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越
摘 要 高职院校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跨界能力,不仅是对零工经济发展人才需要的必然回应,也是对劳动力市场“泛零工化”新形态的必然响应,更是对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改革需要的必然呼应。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跨界能力培养中还存在着多重困境:多主体对职业跨界能力培养认识之困、高职教育类型属性和多职业表征的矛盾下的培养之困、跨界师资队伍匮乏之困以及学生理想与现实自身认识发展定位之困等。对此,政府要正视互联网时代的零工经济价值,为零工市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高职院校要正视多职业表征下人才需求变化,为零工经济进一步发展输入合格的人才;高职学生要正视就业市场变化,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和做好职业规划。
关键词 零工经济;职业跨界能力;高职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5-0043-06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了职业生态重塑,以职业零工化为标志的零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世界发展集团在《2019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中提出“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将日益变成零工而不是工作”[1]。据阿里研究院预测,“至2036年,中国将会有大约4亿人参与零工经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指出“未来职业趋势就是零工经济”,并预测就全球而言“到2025年,各种在线人才平台有望贡献约2%的世界生产总值,并将创造7200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每年零工经济的收益将高达1.5万亿美元”[2]。以U盘就业、斜杠青年为代表的多職业现象和就业群体不断涌现,在当前零工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回应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培养出具备职业跨界能力的人才,满足产业发展新需求,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零工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跨界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呼应时代:零工经济发展人才需要必然回应
互联网快速发展,促使了零工经济的出现,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零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业率,得到了不少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扶持,如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李克强总理表示:“现在新业态蓬勃发展……我们的零工经济也有2亿人就业。”[3]
随着零工经济发展,传统职业不断合并、消亡,大量新职业不断被创造出来,一人多职跨业界就业成为零工经济下的普遍就业方式,多重职业或多重职业身份将成为未来职业发展新趋向。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阿里钉钉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显示,“职业自由成为年轻人追求的工作方式”“职业自由是指职场人士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可选择职业超过两种以上,具有自主择业主动权”[4]。职场自由所提到的多职业就业现象要求就业者既要有高水平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极高的职业跨界能力来把控、推进多角色多工作的切换,因而具备多职业技能组合和职业跨界能力的人才成为零工经济下所急需的人才。
(二)响应变革:劳动力市场“泛零工化”新形态的必然响应
第一,大量新职业为“泛零工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一方面,新职业庞大的人才需求缺口为“泛零工化”提供了需求动力。据统计,“2019年4月至今,人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38个新职业”[5]。《报告》称“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6];另一方面,新职业与生俱来的数字化属性为“泛零工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新职业先天性地可以实现以个人独立身份与工作机会直接对接,使得固定工作时间和固定劳动场所被彻底打破,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灵活地进出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价值以及职业成功的标准均可以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工作与企业分离以及个人雇佣和工作分离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新常态。
第二,企业用人零工化为“泛零工化”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首先,后工业化时代导致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分化,大量个性化、特殊化和定制型的生产需要出现,企业对个性化零工需求不断增加。其次,企业日益扁平化和平台化,导致企业边界逐渐模糊。一方面,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被项目制团队所取代,以个人多项目、多岗位和多任务为标志的企业内部零工现象日益增多,企业内部零工市场逐步形成,导致企业内部部门边界不断模糊;另一方面,企业出于节约成本、多元化经营和推动开放式创新等原因,也乐意采取共享用工、跨界用工等用人方式,促使企业外部边界不断模糊。内外部边界不断模糊使得企业员工的构成逐步由全职员工向内部全职员工和外部零工转变,企业的全职员工也可以成为其他企业的外部零工,全职工作零工化趋势明显,零工正迅速成为企业规划工作的新常态。
第三,就业观念巨大变化为“泛零工化”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首先,劳动者对好工作的定义发生了变化。随着传统单位制和单一职业为代表的雇佣关系给劳动者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性的不断降低,劳动者定义好工作的标准发生了改变,工作不再是谋生的工具而是劳动者实现社交需要和自我需要的手段,劳动者从对企业或职位忠诚转而向自我能力、市场需求以及工作结果忠诚。其次,多元化就业成为劳动者自主自愿的选择。随着零工岗位越来越多,劳动者根据自身可支配的碎片化时间,最大程度地结合个人的特长、爱好等对工作类型、内容和服务对象进行自主选择,同时为多个雇主从事多项工作,在多个组织、多个岗位和多个职业通过自我生产力的革命性重组,实现“一对多”的多重和多类型劳动供给,借由职业组合、职业再造和职业创变,实现自我资源最优配置,将个人价值高效转化成为市场价值,最终达到个体价值最大化。
(三)顺应发展: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需要的必然呼应
第一,零工经济将劳动者从单一组织解放出来,成为跨越多个组织边界的“自由人”,劳动者以自由人的身份在不同组织中承担多个任务和项目,并根据项目或任务绩效实现自我赋能,积累个人市场信用和能力,这些都要求劳动者具备高水平、多样化和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来满足更高级的市场需求,这就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在零工经济下,劳动者需要以独立的个人身份去寻找市场机会、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迫使他们必须及时根据市场变化,积极进行自我投资,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树立独特的品牌或者个性化标签,以便市场(雇主)可以更好地找到他们,客观上驱使他们对教育与培训、自我职业成长和终身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来满足零工经济下碎片化、灵活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训和学习需求,为劳动者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契合了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零工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跨界能力培养的困境
(一)零工之殇:多主体缺乏对职业跨界能力的认识之困
零工经济是伴随着互联网出现的一种新就业形式,同时为多个雇主从事多项跨界工作的现象属于互联网的新鲜事物,社会各界对零工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不足。
第一,从社会方面来看,首先,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以追求稳定的“铁饭碗”为目标,零工被简单贴标签为“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等,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其次,零工经济发展还不够健全,从业者鱼龙混杂,跨界就业成为他们专业知识技能不精、频繁跳槽等问题的借口;最后,零工社保、医疗等制度和法规缺失和不到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等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社会对零工发展前景不看好,更缺乏对其所需职业跨界能力的正确认识。第二,从高职院校来看,首先,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高职院校就业要求和考核聚焦在正规就业方面,导致高职院校不重视或者回避对零工经济下新就业方式和就业形态以及所需要职业跨界能力的研究和培养;其次,相对正规就业,零工经济发展规模仍然非常小众,高职院校对零工经济所需要的跨界职业能力研究缺乏足够的动力;最后,高职院校对零工经济发展以及所需要职业能力的变迁缺乏一定的灵敏度和感知度,无法培养零工经济时代所需具备的职业跨界能力的人才。第三,从高职学生自身来看,他们对零工经济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将零工简单等同于爱好、兴趣,对零工所需的职业能力简单异化为技术技能,没有正确认识到零工经济下所需要的职业跨界能力。
(二)高校之难: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多职业表征矛盾下的培养之困
零工经济发展体现了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下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迁。作为与社会和经济紧密相联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所面向的特定岗位或岗位群,似乎与零工经济下多岗位多职业的就业新形态产生了“对立性矛盾”,这实际上反映了产业升级所需人才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缝性”,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互联网+”在与不同产业、行业跨界融合中诞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其所催生的新职业“与生俱来”的“跨界”属性,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多专业、多学科和多领域跨界融合,来进行跨界人才的培养,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到办学惯性、体制等影响,过于重视一技之长或单一技能、单一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能力的培养,对于涉及多岗位或岗位群的跨界人才培养重视不足。第二,产业升级带来的挤出效应和劳动者就业观念改变,劳动者在不同产业间迁徙中被迫或主动选择成为“零工”,在不同产业、行业和职业之间“辗转”,他们急需个性、特殊、多元和灵活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来助力自己成长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从而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这一切都需要职业教育发挥其本身跨界属性的内在张力,集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来实现。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囿于主体单一、体制僵化和制度不明确等问题,无法实现多产业和行业的“触类旁通”,因而无法实现人才培养上的职业扩展和移植,更谈不上对零工经济下多种职业转换的职业跨界能力培养。
(三)师资之贫:跨界师资队伍匮乏之困
师资队伍对高职学生职业跨界能力的培养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对职业跨界能力培养上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跨界师资匮乏。职业跨界能力的培养僅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将行业、企业等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优秀人才都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但各类高职院校由于政策、办学自主性等的羁绊,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进而无法实现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水平提升。第二,缺乏整体跨界师资建设规划。一方面由于各个专业差异较大,对于行业、企业技能大师等人才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在吸纳人才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所吸纳的社会精英人才多为学校兼职教师,他们由于自身工作繁忙、个人精力有限等原因,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职业规划和教育教学管理上难以对其实施追踪和精准管理。第三,校企教师“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联动互通机制。学校教师和兼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单一、个体和自发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联互通互补,亦不能有效形成培养学生职业跨界能力的合力。第四,教师自身缺乏跨界意识和能力。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或对学生跨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无法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跨界能力的教学活动,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跨界能力的养成。
(四)学生之窘:理想与现实自身认识发展定位之困
近年来,以多重职业为代表的斜杠青年以及U盘化生存成为零工经济下新就业现象和时髦工作方式,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红”受到高职学生的追捧和青睐,但是许多高职学生却面临着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的落差。
第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对自身职业合理的规划意识和能力,一味追求职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身份标签,在多职业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和设计,没有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爱好等特征对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进行合理规划,最终在多职业的选择中迷失自我。第二,多职业成为高职学生缺乏对工作专注、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借口和挡箭牌,部分高职学生借口要多体验几种工作和生活,对每一份工作“浅尝辄止”,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就跳槽,更何谈通过职业之间的延展和拓深,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第三,多职业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也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压力。部分高职学生由于没有及时做好个人规划、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无法自我排压等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多职业之间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给其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第四,部分高职学生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多从事技术单一、低水平、重复性的职业,无法通过多职业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提升。
三、零工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跨界能力的培养路径
零工经济随着互联网发展规模逐年提升,但其毕竟发展时间短、发展规模还不够大,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三方发挥合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一)政府层面:正视互联网时代的零工经济价值,为零工市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正确认识零工经济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一是零工经济满足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零工经济发展壮大的背后体现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的现实诉求。随着新旧产业更迭速度加快,知识和技能成为新科技革命下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推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资源。二是零工经济满足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社会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们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需要类型多样人才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灵活多样的雇佣方式和多类型的零工从业者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快速和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三是零工经济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市场的发展和稳定。零工经济作为非典型雇佣关系的一种方式,劳动者可以通过一技之长,在空闲的时间,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获取劳动报酬,这对落实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市场,增加收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是零工经济促进了创新和创业的发展。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或与外部零工合作,将零工作为企业外部的“智脑”和“人才池”,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另一方面,有些零工从业者将其作为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以零工就业带动创业,积极与外部市场进行跨领域合作,实现自主创业。
2.做好零工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是要建立保障零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保障体系。李克强总理提出“政府部门要运用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发展零工经济、平台经济,促使零工经济激发更大的社会创造力”[7]。因此,政府要理顺和界定好零工经济下各方关系,建立去组织化的零工社保、医疗等保障体系,使零工劳动者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对应的政策保障。二是要制定零工经济的有关法律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要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在变化中不断完善。”[8]政府要与时俱进,制定与零工经济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建立零工诚信档案,加强对零工市场的监督,规范零工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打击零工发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为零工经济健康发展护航。三是要构建国家统一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终身学习体系。开发和建立多类型、多种类的职业培训项目、培训证书和培训基地,实施国家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满足劳动者全职业个人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职业培训指标体系。
3.积极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一是鼓励多种新就业形式发展,树立零工经济下典型就业榜样,形成零工经济正面就业激励。二是积极推动多主体举办职业培训和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和创业,积极推动落实国家就业和创业政策。三是积极引导正确的就业舆论和就业导向,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学习和从事就业市场上出现的新职业、新岗位、就业新形态和新模式,明确其社会价值,重塑新时代下的民众择业观念和就业观念。四是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氛围,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鼓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高职院校层面:正视多职业表征下人才需求变化,为零工经济进一步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1.依据零工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时刻关注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变化,及时了解和掌握零工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动向,透过零工经济出现的多职业表征现象,深刻分析和回应零工经济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跨界思维和职业跨界能力,为零工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2.对接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加强跨界师资建设
一是实施教师分级分类分层次分阶段管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来源、不同阶段和不同层级教师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允许其自行规划职业生涯,做好教师个人发展画像。二是建立师资动态调整跟踪考核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师资互认的基础上,及时对接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布局和发展需求动态变化,保障教师自由进出,实现师资队伍动态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等一系列工作的动态追踪、评价,形成质量评价与预测指标体系,实现优绩优酬。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内功”。高职院校要采用多种培训方法,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的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结合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和需求,设计开放、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体系和素质提升计划,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构建校企师资跨界培养机制,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做好各项配套措施,实施校内外岗位轮训,让教师贴近产业、行业和企业生产实际,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实现师资的跨界培养培训。
3.发挥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先天优势,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跨界能力
以跨专业综合平台为中心,构建“项目/任务—人员—资源—绩效”开放式生态圈,实现多方赋能。首先,构建零工自组织。通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结合自身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从个人发展目标出发,自主寻找合适零工,通过零工实现自身能力提升,形成零工良性微循环。其次,构建零工中组织。在课程学习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习任务、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等转换为多个零工项目或零工任务,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权,要求学生聚合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以项目结果为绩效依据,进行跨界学习,增加知识的弹性和韧性,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形成专业能力提升中循环。最后,构建零工大组织。以跨专业综合平台为中心,坚持项目和任务引领,采用聚合模式,将平台作为项目和任务的“承载器”,实现多渠道项目、任务集合、发布、人员协作、绩效评价为一体,实现多种知识融会贯通和多种能力有机融通,以多项目和多任务为触点,拓展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视野,强化学生在创新、跨界方面的思维意识,进行跨专业聚合资源建设,实现学生职业跨界能力提升大循环,最終形成职业跨界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模化效应,满足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4.緊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发挥企业劳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劳动育人作用
一是构建校企合作之“劳”。首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言,“未来教育对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校企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发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先天性跨界优势,在职业教育“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校企劳动中,提升高职学生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伟大时代精神的认同感,提高高职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提升高职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可度,自觉承担起培养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职业跨界人才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其次,高职院校要将企业实践和课程实践相融通,坚持以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引领,搭建课程实践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的同时,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增强高职学生在校企劳动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二是构建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之“劳”。高职院校要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将传统劳动与新时代数字劳动相结合,在劳动教育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目的。随着新服务时代的到来,职业体系服务化趋势明显,高职院校要注重将社会实践和服务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锤炼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水平,引导学生将数字劳动和传统劳动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个人知识和技能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三)学生层面:正视就业市场变化,树立科学职业发展观,做好职业规划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零工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和工作机会,让人们可以从事和体验多种职业和工作,使得人们从关注稳定的、长久的工作雇佣关系和企业忠诚度,转向关注个人技能、个人知识、个人能力和个人资本的积累,改变了工业时代以来追求传统的、稳定的和长期的用工方式和模式,并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进而给整个经济社会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因此,高职学生要时刻关注时代的新变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拥抱变化,将个人工作融入时代发展,将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变革中,在时代变革中勇于创新,发掘自身职业潜能,提升自我能力和价值,力争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建设者。
其次,要树立个人目标,积极做好个人规划。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天资禀赋、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等特质,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势,结合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方针,加强对就业形势科学研判,制定个人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做好个人职业定位和个人发展定位,积极主动地开展零工规划,进行个人自我管理和规划,并将零工规划与个人职业规划和个人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将零工就业与零工自主创业结合起来,发挥职业规划的导向性和规划性作用,设计与自我发展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发展道路,为今后职业发展和人生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世界银行集团.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EB/OL].(2019-06-01)[2020-05-11].http://www.199it.com/archives/734508.html.
[2]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Independent work:Choice, necessity, and the gig economy[M].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6:10.
[3][7]李克强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2020-05-28)[2020-08-04].https://www.sohu.com/a/398288660_161795.
[4][6]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发布——90后最担心失业[N].中国青年报,2020-07-24(7).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EB/OL].(2020-05-11)[2020-08-03].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gggs/tg/202005/t20200511_368176.html.
[8]习近平.谈“新就业形态”:顺势而为、补齐短板[EB/OL].(2020-05-23)[2020-08-01].http://www.gov.cn/xinwen/2020-05/23/content_5514219.htm.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6.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ross-border ability of the educat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dd jobs economy,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sponse to the new form of the labor market“general odd jobs”,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sponse to talent train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ill have multiple difficult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rofessional cross-border competence: the difficulty of multi-subjects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ross-border competence, the difficulty of training under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type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multi-occupation characterization, the shortage of cross-border teacher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ositioning of studentsideals and reality. In this regard, the government must face up to the economic value of odd jobs economy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dd jobs marke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face up to the changes in talent demand under the multi-occup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mport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odd jobs economy; students should face up to the changes in the job marke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make a good career plan.
Key words odd jobs economy; professional cross-border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
Author Jiang Yue, lecturer of Zibo Vocational College (Zibo 25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