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红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从外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写作教学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通常是完全独立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并未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读写一体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契合路径,使之有机结合对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文章主要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契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写作
一、 前言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走读写一体化道路显然已经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从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学生之所以写不好文章,是因为缺少积累,对写作方法掌握不足,而这则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训练来实现。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才可以在广泛地阅读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写出优秀的作品让别人进行阅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互动促进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在新课标中,针对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初步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与生动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作品大意,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其次,在写作方面则是要求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丰富自己的见闻,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并不明显,走读写一体化道路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对改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契合的意义
由于生活经历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认知水平不足而无法理解文本内容,如无法精准地理解对景物、人物的刻画,欠缺整体把握。另外,大多数小学生的生活圈是比较窄的,除了在家里就是学校,只有很少的时间才能体验家庭与学校之外的生活,所以情感相对单一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与表达力。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解力与表达力,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创作,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进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结合,走读写一体化的道路。教师结合教学大纲选择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阅读材料,借助这些生动、新颖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与他们一起探索阅读技巧,强化他们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写作兴趣,以此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而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通过摘抄精美语句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不断坚持必能获得提高。对小学生来说,写作的难度在于缺少素材与写作方法,而素材可以通过阅读摘抄进行积累,写作方法的学习同样可以通过阅读进行。在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优美的语句,让他们先将这些语句摘抄下来,随后通过合作学习分析它美在哪里,运用了什么样的寫作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仿写训练,这也是创新基础。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常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强化思维能力,自然就能在写作中提炼出正确的文章立意。无论是人教版教材中的文章,还是课外读物中,都有很多包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去在阅读中进行感悟,提高思维能力,这样不至于在写作的时候出现偏题。还可以让学生对同一类型或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进而领悟作者写作技法的巧妙与思维的独特性。总之,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两个部分,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契合的路径
(一)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还需进行扩展阅读。在扩展阅读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内容,还应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整理一些个性化读物。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中快速、正确的理解文章立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当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深刻的印象,才会更加确切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与张力,从而反作用于写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对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训练,帮助学生从优秀文章中汲取更多知识,并可以灵活运用到写作中。针对阅读教学的开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学生积累的前提是能够读懂、读透文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积累,并延伸至课外阅读中。首先,粗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粗读文章是为了他们可以初步掌握生字词,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与整体情感。为了可以保证粗读的效果,教师在让学生粗读的时候,应该提前布置合理的任务,如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的生字词、中心句等,通过这样的阅读来调动学生的口、手、耳和脑多感官参与。其次,细读。细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思考与分析每个段落的含义,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例如,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粗读以后,初步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词,且理解了文章的整体节奏与情感。随后,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细读,在细读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①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阅读后你的心理感受如何?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了文章,并根据自己知识经验与喜好,摘抄了一些优美的词句,为写作积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