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评价

2021-04-20 15:02安宁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安宁

摘要: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区域高考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结合本地文化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高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配备了导学案,并自编课程评价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成熟度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职业成熟度;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各地高中纷纷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并开展校本化实践。2019年,辽宁省开始实施“3+1+2”新高考模式,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科组合,学科组合对应高校专业,高校专业对应未来职业方向。这更加强调了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很多现成资料不适用本地、本校学生;且本地高中普遍在高一下学期期末结束学生的自愿选科并分班,因此有必要在高一年级就实施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尽早学习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学会选科、决策和制定生涯规划。我校为了满足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了高一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及意义

本项研究旨在建设比较完善的高一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成熟度水平。研究中以中学生职業成熟度模型为框架,主要培养高一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里涉及的相关基本点。

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是国内研究者建构出的符合我国中学生实际的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其配套的《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职业成熟度指中学生在一定的职业决策知识和态度的基础上做出适宜的职业决策的准备程度,包括职业世界知识、职业决策态度两大维度,以及职业自我知识、职业世界知识、功利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信心、稳定性等七个因子。两大维度和七个因子构成了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和《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的基本结构。在设计中我们发现,六大核心素养里有自我管理、信息意识、社会责任、批判质疑、问题解决、人文情怀、健全人格等七个基本点与七个因子内涵相匹配。因此,本次课程建设以七个因子为载体,设计了校本课程的内容和配套的导学案。在课程实施后,采用自编课程评价表对该校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

本次课程建设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丰富了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中学生职业成熟度应用理论和校本课程设计理论;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在课程实施一年后,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学校高一年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和相关核心素养的基本点都有了普遍提升。

二、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遵循基本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设计遵循三大基本原则。一是系统化原则,课程设计以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为前提,遵循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体系的逻辑关系布局课程体系。二是区域适合性原则,课程设计适合本区域相关教育政策、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地能够提供职业生涯体验的经济实体的资源情况、本区域的人文特点等。三是教育性原则,设计的课程满足了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技能、学会生涯管理和决策、形成生涯规划意识的需要。

(二)构建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以提升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水平和中学生七个核心素养基本点为总目标,由此构建出校本课程的基本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分析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的两大维度和七个因子的涵义及相互关系。职业决策知识维度指帮助学生做决策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职业自我知识,即学生对自我各方面的了解程度;职业世界知识,即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程度。职业决策态度维度指帮助学生做决策良好的个性倾向性程度,包括功利性,指学生以待遇选择职业的程度;主动性,它指学生能参与职业决策的积极程度;独立性,它指学生不盲目依赖他人,而能够独立做决策的程度;自信心,它指学生对决策能力的信心程度;稳定性,它指学生在不同时期确定职业领域一致性的程度。

其次,从六大核心素养中选择出与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七个因子的涵义相关联的七个基本点。一是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二是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三是社会责任: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四是批判质疑:能独立思考和判断,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五是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依据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六是人文情怀: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七是健全人格:自信、坚韧,管理自己的情绪,有自制力和抗挫力。

最后,把涵义相关联的因子和核心素养基本点进行匹配,如自我管理匹配职业自我知识;信息意识、社会责任等匹配职业世界知识、功利性;批判质疑、问题解决匹配主动性、独立性;人文情怀、健全人格匹配自信心、稳定性。这样,就建构出了以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为课程框架、两大维度为课程模块、七个因子为课程内容载体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继续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评价课程。

(三)设计课程目标

我们依照“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建构课程的模块和单元体系,进一步设计模块目标和单元目标,包含中学生职业成熟度七个因子和核心素养七个基本点(见表1)。

(四)设计课程内容

为了让课程内容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开学之前对我校高一年级新生进行了一次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调查。SPSS统计结果显示:职业成熟度里的两大维度和七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均居于中等程度范围,说明学校高一年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不高。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还显示,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态度的水平低于其职业决策知识水平,且职业决策态度中的自信心和稳定性两个因子水平较其他三个因子低,职业决策知识中职业自我知识的水平低于职业世界知识的水平,所以在设计具体课程内容时增加了职业自我知识、自信心、稳定性等因子的主题课程。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学校完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4个单元18节主题课程的设计。

依据区域适合性原则,本次校本课程内容设计充分地考虑了本地的教育政策。教育局要求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不脱离学校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主题内容中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如“大学与专业”这节课,依据学生学业水平总体不高的特点,设计的举例可侧重一般普通本科和单招大专。当然,若是有学生咨询重点大学,学校会提供一对一的生涯辅导。这样做既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也满足了个体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如,“职业体验”一课需要当地经济实体资源的支持,但是本地能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服务的企业非常少,所以课前由教师和两名学生到协商好的企业采访、录视频,那么就把采访视频和学生的经历分享作为体验课的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内容设计还特别关注了本地的人文特点,课程内容不但融入了千山、岫玉、汤岗子等区域的文化特色,而且编入了王泽山、杨利伟、王永志等辽宁楷模的生涯事迹。这些内容独具辽宁特色,可以激发学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特别是这些楷模的生涯事迹,让学生看到在祖国前沿科技领域辽宁人的魅力。这些楷模用自己的生涯故事告诉学生,只有把自己的生涯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才会获得令人敬仰的辉煌人生和幸福。课程内容中的生涯事例鼓舞着学生前进,鞭策着学生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见表2)。

此外,该校本课程还设计了配套的导学案。导学案结构与校本课程结构一致。每节课导学案都会呈现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涉及的相關核心素养基本点等。在导学案中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如调查问卷、课前访谈提纲、人物生涯事迹体会、讨论小结、给自己的一封信、职业生涯规划提纲等。导学案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引导了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和相关材料的准备。这样的准备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大化的获得启发、锻炼和成长。导学案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会随着课程内容的改变而统一改变,也会根据学生情况变化布置的任务。

(五)实施课堂教学

首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将校本课程排入高一年级学生课表,在国庆节假期返校后再把导学案目录和大纲发给学生。这样,学生能提前了解生涯规划课程的大致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导学案会因为课程内容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且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会因实际情况而改变。所以,我们不主张把导学案的全部材料发给学生,建议上课前一周发所授课程内容的导学案即可。

其次,在正式授课前,教师需要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该校本课程包含四种课程组织形式: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包括“生涯彩虹”“我的性格”“璀璨的蓝色星球”“追梦火星”“遨游职业海洋”“我们的使命”“大学与专业”“决策平衡单”“学科选择指导”“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管理”“我的番茄时间”“情绪管理”“校长的嘱托”等主题课;二是职业体验分享课,共一节;三是学科渗透职业生涯规划课,如“中国火药王”;四是综合活动课,如“我的家族职业树”“校友讲座”。同时,我们提供五种教学方法供任课教师参考,即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法等。

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的教学共18课时,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每周同一个时段,交替实施授课,单周上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双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班双周一节,一学期9课时,一学年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的评价

在校本课程教学结束后,对课程进行评价,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和确保教学质量提供实践依据。课程评价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生参与度等四方面的评价。其中,课程实施评价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三方面的评价,即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参与度的评价包括听课态度和听课效果两方面的评价。为此,本次设计了一个课程评价表。使用评价表的人必须掌握表里所有指标的内涵,且能够客观、严格的按照等级层次赋分。通常这些人指的是了解校本课程设计过程的专家、负责学校校教学工作的领导以及同行的教育工作者。

评价表实施等级计分评价,既可以对校本课程做总体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做单项评价。前两项是对校本课程设计的评价,总分为55分,49分以上通过,42~48分相关指标需要重新修订,低于41分需要重新设计。后两项是对课程实施整体情况的评价,反馈的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教学效果等情况,总分为45分,39分以上通过,32~38分相关指标需要调整,低于31分授课教师需要重新备课。若对四项进行总体评价,总分100分,88分以上通过,75~87分相关指标需要重新调整,若低于74分先辨析原因,再进行重新安排。评价时,可以采用分时段评价,比如在校本课程设计完成后即开始对前两项进行评价,在听课时再对后两项进行评价;也可以在课程教学实施后的同一时段对四个项目进行一次总体评价。

我们采用课程评价表对本次设计的校本课程和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前两项得分为49分,等级A;后两项得分为41分,等级A;总分90分,等级A,说明校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得到了专家、学校领导和同行教师的肯定,可以在高一年级继续使用(见表3)。

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校本课程的设计者通过深入的探索,发现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成熟度和校本课程设计三者间建立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为框架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调查问卷与课程体系同源,配套设计的导学案与课程体系结构一致,设计的课程评价与课程体系相应。这样的设计具有理论基础坚实、逻辑关系清晰和课程实操扎实的特点。本次设计还充分考虑了本地的教育政策、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本区域经济实体提供职业生涯体验资源的情况,以及本区域人文特点等方面,这使得此次设计具有区域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总之,职业生涯规划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帮助学生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