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峰 王爽
【内容摘要】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和时空观,有利于他们从各个角度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本文通过对历史时空观念的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时,教师要巧妙设“点”,对主要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梳理,巧妙铺“面”,让学生用大历史观把握历史事件,最后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时空观念 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各级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具备时间和空间观念是学好历史的前提,而这两个方面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他们能够根据时间和空间梳理历史事件,逐渐地形成一定的素养。受到应试化教育的影响,当前高中历史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上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教学模式固定化,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普遍存在,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对历史人物的批判来感受历史学科的特征,导致他们的时空意识较弱。本文将通过对历史时空观念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历史时空观念的概念界定
1.历史时间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历史的发展是依靠时间来衡量的,不管是历史事件、人物还是社会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这些事件和人物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有的历史学者将历史时间分为了短、中和长时段三个层次,长时段是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时间一般都是较长的;中时段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大背景下的发展顺序;短时段则是指描述历史时间从个人角度出发,依照个人对历史事件的抉择来反映历史的演变过程。因此,历史不仅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和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对人类意识形态的概括和说明。
2.历史空间的概念
纵观历史发展的过程,每个事件都是在一定背景和环境下发生的,事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内外环境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关联的。我们在分析历史演变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特定时期的人物和事件,要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个事件会在某个时间爆发,这是从历史纵横向的角度分析,属于历史中的空间范畴。我们通常说的地理中的空间与历史中的空间是不同的,历史空间不仅要重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还要将人与人、人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机的结合。所有的历史史料讲解都不能脱离开空间,缺乏空间研究因素,那么对历史做出的评价就是单一的,不全面的。
3.时空观念的概念
“时空观念”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时,从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另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分析原则的重要方法。时空概念的内涵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是,将历史事件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二是,能够对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进行描述,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三是,建立研究历史的时空框架,从变化性和延续性、整体和部分、多样性和统一性等角度分析历史演变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脱离不开空间和时间,在研究历史时,要从时空观念角度出发,增强个人的核心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培养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学生积极性不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认知能力,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年龄段表现出来的特点。受到应试化教育影响,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上,历史教学模式仍非常传统,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夸夸而谈,学生思绪早已远离课堂,没有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课堂上存在大量填鸭式内容,课堂气氛不够融洽,学生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按照时空概念分析历史事件上。时空观念的培养不能脱离历史地图,但是我们发现很多高中生的识图能力较弱,在老师的分析下能够听懂,但是让自己进行读图却不能理解。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性,造成他们对时空观念理解不够深入。
2.运用时间轴和大事年表的方法较少
高中历史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在新课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按照时间发生顺序进行梳理,可以采用大事年表和时间轴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虽然教师有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意识,但是对时间线索并没有仔细的分析而只是简单的讲述。对史料的分析存在于表面而没有进行过多的延伸,就会造成学生只是简单地按照时空顺序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表层理解,不能将事件按照时空顺序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历史时空观念就比较淡薄。
三、让学生具备时空观念的课堂教学方法
1.合适的设“点”,让学生自主梳理史料信息
历史史料是通过时间和空间来贯通的,所有的史料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而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对全球大事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知识等进行了解,这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
比如在教学《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点时,在讲解正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将时间转回到1840年,讓学生在课下搜集这个年份发生的一些国内外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鸦片战争的发生有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正课讲解中,教师则是从19世纪的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殖民运动的情况入手,向学生们讲解为什么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一直对外扩张,并对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内部环境来讲,当时的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界联系很少,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这些国内历史背景是鸦片战争发起的基础;从英国角度来讲,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正符合所有的条件,能够成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地。在设“点”时,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关于时间的历史表达法,比如“纪年、年代、朝代、世纪、公元等”,特定的历史现象(或概念)表达的时间术语,比如“大危机(大萧条)时代、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等”,对于空间的表述,像“长江黄河流域、东西方等”。
2.巧妙铺“面”,用大历史观把握历史事件
“大歷史观”就是让学生通过形成时空观念,对历史事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对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事件进行辩证的分析,理解人类历史推进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将该事件放到历史时空下,从多角度分析该事件,提高学生的整体分析历史的能力。
比如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其成功的一面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下,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向中国人民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民智,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但是,新文化运动同样具有一定的弊端,其高举反孔的旗号,全盘否定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激烈。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空间下,学生在理解时,学生就会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历史环境为大背景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根源。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横向全景图,对不同文明、历史现象、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特征,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让他们主动构建时空环境,这样就会帮助他们形成宽阔的知识视野以及理性的思维方式。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高中历史一门集人文性和自然性为一体的课程,良好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中,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时空观念学情和兴趣爱好,通过在课堂上构建丰富多彩的自学、互学以及展学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当他们在对历史事件存在认知困难时,教师要通过引导开窍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者自主思考的方式解决,这样会提高他们用历史时空观念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针对历史事件多、人物复杂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融入多媒体导入历史事件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思维导图教学等,让学生按照时空观念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忆、分析和理解。比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大背景是什么?”“起义为什么发生在武昌?”“辛亥革命有没有周密的组织安排?”给予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成之后,教师从时空的角度对与辛亥革命有联系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进行串联,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发生有着其偶然性,但是更多的是必然性,只有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才能正确地看待历史,提高自己的历史观。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基于学生“时空观念”的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受到传统应试化教育的影响,当前高中历史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上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教学模式单一、评价机制有限等都限制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下一步,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巧妙设置历史事件的“点”和“面”,通过构建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教学等,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深入的对历史史料进行分析,提高其学习的能动性,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青年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探究”(批准号:2020QZC016)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山东省淄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