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面临问题及对策

2021-04-18 12:37胡顺义李微波虢欢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胡顺义?李微波?虢欢

摘 要 学分制改革旨在提供一系列更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运行方案,以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对广东省53所高职院校调研,发现学分制有效实施仍面临教学理念变革滞后、教学资源匮乏、学生选课缺乏支撑、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革新职业教育思想、构建开放性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运行模式以及构建高职学分制的理论体系等方面予以应对,并从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运行支持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保障学分制改革有效实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5-0011-05

当前,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学徒制”“高本一体化”“中高职衔接”等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施以及“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落地,学分制的理念价值和功能价值更加凸显,但高职院校实施和推进学分制改革仍面临诸多约束和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学分制改革研究,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一、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学分制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方案,其提出的建立“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以及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等举措,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框架。学分制蕴含了学习自由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学分互通转换系统、实施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选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普及化、人才培养个性化和复合型优质人才供给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从育人理念和目标上回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二)职业教育理念更新迫切需要学分制改革

当前社会发展已进入信息革命和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阶段,在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中,描述了教育4.0的全球框架下学习生态系统发生的根本变化,表现为:“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学生自驱动的学习”[1]。这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但要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还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角度更新教育觀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以复合型为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宽口径厚基础供应多类型高质量课程;树立尊重个性发展的多元人才观,制订差异化、多规格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自由观,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空间,释放学生潜能。

(三)学分制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分制的基本内涵及实施方式体现了尊重教学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学分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及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过程。一方面,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改革必然要求高职院校重构课程体系,提供充足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本身即为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而学生作为拥有一定程度课程选择权的主体,对课程质量、授课方式等会不断提高要求,这有利于催生教学名师和“金课”,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学分制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采用柔性教学计划,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将个人禀赋与课程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更新滞后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教学决定了其突出强调学生专业化发展,以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显而易见的是高职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和全面发展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主导观念,以及基于此形成的统一化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体制和观念的惯性,以及革新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改革障碍,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滞后。

(二)高质量课程和优质师资等教学资源不足

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没有数量足、质量高的课程资源可供选修,学分制便失去了实现其功能的基础。对广东省53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0.38%的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最大的瓶颈是课程、师资等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有效运行学分制。在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22所高职院校中认为其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课程、师资资源不足”(占比超过56%),这一选项远高于对外部政策、内部制度等现实难题的选择。可见,虽然信息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的普及性已经非常高,且国家、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持续建设极大丰富了学习资源,但与职业院校各专业相匹配的教育资源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仍是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客观限制因素。当前教育部认定的两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计1291门,其中高职院校课程133门,仅占10.3%。可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极其匮乏,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有限。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不足,其背后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高职师资优质课程开发水平较本科院校仍有较大差距。

(三)学生自主选课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学分制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自由,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内容体现了以生为本、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但现实中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常出现“选专业缺乏理性思考,选课程避难就易”的现象,客观上很难处理好学习自由与合理构建知识结构的矛盾。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一项有1353名学生参与的学分制改革调查中,关于学分制改革最关切的问题,65.41%的学生选择了“学分制选课自由导致大多数学生盲目选课,可能导致学生重量不重质,降低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选项。这说明学生自身也意识到学分制下自由选择课程可能存在盲目性,且较为关心在此管理制度下的学习质量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是引入导师制等配套支持体系,但现实中高职院校较少有效实施导师制以实现对学生课程选择和学业的指导,专业课程设置层面也较少呈现能够引导学生科学选课的“课程地图”,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课支持体系尚待完善。

(四)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

学分制改革是在传统学年制的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制度执行惯性的情境下实施的,学分制下的选课制打破了班级、年级、专业的界限,改变了固定的学习进度,用个性化培养替代了统一规格培养,其指导思想、运行规则、管理办法与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完全不同,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沿用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2],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教学管理的运行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并未在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下开展。调查显示,52.83%的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最应加强的工作是“导师制、学分互认等学分制运行的教学制度建设”;同时,41.51%的高职院校认为“学分互认和替换制度”最迫切。这说明,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尚不能满足实施学分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在高职教育政策和体制方面,如学校办学自主权、专业自由选择、学生毕业就业制度、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之间的学分互认转换机制、学分制收费政策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使得学分制改革缺乏外部保障和支撑,高职学分制改革的推进障碍重重。

三、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革新职业教育思想

1.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树立多元人才观

实施学分制的本质是赋予学生选择权,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认为,“学校根据选择自由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责任感,他们步入社会以后将这种责任感发展成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3]。选择意味着多样化的人才规格,恰恰满足了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多类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2.尊重学生学习自由,树立学生主体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完整的人”的教育培养目标,主张自主学习和全人投入、个人参与的学习方式。学分制通过自主选择机制的设计,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要求学校改变单向的知识灌输,强调教与学互动,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并将知识结构的专门化转变为多样化,从而使学生自我发展,全面成长。

3.以复合型为要求,树立人才培养质量观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职业院校要在教学内容上融合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并提供宽口径的课程模组,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提供更为灵活有效的运行保障,为实施学分制改革打破专业层面的局限,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扩容课程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56.6%的高职院校认为学分制改革在专业层面首先要进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关于所有课程的组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开放的课程体系则是施行学分制的保障。

1.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线网络课程作为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方式已被普遍接受。培生教育集团2019年发布的《全球学习者调查报告》显示,76%的人认为大学生更需要在线学习课程,目前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倾向于运用“自助式学习”理念来掌控自己的教育,在正规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自学、短课程和在线学习。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规模巨大的线上资源,制订线上课程修读管理办法,广泛遴选和使用适用于本校学生的在线课程充实本校课程资源,同时把加强教师团队课程开发能力和开发意愿作为重点工作长期开展。

2.构建高职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

依照泰勒的课程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包含确立培养目标、选择实现培养目标的知识、组织这些知识以便达成目标以及确定目标被达成四方面内容。罗成龙从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的实践出发,以专业群为基础,探索构建了“公共课程(组)+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业方向(专门化方向)课程(组)+任意选修课程(组)”[4]多元动态学分制课程体系,这是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一种典型方案,该方案从课程结构的角度探索了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从功能实现角度看,高职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仍需在整体上进行设计并充分考虑课程体系的开放程度。课程体系的开放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系数:一是纵向脉络之间彼此的开放度,即专业间的互动性;二是平行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课程体系的开放度越高,管理难度就越大,学分管理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学分制的外化特征,首先是选课机制,其次是开放的课程体系,然后才是“学分管理”。

(三)围绕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完善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模式

1.构建“多类型、分层次、个性化”的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是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应用型知识为主体构建各专业知识结构。在学分制实践中,多数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设计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層框架结构,并在每一层设置了选修和必修,规定相应的学分任务。但这种方案忽略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之间的固有联系,虽然学分制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但知识结构必须是合理的、有序的,是由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构成的一个知识体系。“从国外大学的学分制改革情况看,学生可以跨专业、年级、学校甚至跨越地区自由选课,但唯独不能超越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5]实施学分制改革,需要在打造大容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可供自由选择的“菜单式”的“课程群组”体系,在保证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选择空间,处理好学习自由与合理构建知识结构的矛盾。

2.完善学分制教学运行规范

学分制最核心的内容是“选修”,选修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开放的课程体系。在这种选修关系中,由于是多个体的自主选择,即使在一定的限定中,如学分要求、分配方案、学分限制等,仍然会产生多样的结果,如各异的学业进程(学制)以及多样的选课结果,选修结果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挑战。面对多样的结果,学分制摒弃了传统的行政班教学的组织形式,以课程为媒介通过教学班组织教学。学分制改革需要借助学分元素实施教学管理,以制度和规章的方式明确学分的计算范围、方法及结构、弹性毕业年限及学分要求、专业选择的时间与方法;模块化课程设置及选课办法、课程的免修重修及学分替换办法、学习进程和学习节奏、学习的质量管理等教学管理流程及行为规范,以应对学分制下选择因素的加入带来的教学管理的复杂性。

(四)进一步厘清学分制的内涵,构建高职院校学分制理论体系

我国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始于本科院校。近年来,济南大学的蔡先金教授等围绕学分制的教育理论基础、学分制结构、运作管理等进行了全面探讨;湖南农业大学的周清明教授基于学分制改革实践提出了弹性学分制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路径,学分制在本科层面已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韩永霞在梳理1989-2016年我国职业教育学分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学分制系统的理论研究”[6]。学分制所倡导的学习自由与职业教育专业化培养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实状态,又使得学分制实施质量受到极大挑战。首先是学生缺乏自我规划,选课的随机性更大,大大降低了选课制内涵中的育人功能;其次是教师总体上缺乏打造高质量课程资源的积累和经验,极大限制了课程选择的空间。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仍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如导师制的作用需要更加突出,而课程资源的供给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等。此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拓展了学生学习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企业参与作用,成为高职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学习特征,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探索高职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基础、运行模式、制度体系、质量保障等,从而构建高职院校学分制的理论体系,是当前高职学分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四、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学分制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基础,选修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包含保障选修制落地的学分管理、学分替换、弹性学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涉及招生方案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方案改革、教学约束激励机制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等配套制度,各种衍生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都是实施学分制的配套方案。当前,学分制已与选课制、导师制、学分互通互换制、学籍管理制度等有机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递进过程,也是上述教学管理制度逐渐适应高职教学环境和特点,不断优化的过程。除此之外,学分制下,对课程建设、教材管理、考试管理、实践教学等有关教学管理运行的流程以及听课制度、教学检查、质量评估、质量跟踪等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提出了高灵活性和高柔性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不但要让制度覆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还需要实现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匹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尤其需要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处理好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第二课堂等教学必需环节的学分设置和相应的认定办法,设计好实训(实验)室开放与资源共享等教学资源管理办法,以保证学分制有效运行。

(二)建立学分制教学运行支持体系

首先,全面更新学校教学管理手段和运行模式,建设适应学分制的教务管理系统。学分制教学运行的首要问题是自主选课机制的有效运行,为实现学校科学排课、学生有序选课,必须依赖网络平台将大量的教学信息及时处理并进行综合汇总,最终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地图”。这其中需要整合学籍管理、课程管理、考务管理、学分替换等多项教学常规业务,以及实现学生学分达标进度的可视化,实现高效运行。其次,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柔性化的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班的界限,教学运行以教学班形式进行,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传统的依据班级排名评定奖学金的方法,在“同班不同频”的学习进度状态下完全失效。这要求学生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都要进行柔性化再设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差异。再次,健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后勤保障服务机制。学分制改革是学校运行模式的全方位改革,诸如餐食管理、宿舍管理、实验室开放等涉及后勤服务领域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统筹考虑,在效率保障方面信息化支持仍必不可少。

(三)建立学分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是强化导师制,探索双导师制。学分制下灵活多元的培养方案和学生自主选课可能导致所选课程体系的不完整性,多数高校通过构建多维结构的课程体系,采用群组化选课的方法尽可能避免选课制带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和不系统的问题,而实际上由于高职学生对知识体系认知的模糊性,客观存在学习碎片化的现象,增加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难度。基于此,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在质量保障层面首先要强化导师制,探索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业的“双导师制”,在学生课程选择、课程学习乃至专业发展方面给予全面指导。二是建立健全学业评價的绩点制。学生修得学分并不能反映出其学习的质量,通过采用绩点制,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将成绩与奖励和荣誉挂钩,可以强化学习竞争,优化学风,提升教学质量。三是提高课程开发质量。学分制需要数量充足的高质量课程,教师开发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课程建设动力,不但要通过学分制的“优胜劣汰”调节功能,还需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保障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 考 文 献

[1]王永固,许家奇,丁继红.教育4.0全球框架:未来学校教育与模式转变——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之报告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20(3):3-14.

[2]钦爽.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6):149.

[3]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38-156+192.

[4]罗成龙.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9-64.

[5]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98.

[6]韓永霞,韩玉.关于职业教育学分制的研究及其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7(3):34-38.

Abstract  The reform of the credit system aims to provide a series of more flexibl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eaching operation plan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Through a survey of 53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s still facing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lagging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cepts,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lack of support for students to choose courses, and imperfect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respond from the aspects of reform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nking, constructing an open curriculum system, perfecting teaching operation mode, and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credit system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from establishing a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redit system reform;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Author  Hu Shunyi, lecturer of Zhongshan Polytechnic (Zhongshan 528404); Li Weib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Zhongshan Polytechnic; Guo Huan, Zhongshan Polytechnic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