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内伤发热

2021-04-17 22:35李征杨军
河南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周流中气一气

李征,杨军

1.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23; 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一书中,依据《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的阴阳、五行、六气、气化等学说,提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一气周流”理论[1]。

1 “一气周流”理论

一气即中气,中土脾胃之气为机体气机升降、脏腑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枢轴[2],即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脏腑生成》中所述:“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具体而言,在中气枢轴运动的作用下,根据阴阳分左右道路运行,其中清气部分向左旋转,温而上升化为肝木之气,肝木之气继续向上温化而成为火热之心气;浊气部分向右旋转成为肃杀萧瑟的肺金之气,肺金之气继续下降而化为寒冷的肾水之气,从而使人体气机形成一周流。概而言之,在混沌中气(土)的旋转作用下,清阳升而浊阴降,阴阳的升降则化生了(肺)金、(肝)木、(心)水、(肾)火四象。土合四象,便是所谓的五行。中土为一气周流之枢纽,亦为气血、津液、精神、形体结聚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均是中土脾胃之气斡旋而成。气五行是在中土气机的主持调解下,阴阳二气周而复始地进行升降运动,如果将五行比作一个车轮,则土为“轮轴”,其余四象为“轮边”,如轮边出现问题,车轮尚可勉强行驶,如若车轴出现问题,则车轮功能尽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其描述更为形象:“人身中气为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3]。

2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4]。“内伤发热”这一病名,首见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素问·调经论》即有“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的记载,对阴虚发热论述较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中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其著作《小儿药证直诀》中,根据《黄帝内经》五脏热病学说,将《金匮要略》名方肾气丸进行化裁为六味地黄丸;金元时期李东垣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重要方剂,将甘温除热法具体化。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寒热》中言:“是皆阳虚生寒也,治宜温补元气。”“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之类,择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弥补了前人论述之未及。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晚发一阵热,每晚内热,兼皮肤热一时”,认为瘀血可致内热。

脾胃气血不足的内伤发热,因为脾主运化功能减退,津液不能正常“上输于肺”,致痰湿内生;肝体阴而用阳,脾胃气血不足,生化之源不足,肝脏无血以为用,则肝不能调达,气郁化火,形成“气有余便是火”的致病因素;肝郁气滞,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气为血帅功能失调,则会致气滞血瘀,气血瘀阻而出现“灯笼热”,如此循环影响,不一而足。

3 “一气周流”与内伤发热

“取象比类”是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一气周流”的轮轴学说可以理解为人体发病的机理。因此,可以用“一气周流”理论解释内伤发热的原理,为内伤发热的病机以及治疗探索另一条途径。

3.1 中轴失调,脾胃自损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等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劳倦思虑过度、过逸少动亦可致脾胃气弱,运化不健。脾胃受损,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胃气血不能化生阴血,致“中土为轴”的功能失常。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脏腑气机升降之关键,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如《四圣心源·中气》所言:“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如“一气”失常,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痰湿内生,郁而化火,导致发热。

3.2 左旋失调,肝之为病“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己土左旋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在病理情况下,左旋功能失调或出现虚实二端[5],己土脾气升发无力则虚,虚则肝木之气血不足,肝具有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肝储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调达冲和,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此为“肝体阴而用阳”。《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言:“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肝气疏泄正常,可促进血液的运行输布,因为“气为血帅”,尤其是在血液运行的推动方面,肝的疏泄调畅为主要因素之一。《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肝脾互相影响,肝脾血虚,无以敛阳,则导致血虚发热。另一方面,己土左旋升发太过则实,肝木气滞,肝郁化火,肝木之火直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水液的上蒸下达,均依赖于脾的枢转。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脾气的升降以布散,使之通行无阻,如果肝木犯脾,导致脾气“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功能失调,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出现痰饮水湿等致病因素。痰浊日久,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肝肾互滋,《四圣心源·骨蒸》言:“肝木生于肾水,阳根在水,春气一交,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木气升发,和煦温畅,及至夏令,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是以骨髓清凉,下热不生。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因此,肝肾之协同功能失调,则会出现阴虚发热,究其原因,为“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

3.3 右旋失调,肾之为病在生理状态下,“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戊土胃气右旋下行,浊阴之气下降,如果肺气壅滞,“主治节”功能失司,精微物质不能下达,浊气无以降,致肾水不足,无以化气,痰饮则成,即“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痰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肾阳不足,加重气不化水,疾病日久,阴损及阳,肾之阴阳俱虚,致肾阴虚发热与肾阳虚发热。此外,如痰饮阻遏中气,己土不升,木火无以生长而上升乏力,无相火温暖则肾水更寒,阳寒而血瘀,即《四圣心源·血瘀》所说:“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血瘀则气血壅遏不通,引起发热。

4 从“一气周流”论治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的治疗体现在治标、治本两个方面,宜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而有所侧重。病变首在脾,病久及肝肾。脾失健运,一方面水湿痰浊渐成,痰浊影响肺之宣降,肺气郁闭。肺气不降,下达不利,右旋功能不畅,下焦肾水不足,久病伤阳,以致肾之阴阳两虚,阳虚推动无力则气血运行无力而致血瘀,阴虚无以敛阳则阳浮而出现内伤发热;另一方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化源不足而血虚,血虚则肝失“体阴而用阳”之功,肝失疏泄,郁而化热,出现发热。肝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之功能失调,同样也会导致肾功能失调而出现发热,黄元御谓之:“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由此可见,内伤发热的病机是(脾)气、(肝脾)血、(肾)阴、(肾)阳不足,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痰浊、瘀血所致,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痰浊、瘀血为标。

4.1 治脾胃使升降得序《四圣心源·中气》言:“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指出中土平和是气机升降有序的关键,“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以中气之善运也。”脾胃调和,痰湿无以生,气血充沛,肝木不郁,肾水得滋,则内伤发热可愈。黄元御健脾和胃善用人参、炙甘草、茯苓、干姜(黄芽汤方),方中甘草固护中土,使中气运转有力,干姜暖脾温肾,使脾气得升,茯苓健脾渗湿,使胃气得降,中土固护,一升一降,以恢复气之周流顺畅[6]。如果左旋肝气升发无力,则加桂枝、牡丹皮以疏肝,右旋肺气不降,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4.2 调肝气以和气血《四圣心源·气积》言:“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气旺则气升,生气不足,故气陷而下郁也。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以气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达,肝木之善达者,脾土之左旋也”。可见黄元御非常重视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认为“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但肝木生发条达的基础为脾气不虚,否则脾胃虚弱,土虚木旺则肝气有余。因此,内伤发热之肝木为病,应当健脾、疏肝、温肾并举,疏肝调畅气机,同时兼顾健脾益肾,采用柴胡芍药汤治疗,方中柴胡、黄芩调和气机以疏肝,肝气疏则气机畅达,人参、生姜、甘草、大枣补益脾胃,恢复化源功能,半夏健脾化痰,白芍养血疏肝,使肝“体阴而用阳”功能恢复正常;肝肾功能失调者加生地黄,阳虚甚者加干姜、附子以温肾阳。

4.3 温肾阳以助周流肾阳虚则肝木郁,肝木郁则克脾土,脾土虚则易生痰浊水湿。中土虚,一气运行无力而百病生,应治以温肾通阳,常采用天魂汤治疗,方中干姜、附子温肾阳,桂枝、茯苓温脾阳,人参、甘草健脾气,先天后天同治,共达健脾以温肾的目的。如果水不涵木,肝气瘀滞而致血瘀,可加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等。

5 小结

“一气周流”理论认为,脾胃为整个气机运转的枢纽,“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内伤发热虽涉及诸多脏腑,但其根本病机是脾虚土湿,肝木不疏,浊气不降,肾水不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痰浊、血瘀。因此,治疗更需重视中土,中土健旺,则肝木升发,心火温暖,可防肾水过寒,使肺金下降,肾水充沛,肝木得养。

猜你喜欢
周流中气一气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气周流新释
从一气周流学说浅析中风病的根源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