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

2021-04-21 01:19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染织黎族技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海南,又承载着海南这方土地的历史兴衰,因此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必要的。为保证传承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必须做到在高校阶段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和教育人群全覆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通过教育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一、黎锦概述及特点

(一)基本概述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用手捻纺锤,用腰机织造,用单锭脚踏纺车纺纱,用植物染料等天然材料对纱线或面料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用色线在面料上绣制装饰图案等重要技艺类型和环节。该技艺以“絣染”“双面绣”“麻纺织”和单面织、双面织等腰机提花织锦最具特色。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上面的各类图案有生机勃勃的草木纹样,有代表日月星辰的自然纹样,有崇拜祖先的祖宗纹样,有意趣盎然的动物纹样,也有代表爱情、亲情、对美好未来向往的纹样,这些多姿多彩的纹样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缩影,是氏族标识符号,也是区别黎族哈、杞、美孚、润、赛五大方言族系的重要标志。

(二)黎锦的传承特点

关于黎族纺织等技术的记录,早在春秋战国的《尚书·禹贡》、三国时期《南州异物志》、汉朝《后汉书·南蛮传》、唐代《唐大和上东正传》、宋朝《岭外代答》与《南村辍耕录》等古籍就有所记载。至今,这项技术仍然保持着家庭式的原始传承方式。因国家保护政策实施,它逐渐摆脱了单一的“一对一”“母传女”的传承模式,如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等,都为传承模式打开了新方式。

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高校传承教育中的价值

(一)社会传播价值

1.坚定青年学子理想信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在高校教育加强其传承教育,加强青年学子社会主义特色教育是构筑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的优秀文化并传承至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少年学子认识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道路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2.构筑强大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青年学子是祖国未来,在高校教育中创新性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能增强其文化自信。

(二)学术研究价值

1.把握传统文化发展规律

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切入点,梳理海南特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脉发展中的问题及具有建构意义的部分,借鉴当代不同学科的研究,从历时性时间纵向和共时性文化横向两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的坐标系,构建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谱系脉络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把握海南优秀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民俗、民风文化的发展规律。

2.提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

探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传承中嬗变的规律与影响因素,能够为新时代下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这将有助于保护、传承、创新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复兴和繁荣提供理论指导,并以此增强文化自信,为复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理论贡献。

3.解决文化同质现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力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背景下,文化同质现象原来越严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回应多元性、差异性的文化本体要求,高校创新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发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资源以延续文化的动态活跃和再生,确认民族的文化身份,塑造独特的国家形象和国民精神。

4.探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新路径

创新性传承研究能够为各级文化部门提供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振兴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为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更为积极的文化价值给予指导,以此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三、实施路径和方法

(一)开展多样式教学方式

1.根据学生不同需要,结合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要求,学校可以增设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相关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及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重点突出海南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其中,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非艺术类学生开设,教学内容以艺术鉴赏为主,以艺术实践课程为辅。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面向专业类学生开设,把所有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采用“1=1+1(+1)”教学模式。为完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课程教学,可采用一门课程由二至三名教师共同完成授课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涵盖本校教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和本领域知名研究专家,以购买服务、邀请讲座等形式进行。

3.扩大受众范围,引入MOOC 课程,开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可以本校为原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设网络课程。网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能够扩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相关课程传播范围,增加受众群体。

4.开展师资培训计划。教师是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积极对高校相关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

(二)开展传统文化实验班及社团建设

海南省各高校要创新培养模式,根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特点与规律,依托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发布的各类政策,开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实验班,强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以此为基础,以高校团委为依托,各高校建立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为主题的四个项目传承俱乐部(社团)。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践活动,加强对传承项目的推介和传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校内实践活动要区别于其他文化娱乐形式,形式上要与专家讲解相结合,使艺术欣赏与知识普及、互动体验融为一体,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以此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参加。

同时,各高校应开展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机会,组建传承项目实践团队,开展调研、交流、学习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活动。

(三)建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工作坊

海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应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工作坊”为切入点,在实现优质师资配置的同时,鼓励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原点,以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竹木器制作、黎族藤编等多形态传统手工技艺为扩展方向的“以一拖多”式教学与研究。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工作坊”,联合本土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公司实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工作坊”,组织开展以传承和发展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同时,高校应选派优秀教师入驻传承工作坊,形成“以一拖多”的教学、研究、实践等格局。

(四)开展专家智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 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加深海南改革开放力度。各高校应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厘清现阶段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路径。首先要充分利用本校和本土学者资源,以传承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重点探究和厘清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与内涵。同时,结合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和海南冬季“候鸟”性季节的背景,应创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路径,建立涵盖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的“专家智慧资源库”,利用冬季小学期、暑假,不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和线上讲座,补充最新、最前沿、最权威的学术资源,弥补地方高校师资资源短缺短板。

(五)开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首先,要选配优秀师生、传承人等专家,以社区、中小学实际需求为导向,帮助其制定传承工作机制。利用高校创新性传承中的丰富资源,积极探索传承工作的协同推进机制。其次,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相关专业教师协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作为核心专家组成员深入社区,直接在社区开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文化普及教育活动。第三,在当地中小学、社区成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基地”,建立合作共同体,探索长效互动多赢机制与模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

(六)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共享建设成果

图2 黎锦纹样丝巾

在传播多元化的背景下,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共享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播交流活动,共享建设成果。首先,结合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组织开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成果展示展览等活动、开展实地调研,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指标集建设、分析模型构建等,通过数据对比精准打造“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画像系统。以此切入点,积极组织、参与地方和国家级的各类展览交流活动,如“一带一路”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暨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利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十大‘教育援外基地’”等便利条件,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活动,真正实现“数字共享”,以实现传统文化推广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同时,还要利用好数据平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注释:

①陈佩.琼岛七彩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J].世界遗产,2016(4):94-97.

猜你喜欢
染织黎族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评《染织图案设计教程(第二版)》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吉林裕华染织工厂的创立与发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