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践行

2021-04-18 23:44杜明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深度学习

杜明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小学教育正在进行深刻的革命,而深度学习是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新范式,它区别于旧式教学形式,有主动批判性、自我能动性、生成建构性等特点,是应对小学生缺失正确的学习方式、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未领悟学习的意义等矛盾的有效对策,而以此延伸出的具体的实现途径如有意义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推进了学习对象的深度加工,能夠让学生重新认知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要求:“义务阶段教育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深度学习的本质就在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建构,这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范式,为课堂多种模式提供可能,提供给学生新的学习策略。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

最早研究深度学习的国外学者是Ference Marton 和 Roger Saljo,他们在与浅层学习的对比实验中得出结论:“深度学习是一种相对于浅层学习更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这是由于知识的加工水平更高,因此学习结果得到了优化。”[2]而何玲、黎加厚是国内最早研究深度学习的研究者,他们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批判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学习结果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上,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深度学习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主动批判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首先只是人类对实际存在事物的一种设想和推断,是随着历史进步不断变化的,并不是知识的最终表征。”建构主义的观点在美国学校课堂得到很好的体现,美国的许多学生不盲从权威,师生之间友善合作,在一堂课堂中,如果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不认同,他们通常会在课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甚至一堂课可能完全变成辩论赛,可美国的许多教师不担心完不成授课内容而打断学生,恰好相反,他们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因为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简单习得,而在于批判性理性思维的运用。

(二)自我能动性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突显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是深度学习很重要的特征,也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传统的授受关系就是强加灌输与被动学习,从古时候摇头晃脑的背论语,到现在长篇大论的重复记忆,学生逐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多元智能时代,不再需要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而是要能够创新知识、掌握迁移学习方式的人才。深度学习范式的提出,就在于其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时能自主发现问题,迁移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生成建构性

彭红超和祝智庭指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追求迁移应用的有意义学习,它通过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适性地采用高级学习策略来促进高阶知能的发展,以实现这些知能在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新高阶知能的生成。”[4]由此可以发现,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深度学习的内化表现为一个过程,即认知、理解、生成、运用、迁移,最终达到建构的效果。当新知识出现时,被头脑中的认知系统所捕获,反映到大脑皮层,进入理解阶段,生成头脑的固定认知系统,此后对所学的知识就能举一反三,最终建构起知识系统。

二、当代中高阶段小学生的基本矛盾

(一)认知水平提升,但缺失正确的学习方式

对于出生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社会的儿童而言,他们的外部教育环境是崭新的。儿童面临着日新月异发展着的环境,体验着信息化技术与网络化发展的硕果,这对于他们的认知是有好处的,如三年级学生能够掌握比十九世纪学生多一倍的汉字,懂得更多的生活常理,思维力和观察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5]。但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网络化世界也容易使得小学生迷惑不解,他们还不能正确分辨知识的真伪,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在此阶段,掌握合理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二)课堂参与性强,但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课堂中可以看见,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还会跃跃欲试地举手,而到初中至后面更高的阶段,学生几乎就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了,所以我们要重视儿童在此阶段的活跃性,让他们多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深化学习。但这个时期的儿童处于打基础的学习阶段,该阶段是知识体系建构的初期,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基于儿童认知系统的不完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往往知识体系薄弱,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

(三)学习积极性高,但未领悟学习的意义

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从心理学的层面出发,这种积极性只是外在的,要想长时间保持学习的动机,必须转换为深层次内在的学习动机。而大部分此阶段的学生,虽然他们有着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未真正明白真正学习的意义,这俨然已成为当今小学生学习过程之中的基本矛盾之一。

三、深度学习与小学教育的融通策略

(一)重视内部认知的有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的认知接受论提出:“如果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已有适当观念之间能建立起一种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这种理论指出新旧知识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有逻辑的联系。例如,在教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要保证学生头脑中存在已有且相关的知识,如果他们必须要知道博物馆是什么,那么他们就一定要曾经去过这种地方;如果他们必须要知道北京在哪里,那么他们就一定要学过相应的地理知识。

(二)身心全面参与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并迁移知识进行应用的深度学习过程,最终解决问题,建构起属于自我的认知体系。这里的研究性学习,首先重视思维的全面参与,即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这五个板块协调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部分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叫作“心”。研究性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身”,中高阶段的小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结合学习的兴趣、动机、需求等全方位的要素。

(三)注重实践效能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关注实践的效果和意义。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然后是创设教学情景、设置合理的情景帮助问题的解决,下一步是迁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以六年级小学生为例,他们即将面临升学,也许他们在知识体系上已经准备好,可他们是否做好生活上的准备,这些实际能力的形都需要深度学习范式的助力。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深度认知新知识。注重知识学习的效能性,关注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进行深度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人民教育,2019(Z3):7-11.

[2]Marton F, & S?lj?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1):4-11.

[3]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4]祝智庭,彭红超.深度学习: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J].中国教育学刊,2017(5):36-45.

[5]李洪修.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可能与实现[J].社会科学战线,2020(01):234-241.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