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推广

2021-04-18 22:02孙莉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学小学

孙莉

摘 要:立足家乡,认知家乡音乐,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地域性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歌颂祖国山河、历史、文化,还能让人产生情感体验,建立对亲人、对他人的挚爱之情。教师需要不断地创设教学手法,在课程中渗透音乐的民族意识,令学生热爱乡土音乐,尊重民间艺术,弘扬民族音乐传统,培养爱国情怀。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族民间音乐;小学

乔建中先生在其作品《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中所说:“任何一个地方音乐品种的产生和形成,都得益于两种资源,一个是地域,即自然资源,一个来自历史,即人文资源。”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坐落于秦淮河畔,毗邻夫子庙和门东旧宅,有着丰厚的江南丝竹底蕴,深受徽派文化的影响。这里的地域资源源于江南秦淮音韵,有无限婉约情怀。

音樂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教学方法,渗透民族音乐意识,让学生理解民族民间音乐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地域性民族音乐课程设置,让学生理解民间创作原理和手法,参与民族音乐创作,丰富音乐阅历,增强对于民间艺术的文化自信。

一、溯流探源,认知乡土音乐,提升审美能力

南艺古筝泰斗涂咏梅老师接受采访时,曾说道去句容采风的经历,涂老非常迷恋一首当地民歌,后根据旋律创作了古筝独奏曲《金陵怀古》。涂老师说,现在创作的很多作品,无调性,技术创作上非常难。他不是不赞成,只是更青睐于民族音乐的传统创作:取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老百姓是民族音乐最大的欣赏群体,民族音乐的创作应该为广大百姓服务,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作品会更易被记忆和传唱,如蔡敬民的《金陵游》、乔惟进的《秦淮月》、朱昌耀的《江南春色》、芮伦宝的《江南春》。《无锡景》《姑苏风光》等歌曲,既是这些民族音乐的创作源头,也是小学音乐的教材作品,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欣赏新创民族音乐,寻找代表性的主题旋律,激发民族音乐的学习情趣,提升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薪火相传,学习民乐技艺,增进文化信心

乔建中先生经过半个多世纪传统音乐的收集、采录和研究,获得感悟:“一些植根于特定地理环境、历史悠久而又蕴藏丰厚的民间音乐品种,常常以其浓烈醇厚的乐风,揭示出某种地域文化的精神和个性,甚至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族魂。

(一)唱奏合一,激发音乐情趣

民族乐器是推广地域文化的个性名片。当孩子们学会使用民族技艺演奏出耳熟能详的民歌民调时,民族文化认同感被催化,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油然而生、不断增进。

笔者曾在课堂中组织学生选择喜爱的歌曲,开展自编自演活动。大部分学生选择的都是民族音乐。其中,有一组孩子运用中阮演奏了《茉莉花》,当熟悉的音乐被民族乐器中演奏出来,全班不由自主跟唱起来,演奏的孩子更有一种自豪感,也增强了演奏信心,更加热爱手中的乐器,乐于演奏民族音乐。

(二)潜移默化,知晓民乐旋律

同一个人,由于情绪状态的不同,其活动的动力强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在满怀信心、情绪高涨时,他会全力以赴、努力奋进,能克服重重困难直达预定的目标。基于激发学生自信感的目标,笔者在欣赏《紫竹调》课程设计中,增加了演唱环节,通过介绍《紫竹调》的创作背景,分析演唱速度和演唱情绪,根据旋律起伏,分配演唱力度。在反复咏唱中,增进学生对《紫竹调》旋律的记忆,提升他们对民族音乐认知。课后,学生能很随性地哼一哼、唱一唱,就是文化自信得到提升的表现。

(三)化繁为简,牢记创作手法

民族音乐有着特殊的韵律、节奏、乐句。正是在这些看似不够统一、不够规律的音乐中,暗藏了许许多多民族创编手法。把这些手法提炼出来并予以精简、升华,学生单单只要理解几个字,便能够掌握全部音乐篇幅,甚至完整模唱旋律。这是行而有效、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螺蛳结顶”是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作曲手法,是指将原有的乐句逐步紧缩,直至最后形成简洁的顶端。使用时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乐句对称,二是逐句缩短。《凤阳花鼓》的后半段旋律就采用“螺蛳结顶”手法,上下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歌曲高潮。教师可以利用打击乐介绍锣鼓经的使用,通过念诵锣鼓经,可以让学生熟悉“螺蛳结顶”的创编原理;通过念白、打击乐演奏、声势律动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螺蛳结顶”的音乐韵律。学生要进一步配合老师,完成识谱任务,直至完整演唱乐谱的学习任务。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民歌中都有体现。《忆江南》这首古风歌曲,就采用了“鱼咬尾”的手法来创作。教师可从这一首歌入手,让学生体会歌词的下一句开头是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介绍“鱼咬尾”,继而出示歌谱,找准乐曲的分句。然后按照“鱼咬尾”的规律,开展接唱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民歌别致的韵味,积极配合老师,顺利完成歌唱学习。

三、继往开来,丰富音乐体验,凝汇民族情感

(一)情随境变,即景生情

音乐重在交流,教师可以抓住民族音乐标题性特点,选择课堂意象,创设教学情境,不断营造和延展音乐想象氛围,激励学生大胆阐述感受,表达音乐情绪,丰富音乐体验,增进音乐情感。

如教学欣赏《彩云追月》,笔者根据主旋律、副旋律和伴奏,分别创设三种角色——明月、彩云和小花儿,并做分段欣赏。主题一,竹笛表现月亮的旋律,二胡表现彩云,伴奏为小花儿。竹笛音色明亮在先,二胡音色柔和在后,表示月亮的速度慢,彩云的速度也要慢,小花儿以轻柔的声音,点缀其中。主题二,旋律音调变高,音乐情绪递增,演奏乐器交换角色,让学生自行判别主旋律、副旋律、伴奏部分,合理分配角色转换角色,调整音色、力度以及情绪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画旋律线、哼唱、律动等,拓展欣赏,感受音乐。主题三,音乐情绪突变,此时让学生想象新加的角色——乌云。乌云非常嚣张,可是月亮并不怕它,仍以皎洁的月光使夜空明净,为夜路的行人照亮前方,用爱温暖人间。最后,设立情景剧表演环节,请学生分饰角色,完整表演音乐作品,生发音乐情感,体味音乐内涵,提升艺术修养。

(二)尽其所能,陶情适性

《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完成知识再创造过程。如教授《姑苏好风光》时,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链接“民歌知识”“苏州印象”“民歌小曲”等栏目,构建与其他艺术学科的联系,呈现多元、立体的苏州音乐文化,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所提供的授课信息,而是在教师指引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由度,调动学习主动性, 向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迈进。

以上是笔者以地域性民族音乐作为切入点,通过寻访交流,学习和探究地域性民族音乐文化;通过课堂实践,开展地域性民族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推广活动的一些心得。地域性民族音乐非常有活力,还有许多音乐资源有待发掘。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把民族音乐的起源和创作背景等小故事整理下来,利用课堂和学生说一说,学生会崇拜像故事大王一样的音乐老师,也会因此爱上民族音乐。教师不断地宣扬和推广,孩子们必定从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乔建中.江南丝竹音乐大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3]顾冠仁.顾冠仁新江南丝竹曲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4]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学小学
如何在中学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探讨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整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