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高奎 陈喜敏
语文教材是教师的宝贵资源,要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步发展,教师应重视和开发教材。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练习系统、课文系统、知识系统流露着编辑者对教学的思考。在编者思考的前提下,来促进学生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石的核心素养的提升不失为一种理想途径。
《醉翁亭记》入选统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历来众多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熟读成诵”是教材推荐的一种学习方法,正如编者在单元导语所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注意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诵读法”作为学习文言散文的一种古已有之的方法,在文言教学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在该课“预习”一栏中,提出了“诵读课文”的建议:“读课文时,注意文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文章舒缓自如的风格”。基于对课文理解的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文言的遣词造句的精炼,并且可使学生深化对文本含义把握。但是这样的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首先,“虽然朗读、感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思路,但是,朗读的到位与否,感悟、理解得是否深刻,还需要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积累”[1],而作为涉世不深的初中生而言,其人生才刚刚开始,人生阅历的短缺,难以保证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深层寓意。其次,通过学生自行诵读,来“感受文章舒緩自如的风格”。“这样的‘自悟是比较耗时的,甚至读傻了也悟不出来”[1]。对于初中生而言,诵读法很难达到编者的理想目标,也无法达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养目标。
对于《醉翁亭记》教学而言,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言语的建构与运用,仅靠文中注释与课后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这两部分有相互冲突之处。“积累与运用板块”第四题的第二小题“要求学生体会‘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此句中‘……也句式结构在表达语气的作用”,而课文给出的注释是“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我们认为这样解释不仅丢失了原句“先有惊奇后有喜悦的感觉”,并且容易先入为主遮蔽学生对于文言虚词表达作者情思的体会。
于是,教师深挖教材就成了让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关键点。
文言诗文孤篇教学的碎片性、非连贯性不仅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也忽视了教材编辑者编排课文的用意。我们回到教材目录,发现在《醉翁亭记》之前学生学过《岳阳楼记》,同为抒发情与志的文言散文,《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的文章风格大有不同。这看似与语言建构无关,其实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同样都遭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打击,但《醉翁亭记》的文章风格相较于《岳阳楼记》更为舒缓。自读课文,找出作者频繁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形式,使得《醉翁亭记》具有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文中二十多处的“……也”句式结构足以引起学生重视。我们知道此句式结构表判断、表陈述,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但为什么《醉翁亭记》中“……也”句式的高频出现,竟使得读者毫无重复、累赘之感?这就为审美的鉴赏与探究找到了依据。
教师在讲授中若只停留在疏通词语,将全文的着力点放在“乐的种类、太守志趣”的分析上(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有相应的练习题),难免忽视了作者的情思,也遮盖了文章的主题。这就需要深挖文本,在写作背景与作者行文中一探究竟。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渠道之一。
此篇文章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按理说在此境遇下的文风应该有深沉、凝重之感。但《醉翁亭记》的行文风格明显大异于传统文人被贬之后的作品。通过第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发现这样的风格是作者大量使用“也”字结构造成的。基于此,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带来了什么效果?
宋代不是隐逸的时代,士大夫们为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不懈努力。面对宋王朝积弊,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领导“新政运动”,试图将宋王朝引入中兴。但遭到反对势力反扑,庆历新政夭折。随后韩琦、富弼等改革派人士相继离开执政中枢,欧阳修不忍王朝中兴之路就此断送,于是慨然上书,但遭到言官反扑,欧阳修不仅没有救出同僚反而自己也被贬谪。当政治理想受挫与“贬谪滁州”现实一同降临时,欧阳修心境肯定是十分低落。我们没有理由可以断定,自此之后欧阳修一蹶不振,但是被贬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肯定是灰色的。
如果从实际出发,当作者遭受到理想和现实双重打击后,理应抱怨命运不公,但课文中并无悲天悯人的氛围。反而却用大量舒缓的语句来叙述山水四季美景、滁人宴饮美景、滁人游乐图……当然,从这些文字的表层是可以得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寄情山水后表现出的悠然旷达的心境。
但欧阳修的心境是不是和文章所描绘的一样,他的真实心境是怎样的?不妨回到文本。文中有多处欧阳修的“自画像”,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信息,我们可以知道。首先,“欧阳修之前是不饮酒的,即就是之前贬官生涯里,对酒也是很‘慎重的”[2],但是在滁州之际,作者改变了过往的坚守,变得乐酒、好酒,甚至还塑造了“饮少辄醉”的“醉汉”形象。作者为什么会做出改变呢?我们知道古代文人乐酒好酒是因为酒的麻醉功能,以求获得短暂的现实解脱与心灵的慰藉。如果说欧阳修通过饮酒来逃避理想破灭、现实遭贬,而自己又束手无策所产生的无力感,也不无道理。
其次,作者自号“醉翁”。翁字在古代有“表示父亲,尤其泛指老年人”之意,但作者此时年龄不足40岁,与“翁”所要求年龄段尚有距离。以“翁”字来定位自己,或许不是对自己生理年龄的断定,更是心理年龄的展现。而这样的“心理年龄”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回到作者当时境遇,似乎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无力感。面对宋王朝多年积弊,“他用尽心思,励精图治,却又不得不怀着无奈之情眼看着宋朝日趋衰落,感受个人的逆境艰难与壮志难酬”[3],而“翁”字又加以“苍颜”“白发”等一系类略显颓唐的字眼来修饰,更加肯定了欧阳修无可奈何的心境。
基于此,可以看出《醉翁亭记》中,课文所描绘场景的特点与欧阳修的心境是不相匹配的。隐藏在表层文本之下的情思还有一层无可奈何、回天乏术的无力感。其中既有理想破灭的失败感,又有现实兴国无门的顿挫感。
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一个个最常见的轻轻的虚字‘也,把作者的情感控制得合适中度,仿佛像一位老人在缓缓散步中从容吟出”[3],这使得原本表判断的“……也”句式由实用价值上升到了审美价值的高度。由此反观文中叙述部分,作者大量的叙述滁州的人与物是有意将自己情绪隐藏的结果。
那么作者通过“……也”结构控制后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我们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为例。
在第一句中,作者用11个字对太守形象从“醉”与“醒”两方面进行铺垫,随后却用三个字点破。这样前长后短的语言搭配,读后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得此句的“也”有一种“欣喜”,甚至“窃喜”之意。但是太守具体是谁?还是不清楚。而更详细的答案在第二句揭晓,“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此时作者似乎看到了读者的迷惑,急迫地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似乎登高一呼,就是我欧阳修本人啊。此时的“也”,又有“得意与自豪”之意。
可见,学生通过诵读发现含有大量“也”字结构的课文表现出的舒缓、自然的特点不同于传统士子被贬之后的作品风格。通过探究写作背景与文中语句,发现文章的主题在表现“与民同乐”主题时,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感。但作者并非着重描绘此类情感,而是高频次地使用“……也”结构将此类情感进行控制,进而形成课文舒缓自如的叙述风格。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也”结构认识不仅停留在表判断、表陈述上,并且在展现人类情感的价值层面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锻炼,也是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语言美的主动追求与感受。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还表现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语言知识。《醉翁亭记》中有大量的成语流传至今。对于流传至今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成语加以梳理与整合,不仅方便于学生在日常语言实践中使用,又有着对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价值。
课后“积累与探究”第五题为“《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教师可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改写,作为第三个问题:《醉翁亭记》中有着当下依然使用的成语。找出来,说说其在原文的含义与当下的语义,体会其变化。
在《醉翁亭记》中成语多用本意,当下多用其引申义。如成语觥筹交错。觥筹,指“酒杯和酒令筹”。什么是酒令筹呢?酒令是古人玩喝酒时一种席间游戏。古代在筵席上饮酒一轮谓之一巡,而用筹子记巡数,称之酒筹。由此可见,觥筹就是古人宴饮时的酒杯和喝酒时玩游戏的器具。错,有“交错、错杂”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觥筹交错的本意是古人宴饮时的酒杯和喝酒时玩器具时表现出庞杂的场面。之后该词不断表达“多人聚会时热闹的场景”的意思延伸,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当下人们经常使用的引申义。
从这一视角出发,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原文词汇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固定用语的流变,体会较文中修辞语更高一层的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我们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石,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其他三方面协同发展的角度对《醉翁亭记》进行解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涉及词义感情色彩辨析的内容。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中渗透着矛盾分析法、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知人论世的审美鉴赏方法,以及中华民族固定用语演变的文化传承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練习系统等资源,有效设问,不失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2(12):8-10.
[2]陈高军.热闹背后的寂寥——再读《醉翁亭记》[J].语文教学通讯,2005(5):47-47.
[3]黎烈南.千古名篇耐寻思——再读《醉翁亭记》[J].中学语文教学,1999(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