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浩, 孙国华, 杨伟兴
(1.苏州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15011; 2.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215123)
普通钢支撑在强烈地震下往往因受压屈曲导致轴向承载力、变形及耗能能力急剧降低,致使结构破坏。目前,工程界通常会采用防屈曲支撑提高其变形及延性行为。防屈曲钢支撑(Buckling-Resistant Brace,BRB)由核心单元和外围约束单元构成,核心单元承受轴向拉、压力,外围约束单元可抑制核心单元屈曲,确保其在轴力作用下仅发生屈服[1-2]。 在正常使用阶段及多遇地震作用下,BRB 支撑同普通钢支撑一样,提供足够的抗侧刚度和水平承载力。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BRB 支撑通过充分发展塑性,有效耗散地震输入能量,避免主体结构遭受严重损伤。
近年来,BRB 支撑成为了结构抗震研究领域的热点,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形式新颖、性能优良的构造设计与截面组成方式,并对其滞回性能[3-5]、疲劳性能[6-7]和稳定性能[8-9]进行了大量研究。 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BRB 支撑整体的稳定性能和滞回性能等方面,就其破坏模式来看,其塑性区域一般都集中在核心单元的某个集中位置,致使变形能力偏低。 周云等提出了定点屈服BRB 支撑[10-11],贾良玖等提出的具有鱼骨式核心单元的BRB 支撑均旨在改善变形能力[12],但国内外学者对提高BRB 支撑延性行为的研究仍涉及较少。 特别是近年来ChiChi 地震(1999 年)[13]、汶川地震(2008 年)[14]、日本Tohoku-Oki 地震(2011 年)[15]都在震后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强余震,这有可能导致BRB 支撑核心单元发生失稳或断裂,对于BRB 支撑的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提出了一种逐级屈服的新型延性装配式防屈曲钢支撑 (Ductile Assembled Buckling Resistant Brace,DA-BRB),所提出新型DA-BRB 支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设置限位高强螺栓确保芯板逐级屈服,沿长度方向充分发展塑性,提高支撑变形能力。
在试验验证正确的基础上,采用ABAQUS 软件建立了新型DA-BRB 支撑的精细化有限元试件,考虑芯板楔率、芯板高厚比等参数对其滞回性能、变形能力的影响,明确了新型DA-BRB 支撑在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及破坏模式。
图1 给出了新型DA-BRB 支撑的具体构造。该支撑由多级区段的楔形芯板、限位高强螺栓、约束矩形钢管、加劲肋构成。约束矩形钢管与核心单元之间设置一定间隙,确保核心单元拉伸、压缩时运行顺畅。为降低芯板与约束矩形钢管之间的摩擦,在芯板两侧设置无粘结材料,通过喷涂弹性玻璃胶实现。 加劲肋与芯板、端板焊接,约束芯板在端部的面外变形,避免芯板在两端屈曲。 楔形芯板为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凸起的挡板,通过高强螺栓与挡板的相互作用控制芯板逐级屈服,以达到芯板由中间最小截面区段逐级向两端较大截面区段过渡,期望每个区段充分发展变形,从而能够提高DA-BRB 支撑的变形及耗能能力,达到控制芯板损伤的目的。
图2 为BRB-1 试件的几何尺寸。 为确保新型DA-BRB 支撑滞回性能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采用ABAQUS软件对课题组所完成的BRB-1 试件进行了验证分析。 BRB-1 试件采用1:3 缩尺,其几何长度为1 800 mm。芯板宽度为70 mm,厚度为10 mm,芯板楔率为0.21。芯板两侧采用的约束矩形钢管截面为120 mm×60 mm×4 mm。采用30 颗12.9 级M12 高强螺栓将两个约束矩形钢管可靠连接。 两个约束矩形钢管之间设置垫片确保两者之间留有1 mm 缝隙。芯板两端焊接端板,端板几何尺寸为230 mm×180 mm,厚度为20 mm。 加劲肋为270 mm×55 mm,厚度为10 mm。 试件BRB-1 所采用的钢材均为Q235B 级。
图1 新型DA-BRB 支撑的构造
图2 试件BRB-1 的几何尺寸
试件BRB-1 的所有部件均采用C3D8R 减缩实体单元,螺栓与螺栓孔处均采用相同的网格划分。为精确反映芯板的力学特征,对其网格进行了加密,其他部件采用粗网格。 试件的芯板与约束钢管之间采用“面-面”接触,其他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通用接触,由于实际试件的芯板与约束钢管之间填充无粘结弹性玻璃胶材料,因此切向接触属性定义为无摩擦,法向定义为硬接触。为简化,高强螺栓与约束钢管采用Tie 绑定约束,高强螺栓与挡板之间采用硬接触[16]。为合理模拟芯板的初始缺陷,对支撑的芯板进行了屈曲分析,引入第1 阶屈曲模态,缺陷幅值取1‰。 试件BRB-1 的其中一端采用固定约束,另外一端施加轴向位移。 试件BRB-1 的有限元模型见图3。
图3 试件BRB-1 的有限元模型
试件BRB-1 的核心单元采用Q235B 钢材, 矩形钢管等约束单元采用Q345B 钢材, 其应力-应变曲线采用双线性模型,并采用随动模型模拟钢材的包辛格效应。由于约束部件未进入弹塑性,表1 仅给出试件BRB-1 芯板的钢材力学性能。
表1 钢材的力学性能
试验全程采用位移加载,沿支撑的轴向施加位移。 加载制度参考美国SAC(1997)规范[17]。 考虑到有限元模型单元数量大,计算成本高,为提高计算效率,每级荷载循环1 次,加载制度见图4。 图4 中,Δ/L 为支撑的平均轴向应变;N 为加载步。
图4 加载制度
图5给出了试件BRB-1 的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由图5 可知,正向加载时,有限元模拟得到的曲线比试验稍低,主要原因是当芯板受压屈曲时,芯板与外围约束钢管之间的摩擦力会逐渐增大。 负向加载时芯板受拉,芯板与外围约束钢管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其有限元模拟曲线与试件基本重合。 通过在芯板上设置挡板可有效地使应力从内而外依次发散,从而控制芯板其他区段的屈服顺序,试验及有限元模拟结果均证实这种现象。 但当芯板楔率较大时,最终仍在截面最小区段形成薄弱环节,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拉断,试件BRB-1 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也捕捉到了这种破坏模式。 总体上,有限元模拟的滞回曲线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破坏模式一致。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能有效评估新型DA-BRB 支撑的受力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有限元模拟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图5 试件BRB-1 的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结果的对比
为消除尺寸效应,在进行参数有限元分析时,BASE 试件采用足尺试件,构造参图2。 BASE 试件的设计长度L=5 000 mm,芯板被划分为8 个区段,楔率为0.042。 芯板宽度为200 mm,厚度为20 mm。 采用30 颗M27 高强螺栓限位, 约束钢管的几何尺寸为350 mm×175 mm×20 mm。 芯板钢材采用Q235B 级, 弹性模量2.06×105MPa,屈服强度为235 MPa,抗拉强度为415 MPa,泊松比0.3。 约束钢管采用Q345B 级,屈服强度为345 MPa,抗拉强度为550 MPa,其他参数同Q235B 级钢材。
本文考虑了芯板类型、芯板楔率、芯板段数、芯板宽厚比4 个主要设计参数,分析了上述参数对新型DA-BRB 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规律。 共设计了4 组8 个试件,分析结果见下文。
为研究芯板类型(Core Plate Type,CPT)对DA-BRB 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设计了CPT 系列试件。 通过取消芯板的限位挡板,设计了普通防屈曲钢支撑试件,试件编号为BRB-CPT。
(1)CPT 系列试件的Mises 应力云图。 图6 给出了CPT 系列试件加载至平均轴向应变3.2%时芯板的Mises 应力云图。 由图6 可知,BRB-CPT 试件芯板的应力主要集中在加劲板连接端部及中间区段,BASE 试件芯板的应力从内向外依次扩展,每个区段均充分发展塑性,成功实现了新型DA-BRB 支撑的设计理念。传统防屈曲支撑已全截面屈服,必然导致在某个截面形成塑性铰断裂,由于有限元模型未能模拟芯板的颈缩破坏,导致力学行为相似。
(2)滞回曲线。图7 给出了CPT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由图7 可知, BRB-CPT 与BASE 试件的滞回曲线均稳定饱满,滞回曲线形状一致,耗能能力良好。 采用多级区段芯板对其滞回性能几乎无影响。
图6 CPT 系列试件的Mises 应力云图
图7 CPT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
(3)骨架曲线。图8 给出了CPT 系列试件的骨架曲线。由图8 可知,随着芯板轴向位移的增加,BRB-CPT与BASE 试件的轴向承载力稳定增加,均已充分发展弹塑性,且呈理想双线性。 两个试件的骨架曲线基本重合,通过在芯板上增设挡板对此类BRB 支撑的轴向承载力影响很小。
(4)轴向刚度。轴向刚度退化曲线可真实地反映支撑在加载过程中的损伤历程,采用“点对点”刚度评价,按下式计算
式中,K 为支撑的“点对点”轴向刚度;P+、P-为同一滞回环正、负向峰值荷载Δ+、Δ-为同一滞回环正、负向峰值轴向位移。
图9 给出了CPT 系列的轴向刚度退化曲线。由图9 可知,随着平均应变的增加,BRB-CPT 与BASE 均逐渐由弹性过渡到弹塑性阶段,抗侧刚度逐渐降低,最后趋于平缓。 BRB-CPT 与BASE 轴向刚度基本相同。
(5)耗能能力。 耗能能力是评价结构或构件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采用无量纲的等效黏滞阻尼比(ξeq)指标衡量,见图10。 即
图11 给出了CPT 系列的ξeq。 由此可知, 随着轴向位移的增大,BRB-CPT 与BASE 的等效黏滞阻尼比略呈降低趋势。 BRB-CPT 与BASE 的最大等效黏滞阻尼比较大,为0.53,充分说明试件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芯板上设置挡板对支撑的耗能能力几乎无影响。
为研究芯板楔率(Tapering Ratio of Core plate,简称TRC)对新型DA-BRB 支撑力学性能的影响, 设计了TRC 系列试件, 试件编号为TRC-1、TRC-2。 其中,试件TRC-1 的芯板楔率为0.25,试件TRC-2 的芯板楔率为0.43,其他参数同BASE 试件。
图8 CPT 系列试件的骨架曲线
图9 CPT 系列试件的轴向刚度退化曲线
图10 等效黏滞阻尼比
图11 CPT 系列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1)TRC 系列试件的Mises 应力云图。 图12 给出了TRC 系列试件破坏时的Mises 应力云图。 由图12 可知,随着芯板楔率的增加,新型DA-BRB 支撑的破坏模式发生明显变化。当芯板楔率较小时,BASE 试件中芯板的最外侧区段破坏,其他区段可充分发展塑性变形。 当芯板楔率较大时,TRC-2 试件的破坏位置发生在内侧截面最小区段,其他区段未能充分变形。 上述分析结果充分说明通过优化芯板楔率可实现芯板区段逐级屈服。
(2)TRC 系列的滞回曲线。图13 给出了TRC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由图13 可知,芯板楔率对TRC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形状影响较小,滞回曲线均呈饱满的梭形。 但随着芯板楔率的增加,由于塑性区域集中在芯板最小截面,导致滞回曲线拐点处出现圆弧形状。
图12 TRC 系列试件的Mises 应力云图
图13 TRC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
(3)TRC 系列的骨架曲线。 图14 给出了TRC 系列试件的骨架曲线。 由图14 可知,改变芯板楔率变化对新型DA-BRB 支撑的轴向承载力影响较大。 随着芯板楔率的增加,新型DA-BRB 支撑的轴向承载力呈显著的降低趋势。 主要原因是随着芯板斜率的增加,在保持芯板区段数目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每个区段的横截面减小,致使轴向承载力逐渐降低。
(4)TRC 系列的轴向刚度。 图15 给出了TRC 系列的轴向刚度退化曲线。 由图15 可知,BASE、TRC-1 和TRC-2 试件的刚度退化规律较为一致。 加载初期,试件的轴向刚度退化迅速;加载后期,支撑芯板充分发展塑性, 试件的轴向刚度退化缓慢、 均匀。 BASE、TRC-1 和TRC-2 的初始轴向刚度分别为83.98、81.39 和57.07 kN/mm。 当芯板楔率从0.042 增加到0.43,支撑的初始轴向刚度降低31.22%。 随着支撑芯板楔率的增加,新型DA-BRB 支撑的轴向刚度呈降低趋势。
(5)TRC 系列的耗能能力。 图16 给出了TRC 系列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由图16 可知,随着轴向位移的增加,新型DA-BRB 支撑逐渐进入弹塑性状态,其等效黏滞阻尼比呈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 BASE、TRC-1 试件的最大等效黏滞阻尼比均超过0.5,说明其滞回曲线均很饱满。TRC-2 试件的最大等效黏滞阻尼比降为0.47,说明随着芯板楔率的增加,新型DA-BRB 支撑的耗能能力轻微降低。
图14 TRC 系列的骨架曲线
图15 TRC 系列的轴向刚度退化曲线
图16 TRC 系列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为研究芯板区段数目(Number of Yield Segment,简称NYS)对新型DA-BRB 支撑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了NYS 系列试件,试件编号为NYS-1、NYS-2;其中,试件NYS-1 的芯板区段数为6,试件NYS-2 的芯板区段数为4,其他参数同BASE 试件。
(1)NYS 系列试件的Mises 应力云图。 图17 给出了NYS 系列试件最终破坏的Mises 应力云图。 由图17可知,在芯板楔率较小的情况下,随着芯板区段数的增加,并未改变其破坏模式,NYS-1 及NYS-2 试件的破坏位置及最大应力处均发生在芯板最外侧区段,芯板挡板与高强螺栓接触,确保其他区段可充分发展变形。但芯板区段如划分过少,会导致后期变形集中在某一区段,整个芯板变形能力无法充分发挥。
(2)NYS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 图18 给出了NYS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 由图18 可知,随着芯板区段数的改变,NYS-1、NYS-2 试件与BASE 试件的滞回曲线基本重合,说明芯板区段数对新型DA-BRB 支撑滞回性能影响很小。
图17 NYS 系列试件的Mises 应力云图
图18 NYS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
(3)NYS 系列试件的骨架曲线。 图19 给出了NYS 系列试件的骨架曲线。 由图19 可知,改变芯板区段数对新型DA-BRB 支撑的承载力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尽管芯板区段数减少,但其芯板楔率保持不变,芯板所提供的轴向承载力基本一致。
(4)NYS 系列试件的轴向刚度。 图20 给出了NYS 系列的轴向刚度退化曲线。 由图20 可知,NYS-1、NYS-2 与BASE 试件的轴向刚度退化曲线基本重合,退化规律一致。 NYS-1、NYS-2 的初始轴向刚度分别为83.05 kN/mm、80.97 kN/mm,两者差异很小。 总体上,芯板区段数对新型DA-BRB 支撑轴向刚度影响很小。
(5)NYS 系列试件的耗能能力。 图21 给出了NYS 系列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由图21 可知,NYS-1、NYS-2 试件与BASE 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比基本重合。由于芯板区段数对新型DA-BRB 支撑的滞回曲线形状影响很小,因此对其耗能能力影响也就不大。
图19 NYS 系列试件的骨架曲线
图20 NYS 系列的轴向刚度退化曲线
图21 NYS 系列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为研究芯板宽厚比(Width-to-thickness Ratio of Core Plate,WRCP)对新型DA-BRB 支撑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芯板厚度,设计了WRCP 系列试件,试件编号为WRCP-1、WRCP-2。 其中,试件WRCP-1 的芯板厚度为15 mm,其宽厚比为13.33;WRCP-2 的芯板厚度为25 mm,其宽厚比为8;其他参数同BASE 试件。
(1)WRCP 系列试件的Mises 应力云图。 图22 给出了WRCP 系列最终破坏的Mises 应力云图。 由图22可知,芯板宽厚比对新型DA-BRB 支撑的Mises 应力分布及破坏模式影响很小,应力最大处及破坏位置均出现在芯板最外侧区段,其他区段可挡板已同螺栓接触,区段芯板充分发展变形。
(2)WRCP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 图23 给出了WRCP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 由图23 可知,随着芯板宽厚比的减少,新型DA-BRB 支撑的滞回曲线的包络面积趋于增加,特别是试件在进入屈服后刚度略呈增大趋势。 但总体上,改变芯板宽厚比对新型DA-BRB 支撑滞回曲线形状影响较小。
图22 WRCP 系列试件的Mises 应力云图
图23 WRCP 系列试件的滞回曲线
(3)WRCP 列试件的骨架曲线。图24 给出了WRCP 系列试件的骨架曲线。随着芯板宽厚比的增加,新型DA-BRB 支撑的轴向承载力呈显著的降低趋势。 在芯板轴向变形达到3.2%时, 芯板宽厚比从8 增加到13.33,试件WRCP-1 的承载力为825.6 kN,WRCP-2 的承载力为1 370.2 kN,支撑的承载力提高了66.6%。
(4)WRCP 系列试件的轴向刚度。 图25 给出了WRCP 系列试件的轴向刚度退化曲线。 改变芯板宽厚比对新型DA-BRB 支撑的初始轴向刚度影响较大,但对后期刚度退化影响较小。 WRCP-1、WRCP-2、BASE 试件的初始轴向刚度分别为63.77、104.28、83.98 kN/mm。 芯板宽厚比从13.33 降到8,支撑的初始轴向刚度提高63.5%。 在加载后期,芯板逐渐进入弹塑性阶段,WRCP 系列试件的轴向刚度均退化均匀、缓慢。
(5)WRCP 系列试件的耗能能力。 图26 给出了WRCP 系列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由图26 可知,改变芯板宽厚比对新型DA-BRB 支撑的等效黏滞阻尼比基本没有影响。其主要原因是芯板宽厚比对支撑的滞回曲线形状影响很小所致。
图24 WRCP 系列试件的骨架曲线
(1)通过在新型DA-BRB 支撑的芯板上设置挡板实现逐级屈服,在获得较高轴向承载力的同时,芯板可充分发展塑性,变形能力得到提高;
(2)芯板楔率对新型DA-BRB 支撑的轴向承载力、轴向刚度、耗能能力有较大影响。 随着芯板楔率的增加,新型DA-BRB 支撑的轴向承载力、抗侧刚度、耗能能力呈降低趋势。 当芯板楔率较小时,新型DA-BRB支撑的最终破坏位置出现在最外侧区段;当芯板楔率较大时,破坏位置发生在芯板最内侧的区段;
(3)芯板区段数对新型DA-BRB 支撑的轴向承载力、轴向刚度、耗能能力的影响很小,但芯板区段数较大时,会导致芯板的有效屈服段长度降低,整体变形能力降低;
(4)在芯板宽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变芯板宽厚比对新型DA-BRB 支撑的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影响很小,但对轴向承载力及轴向刚度影响较大。随着芯板宽厚比的增加,新型DA-BRB 支撑的轴向承载力、初始轴向刚度呈降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