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物件变化背后的谜底

2021-04-18 16:33蒋雯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林冲物件水浒传

蒋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的第十回,也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一篇。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任何一个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其丰富的内容都值得深入探究。这就是经典名著的“经典”,值得读,反复读,常读常新。同时这又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点:

1.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经典名著的各种解读,如何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求新,如何在求新的同时传递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和思维值得探究;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整本书中的一回,与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不同,它的阅读与教学,必须有延伸到整本书,延伸到课外的设计理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交代了林冲最终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在人物群像中具有“同”的代表性,又具有“不同”的独特性。基于对《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考量,本节课可以作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水浒传》人物的示范。通过林冲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过程,将揭示“逼上梁山”的原因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设置谜面:“葫芦”丢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结尾处写道:“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以林冲对待“葫芦”“花枪”等物件的不同态度为教学切入点,将现象“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设置成谜面。

回顾前文有关于“被”“葫芦”“花枪”这些物件的描写,反复品读思考,便觉其中颇有深意。前文多次提到林冲用“花枪挑着酒葫芦”,自从老军把“酒葫芦”转交给林冲后,无论外出沽酒,还是因大雪压塌草厅而不得不去古庙留宿,都将“葫芦”随身携带,而“花枪”基本就是挑着“葫芦”的工具。生活环境似乎越是艰难,林冲与这“葫芦”似乎越是“难舍难分”“相依为命”。但是,当林冲在庙门后听到陆虞候等人陷害自己的阴谋,破门而出手刃仇敌之后,林冲的举动是“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随后“将葫芦里的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抢,便出庙门投东去”。彼时彼刻,林冲的“花枪”不再是挑着“葫芦”的工具,而是挑着“人头”的武器了。“葫芦”丢了,取而代之的是“花枪”。

这些物件变化的背后掩藏着怎样的谜底呢?林冲对待这随身携带的物件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是否与其自身前后心态的变化有关呢?

二、层层解谜:“幻想”灭了

(一)追因溯源,破解出真相

在“解谜”——探究林冲心理变化的转变过程环节,采用“倒嚼甘蔗”法从文章最精彩部分开始解谜,设疑诱导,追因溯源,层层倒推情节和人物心理,挖掘心理变化过程,探究心理变化的原因,找到谜底。

第一,从高潮“手刃仇敌”部分切入。林冲最后破庙门而出,内心积压隐忍已久的愤怒一下子爆发,痛快酣畅甚至有点残忍地除去仇敌。这一部分重点从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角度去分析,采用朗读、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林冲喷薄而出难以抑制的愤恨。

第二,由“手刃仇敌”倒推出“得知真相”。诱发林冲忍无可忍彻底爆发的直接事件是什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陆虞候等三人密谋陷害林冲的事件真相被躲在庙门后面的林冲听得一清二楚。该情节是林冲最终爆发的前奏,交代了谋害林冲事件的整个详细过程、如何执行、策划者、主谋、帮凶等信息。

第三,由“得知真相”倒推出“幻想破灭”。林冲得知事件真相后,彻底明白自己是没有活路的。由此,通过对前文蛛丝马迹的发掘,我们可以从林冲对官差安排的顺从,在草料场小心翼翼锁门,随身携带可以过冬的“葫芦”和“被”等情节,推断出林冲还留有的对生活对朝廷的一丝希望。也可以从《水浒传》前面几回中林冲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中可见一斑。

第四,由“幻想破灭”倒推出“认清现实”。当林冲明白了一切忍让都不可能换来安稳生活时,当林冲听到自幼相交的好友如何陷害自己时,当林冲明白自己所尊崇的“忠义”在这个毫无王法的世道被践踏时,他彻底放弃了幻想,因为他彻底认清了残酷的现实——奸臣当道、社会不公、见利忘义、谋财害命。

由此,林冲从安于现状、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到认清现实、彻底爆发、奋起反抗、毫不示弱的心理过程完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忍再忍、一让再让,最终导致了内心愤恨的最终爆发。

(二)瞻前顾后,进一步佐证

为了进一步证实林冲此次心理转变的彻底性,我们有必要了解整部《水浒传》有关于林冲心路历程的所有相关情节。

1.前情回顾,我们需要再次回顾《水浒传》前几回中与林冲有关的内容:

第七回:高衙内岳庙调戏林冲妻子。

第七回:高太尉设计陷害,林冲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野猪林管差谋害。

前文林冲一再忍让的情节,充分表现了其隐忍的性格,内心对生活、对朝廷存有一丝希望和幻想,也为后文的彻底爆发蓄势。

2.后文佐证,我们也找出相关情节证明林冲性格彻底转变为英勇果决。

例如林冲离开山神庙来到一处要酒喝时,已经不再温文尔雅,内心激愤的他甚至已经蛮不讲理地夺酒喝;再如,当宋江想要接受朝廷招安时,林冲是坚决反对招安的,林冲最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招安加重病情而死。

通过对小说前后情节的进一步追寻,不仅更加证实了我们的阅读所得,也培养了学生整本书阅读中需要培养的全面性、整体性、完整性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

三、揭开谜底:“逼”上梁山

整理林冲从“忍”到“恨”的心理变化,梳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变化时,发现林冲对待这些物件的态度,和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呈现紧密相关的态势,如下图:

对待物件的不同态度,正是人物自身心理状态转变在行为上的外化表现。

在丢下“葫芦”拿起“花枪”的过程中,林冲的心理已经发生了转变。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希望通过安心服役,争取早日脱身回去与妻子团聚,重新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幻想如梦泡影,根本是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能实现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君主昏庸奸臣当道,自幼相识的朋友见利忘义,无冤无仇的差拨管营谋财害命,在这个没有公平正义的世道上他是没有活路的。于是,林冲从原本善良温和、隨遇而安、逆来顺受,甚至有点懦弱的人,转变成了拿起武器、奋起反抗、坚毅果决的梁山好汉。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两幅图中看到,林冲对待“葫芦”“花枪”的态度,和他自身心理变化过程的曲线,是完全吻合的。图2“对待物件的态度变化”的交错的节点,也正是图3“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的转折点,这一节点,也是完全重合的。这一变化的节点,究其原因,林冲不是自愿上了梁山,而是迫于无奈,被“逼”上了梁山。

经过层层分析和一一比对,我们可以得出物件变化背后的谜底了:他把“葫芦”从随身不离到丢下不要,意味着他幻想破灭,认清现实;他把“花枪”从挑着葫芦到挑着人头枪不离身,意味着他拿起武器,奋起反抗;“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意味着“林冲幻想破灭,认清现实,拿起武器,走上梁山,奋起反抗”。而林冲“幻想破灭”和“认清现实”转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被残酷现实“逼”出来的。

可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是林冲人物心理发生转变的转折点,也是林冲最终被“逼”上梁山的关键点。行文中与人物紧密相关的物件,也为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理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了“葫芦”与“花枪”“被子”这些物件,还有本回中的“钥匙”,《红楼梦》中具有定情、专情作用的“手帕”,具有隐喻象征意味的“通灵宝玉”“金锁”等。很多小物件或起到穿针引线,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或具有象征隐喻的作用,或对塑造人物心理影响起到一定作用,或暗含了一定的文化密码在其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小物件,思考物件背后隐藏着的一些秘密,揭开这个谜底,将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褚树荣.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J].语文学习,2018(3):34~38.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4~46.

猜你喜欢
林冲物件水浒传
智海急流
老物件
小物件中的大历史
男人的多种形式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