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莲
摘要: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产物,完美契合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综合理念,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作为传统的文化类课程,本身就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然美以及心靈美。融合了审美素质培养的教学新形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领悟语文阅读的文化素养以及内涵价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美、拥有美。本文就是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审美素质培养刺激阅读能力提高为目标需求,展开具体化分析,提出契合实际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素质;阅读能力;教学设计
随着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持续深入,教学不再向片面强调成绩靠拢,反而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养成[1]。审美素质的培养就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的关键一环,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语文文化气息中渗透的艺术美感,从而爱上语文,用语文学识去改变生活。审美教育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可谓是强强联合,小学语文课本素材都拥有无与伦比的生活美感,可以对学生心灵进行净化和滋润,从而完美助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审美素质培养的特征
(一)情感表现性
小学生在触碰到令自己心情愉悦的美丽事物时,总是毫不掩饰地展露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这是小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积极赞扬,同时,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认同,让小学生可以拥有更自由的情感展现空间,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让阅读能力显著提升。
(二)情节虚构性
有些小学生对于充满美感的事物没有具体的现实认知,而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设计完成的。所以在审美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美感认知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虚构,要认同学生对于美感的想象和编造,尽量保护小学生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1]。这样在日常教学的阅读环节,学生也能充分展开想象设计,让阅读的组织结构变得立体丰满,阅读能力持续进化。
二、审美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审美素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一定外部客观事物予以情感刺激才可以被发现的。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主题创造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环节中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动作去观察美、研究美,紧紧扣住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汇,从细节中追随阅读文本的情节发展,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角,目光和视野都融入到教材当中,更好地感知美的奥妙,也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更广阔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投影仪呈现现实当中火烧云的壮丽景色以及前后演变的过程,同时结合书中充满美感的句子大声朗读,最后向学生发问:火烧云最让人迷恋的美感存在哪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探索和共鸣。或者,教师可以通过置换课程的方式,在有火烧云的时间点开展课程,借自然之景构建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二)探寻魅力意境
意境是作者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丰富的情感,而在作品中堆砌一些具有特殊美感的要素,从而串联成美丽的意境。小学教育阶段的古诗词,文字通俗易懂,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文雅意境。教师要关注到古诗词的意境塑造,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在朗读环节中,重点关注古诗词深刻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进入作者主观情感世界,领会作品意境美,这样的阅读收获也会更加丰富,学生也能持续强化阅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唐诗《江雪》是有关冬天美景独特风格描述的名篇,诗中将丰富的元素如“飞鸟、山河以及人物”等形象完美融合到一幅画卷当中,既融洽又协调,意境十分动人,教师可以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让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塑造成完整的故事,这样,学生就能实现对于美的改造和探索,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美好事物的重组中,实现更迅速的发展。
(三)关注美丽细节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各种故事情节的塑造,整体呈现作者饱满的情感和生活观念。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渗透点。教师要擅长对文章细节进行处理,在教学开始前,先自行把握关键点的存在,课中组织阅读教学环节时,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富含美感的语句中,但是不做直接提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悟美好情感和美好思想的存在,帮助学生养成对于词汇和语句的推敲习惯,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在应用实践中攻克教学难关。
例如在《我们爱祖国》这篇文章的学习中,为了更加贴近文章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对祖国的深切情感,教师可以对重点词汇语句事前进行标注。例如,“我们对祖国的爱,像涓涓细流汇成长江黄河,一路奔腾,一路唱着歌:我们爱祖国,我们爱祖国”。在对文章进行审美品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这句话中蕴含的气势磅礴之美、优秀比拟之美,让学生完成阅读之后,就这句话展开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发表自己的感想。最终,这种审美行为就会体现在学生阅读的具体收获当中,让学生更加适应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三、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丰富阅读形式,发散学生思维
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作为教师不应该采取唯一的阅读形式,而应该以创新形式开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和加工阅读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途径,在自主模式中发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考量小学生年龄段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范围,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制阅读计划,制定共同的阅读目标[3]。阅读形式更加丰富,就能给学生带来更多阅读美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致都会得到充分激发,与此同时,又会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度挖掘,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例如,学生学习《牛郎织女》这一课后,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展现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推荐《西游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经典代表作,让学生分组展开学习讨论,就故事中的学习感悟做分享,也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情景剧排练的形式加以展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拓展课堂教学,增加美感体验
审美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形态和习惯,学生美感的积累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吸收中慢慢实现的,拓展小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利于积累鉴赏经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当下的教学环境,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慢慢提高,针对不同的成长环境、认知能力和审美态度,审美教育的实效性也会有所区别。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置身于如同课本塑造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真实触摸到美感的存在,慢慢在亲自体验中强化认识和理解。只有美感融入思想,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素质的培育对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作用明显,意义非凡,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帮助学生养成强烈的识别能力,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意图,并把心灵感悟用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施雪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素质的重要性[J].新课程(上),2018(08):225.
[2]翟其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祖国,2017(10):225.
[3]任燕.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