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聆听音乐是学习音乐的核心方式。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乐于聆听、认真聆听、善于聆听的习惯和能力,教给学生聆听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聆听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学习音乐知识。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聆听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6-0053-02
音乐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全部实践均应依靠听觉。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听觉与音乐认知能力。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乐于聆听、认真聆听、善于聆听的习惯和能力,教给学生聆听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构建音乐生命课堂。
一、带着问题聆听音乐
问题是课堂的兴奋剂,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是高中音乐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提出具有内涵的问题,使得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融入音乐中。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时,学生需要体验的内容是不同的,无法做到全部兼顾,只有在教师的问题导向下,有针对性地欣赏音乐,学生才能有效思考,不至于失去方向,自然而然就培养了专心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鉴赏有方向。不管是聆听标题音乐还是绝对音乐,教师的问题必须确保学生“听之有物”,能够通过音乐要素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1]。
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互诉衷肠的一段音乐时,第一遍粗听后笔者问学生:“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音乐的速度、力度又如何?”学生一一作答,之后学生带着“这段音乐由哪两种乐器演奏”的问题提示进行第二遍复听。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仅答出了小提琴,同时也答出了大提琴,这时笔者给学生分析:“有的时候音乐为了表现两种形象之间的冲突,就需要两条旋律。在这段音乐中,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如果不注意听的话很可能只听到祝英台,而没有听到梁山伯。因为高频的旋律线比较容易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所以只听到高音,也就是说只听到了小提琴。以后欣赏这样的音乐时,要训练自己先保持对一段旋律的关注,再将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条旋律线上。要让自己在欣赏音乐时同时注意不同的音乐要素是欣赏音乐特别是理解音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第三遍再听时,学生不仅明白了音乐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更深入地理解了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及创作者的意图。
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作品主要特点及教学目标预先设计一些提示性的问题,逐步建立问题场景,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对音乐作品加以鉴赏,使得简单的知识讲授转化成各种问题场景的建立。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动机。
二、对比聆听不同的音乐作品
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均是通过多次对比得到的。从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属于一类思维活动,把两种有关系但不一样的事物展现在人们眼前,展开比较认知,从而正确认知事物的特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能够了解到“比较法”是音乐教学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要素的认知与识别水平,提升他们对于作品从局部到整体的听觉反应水平,提升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2]。
如在人音版第十一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的教学中,笔者把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和德国古典乐派的巨匠贝多芬的鋼琴奏鸣曲《月光》展开对比欣赏,让学生对比不同大师在旋律、节奏、音响色彩及音乐风格上的异同。通过聆听比较,学生发现贝多芬的《月光》节奏规整,旋律清晰流畅,音响色彩柔和;而德彪西的《月光》没有清晰的节拍,节奏的均衡性已被打破,它的旋律不易歌唱,瞬息万变,音乐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和声以及音色精致变化的功能,带给人们听觉上的新颖效果,音响色彩十分明亮。尽管二者均是对月光加以描绘,然而二者带给人们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尽管贝多芬有着较高的音乐天赋,然而其命运多舛,部分作品有着浓厚的落寞和孤单感,《月光》就是其自身情感的表达,人们体验到的就是月光的清冷和月夜的凄凉;在德彪西的《月光》中,作曲家始终营造的是月光下如梦如幻的美丽画卷,带给听者一种美好的感官体验,所有音符均能够给听者充分联想的空间。借助这种比较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作曲家创作出的同主题的音乐作品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音乐意境。
比较聆听各种音乐作品,不只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与审美能力,并且能够提升他们研究和欣赏音乐的水平。两首钢琴曲《月光》的片段,风格迥异,学生容易判断出哪首音乐是印象主义音乐乐派,也可较容易地总结出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三、重复聆听重要的、有特点的音乐片段
重复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若并未多次推敲和感受音乐,那么学生难以对音乐形成较深的印象。合理的重复聆听音乐,有目的地让学生反复感受音乐,这是提高旋律印象、加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3]。
如欣赏柴科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是一首缓慢的哀歌。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想要让学生全程保持注意力去聆听音乐作品,体会各种声音之间的联系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引导学生鉴赏这一作品时,应该降低其中的难度,在讲课前深入认知其中的内容,也就是音乐的各种元素,找到最能体现出音乐特点的两个主题作为重复体验内容。如乐曲的第一主题(音乐的一开始),初次聆听后,笔者请学生结合教科书中提示的第一主题乐谱及作品创作背景去体会音乐的情绪。学生感受到这一主题部分充满悲伤情绪,速度缓慢、音色柔和。第二遍复听时,笔者请学生跟着音乐画出旋律的走向,体会音乐力度的变化。这时笔者给学生分析:“下行的旋律往往带给人们悲伤的情绪,附点音符的运用更加深了作品紧张的气氛。乐句中旋律以二度的音程跨度走向为特点,加上极颤抖的和声、弦乐的浑厚的音色,使得这一主题的音乐情绪十分悲壮,且富有感染力。”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视唱第一主题,提示他们注意音高及节奏。最后再请学生聆听第一主题。通过重复聆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层次、理性地去理解音乐,体味最富悲剧性的第四乐章,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重复”并没有那么简单,应做到得法、得当、得力。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掌握、认知与感受要求教师有针对性、方向性地引导与持续的训练,仅有坚持、细致、长期地引导学生重复聆听,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显而易见,音乐欣赏课具有知识性和娱乐性,不只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每堂课安排得合理,尽量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聆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教师应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加以研究,运用多种方式,使得学生认知到聆听的关键性,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喜好,听有思索,真正实现听有所得,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艳华.尽享悠扬之感,倾听音乐之美[J].速读旬刊,
2014(3).
[2]雷丽.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活动初探[J].读与写(教育
教学刊),2010(4).
[3]贾莺.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会有效“倾听”[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8).
【作者简介】
张隽(1980~),江苏昆山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