗和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应用。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阻碍农村数字化转型

虽然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依据现有资源建设农村大数据中心,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表明,我国在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7%,但农业方面互联网经济增长速率连续多年垫底,尚未达到服务业的25%、工业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数字化意识不足。虽有具体实施计划,但农村起步较晚,缺乏自上而下的整体谋划,缺乏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应用于数字化的专项资金、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项目建设都存在一定欠缺,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仍停留在基础阶段,农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提升,互联网基础设施维护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对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不足,由此引发扶持资金不充分和政策支持不到位问题,让部分地区的农民未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数字红利”。

(三)农民数字意识缺乏限制农村数字化转型

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5.9%。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比41.83%,而农村网民规模仅占31.24%,农村非网民规模占68.76%。这表明现阶段农民数字化素养偏低。相比于城镇居民,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和网络技能缺乏,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大量农村“信息贫困户”的存在,在面对当今农产品线下交易迅速转型电子商务,生产环节自动化监测技术以及后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会产生本领恐慌,数字化后续转型升级的难度较高。

三、加快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及应对策略

农村数字化转型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变革,需要实现生产的数字化应用和消费的数字化升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考虑到数字技术的长短期效应,又要考虑到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的特殊性,由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构建跨界融合的数字乡村基建体系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关乎未来农村能否成功数字化转型的基石,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局。首先,布局重点应该放在底层网络供给上,保证城乡“数字公平”的机会。其次,在原有基建上进行绿色转型升级,推进5G网络设施建设,另外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技术向农村的延伸可以采取业务外包,防止行政部门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最后,培养跨界融合的数字乡村基建体系,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环节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数字乡村基建体系。

(二)开展专业试点、政企融合的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农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对智慧农业建设、数字化应用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消除外部效应,促进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深化政府引导、政企融合的发展模式,倡导政府购买业务外包,鼓励企业发展新型数字化应用,推进“直播带货”“体验农业”等项目在农村落地,催生出“农家乐”旅游民宿等产业体系。

(三)建立农村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农村数字化人才培养是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源。借鉴国际电信联盟组织(ITU)在提高农村数字技能的经验,基于我国农村情况,开展专项培训。开展针对乡村医生、教师、基层干部的线上技能培训,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电脑、手机使用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妇女和农民工的网络直播、线上交易培训。积极与地方高校开展合作,建立数字技能联合培养体系,同时利用社区培训和家庭培训的途径,增加培训动力。

数字化在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农村治理能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在实施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方略时,要考虑到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基建设施、提高农民数字化素养多方面入手,让农业农村农民跟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时代潮流。

猜你喜欢
农产品转型数字化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