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旸
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正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它颠覆了传统的挂图、板书、对着教材讲解、学生举手作答的形式,通过音频、图像、视频等手段,形象地阐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网络让互动更加便捷、快速。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体验探究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情境更为生动形象,能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使其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在《声音的变化》一课一开始,学生便在媒体引领下,进入音乐殿堂,欣赏了一段管弦乐表演。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所带来的美感,巩固了旧识,也引出了课题,为研究声音变化的原因打下了基础。
(二)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
《声音的变化》一课从声音的变化有哪些入手,联系上节课声音的产生原理来确定本课的研究方向。老师可以利用StarC或是PPT,在上课过程中分层展开,最后形成一張知识结构网,节省了板书时间,厘清了其中的缘由,便于学生整理科学规律。
(三)利用多媒体学具,攻克教学难点
音高不同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受视觉限制,人们往往只能看到物体振动时的重影,无法区分振动的快慢。在传统课堂上,老师只能直接讲解什么是振动快慢,或是通过投影、电脑软件演示,测一测音高,但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而言,他们心中还是困惑的,最好“眼见为实”“事必躬亲”。
本课中,学生只需要凑近手机或Ipad,依次吹一吹三支空心金属管(仅长短不同),结合自己耳朵辨认音的高低,观察并记录频谱分析软件上音高数值,如此,音高变得可视化、具体化、数据化,为建立音高与振动快慢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克服了人耳、人眼观察的限制,发现了振动不同(快慢),解决了本课难点。
二、信息传递高速化、多元化
传统课堂的交流形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一是形式单一,多为师生交流,很少有生生间、人与文本间等多元化的交流;二是很多学生不敢或不愿讲,交流停留在个别学生中,且一有答案,交流就戛然而止。这样的课堂,学生反馈有限,老师对于学生认知情况了解片面。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这些现象会有非常大的改善。
(一)师生信息传递高效、丰富
1.实验操作指导规范细致化,提升观察质量
科学实验讲究真实、严谨。在课堂上,老师会针对实验细节与步骤加以提醒,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获得有意义的实验结果,保证实验中的安全。如果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容易厌烦,也会降低学习效率。但以图片的形式放大细节、概括步骤,以视频形式清晰演示、突出重点,显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本课中,为了保证后排学生能清晰地看清吹空心管的口型和注意点,熟悉测频软件的操作步骤,老师可提前录制好视频。而在探究声音强弱的原因时,PPT所呈现的条例与图片结合说明步骤与注意事项,简洁明了。
2.拓宽学生知识面,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上很难顾及每个学生,但班与班之间、班内学生间的差异又是无法忽视的。如果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补充阅读,一些学得快的学生能在等待其他学生时有事可干,那课堂上的容量就无形中增加了,解决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在本课中,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人与动物的听觉范围、超声与次声、孔雀开屏时的次声交流、黄山青蛙的超声交流等图文资料,学生择己所好进行阅读,兴趣浓厚。
(二)生生交流频繁、平等
得益于媒体设备,老师可以轻松搭建平等自由的交流舞台。在课堂上,除师生评价外,学生手指一点,便可针对实验记录等进行随机互评和投票评价。
(三)学生反馈及时、全面
传统的举手发言常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一些学生会不好意思发言或是懒于思考。在新技术中,全班讨论可以涂鸦、贴纸形式,克服了课堂交流中局部与沉闷的不足。在听音后讨论敲击木琴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时,全班学生在班级涂鸦墙上画箭头;在讨论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利用STARC的班级贴纸墙进行头脑风暴。这些形式互动性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黑板”写,学生参与度高,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思考活动,避免学生惰性思维、被动附和与接受他人思考结果,也免去学生害羞心理。老师可以静观其变,及时、全面获取学生信息,想学生所想,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有别于纸质实验单,学生以电子稿或拍照形式记录、上传实验结果,既省去了记录单上传、下发的时间,也实现了无纸化课堂,为环保做了贡献。老师还可选取多张记录单进行同屏展示与比较,从而对问题进行汇总、梳理与分析。
本课中,教者还充分利用StarC软件中的随堂小练和随堂小考,在有限时间里及时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后批阅与统计的时间。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着独特的优势,教者如果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因时而用,就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与实践能力,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