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完诗人上河的组诗《河流的分形》,仿佛听到一种遥远的回音,一种属于“古典情结”的纯音。可以说,深得古典气韵渗透的他,连句式结构、情感律动、精神节拍都勾连着过往。他有点像古典大院的守门人:或凝神伫立,或正襟危坐;或迎来送往,或探查流云。他用最古典的语言材料和最缜密的哲学思考,勾勒出一种理想的精神秩序。
当我们理解到诗人上河形而上的哲思所使用的种种古典情景之时,那种古典乡愁的精神状态,对诗人而言就是自然真实的瞬间。因为,追寻古典情结的诗人,凡是看得见的景象往往还不是诗歌真正的客体,而真正的诗歌客体是以作用于听觉的或以作用于知觉的运动形式展示出来的时间幻象:“风景比你我更执迷于/隐秘的攀登,台阶陌生如同琴键/这时代的情调啊,我们是不是已苦练太久?/当重生带来新的怅寥廓,春望/仿佛一番诗意的触摸。”(《黄鹤楼》)上河的“时间幻象”是从“古境”里过滤出的历史乡愁与现代的“怅寥廓”。他的诗一直在反思中激活词语、焐热词语。他有时将苦思与机智融为一体,将现代与古典双双交集,将物质与精神大胆混合——所有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相宜而熟悉的。
究竟是庞大的哲学,还是浩大的诗歌?究竟是精微的哲学,还是微小的诗歌?正像他写《河流的分形》:“一切都在分形,不必等你归来,/我已然占卜于这窗外紧随千年的月光:/她不是空白,她流到哪里,哪里/就会有干净的芦苇回到书页,哪里/就会走出一个你。”读者不禁要问:河流的分形,究竟是自然的意志,还是宿命的归依?是生命的立意,还是上苍的指标?这个答案显然是无解的。诗人正是带着这“无解”的诗歌谜面,逐步去流露它,去暗示它,去召唤它。在这里,河流的分形无疑就是时间的幻象与自然的秘境,它毫不间断地自由流淌并贯穿始终。此时此刻,一旦把人類排列其中,语意关系始终符合于河道关系,河水的相互过渡好像比任何思想都更为重要:全部声音,全部流量,全部河床,或者是因为它们固有的力量,远远比源远流长的联想,更容易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
已近而立之年的上河,总是充满无限的幻想,诗歌创作最大的可能性便产生在这里。他有着无穷的意志,但经验有限,不能把意志一一坦率地、有力地予以实现。为此,他从自然与时间的特殊幻象中,提取现实幻象与经验幻象,把那些他思考过程中的表象,纳入容易被人感知到的景象中。就像茶,他疏于茶道与茶人生的“内切”,精于装扮茶、烘托茶,让茶与人一起“浏亮”。他喜欢把时间幻象与古典情结构筑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而明晰的东西上。时间幻象对他来说,有过去时,有现在时,还有将来时。过去时,“也仅仅被向南的幽人听取”;现在时,“兀自旋转的亮星和吟唱突出重围”;将来时,“我写的下一首诗里将有木柴”。可见,他注重“时间”这个名词,是想把诗看作一种联合的东西,而不是分立的东西。
【卢辉,诗人,诗评家。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现居福建三明。】
诗歌责任编辑 冯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