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治疗支气管哮喘*

2021-04-17 22:35蒋先伟马战平
河南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周流中气一气

蒋先伟,马战平,2,3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 3.名中医马战平传承工作室,陕西 西安 710003

支气管哮喘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为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经济负担[1]。支气管哮喘归属于中医学“哮病”[2]“齁喘”“喘证”范畴,其主要病机多为“气升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其治疗原则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主[3],如《丹溪心法》言:“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气机运行不畅,反逆而上冲实为哮病发病的最根本因素。而《四圣心源》中所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是天人相应的一气化四象人体气机运行模式,即“一气周流,万物基始”,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气”运行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与哮喘病机不谋而合。故本文将立足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1 “一气周流”理论

《素问·举痛论》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中医学脱胎于中国古典哲学,其中,天人相应理论对中医学影响深远,人在天地之间,必受天地间运行规律的影响,外界为一大环境,而在人体内存在一小环境,两者互为个体,却息息相关,人体内环境的运行规律也与外界环境运行规律相同,环境的变更自然也会引起机体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4]。《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而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则是以此为根基,将天地运行规律与人体气机运行规律整合并推演比类变化而来[5]。

1.1 “一气周流”概念黄元御所论之“一气”,广义来说是气在体内循环无端的一种状态,狭义来说是指黄元御所论之中气,中气由脾胃所生,其顺阳升阴降之势,巡行一周,分化四象者,即《四圣心源·天人解》[6]所述:“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和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周流”者,周为圆,环绕之意,流为动词,流转之意,周流则概括出“一气”在体内的运行模式。

“一气”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六气者,贵贱何如……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此处所论之“一气”是指水谷之气,水谷之气由脾胃运化而生,继而供养全身,化生精、气、津、液、血、脉。《黄帝内经》与《四圣心源》中所论之“一气”,虽不甚相同,却一脉相承,黄元御基于先贤理论,将“一气”重新整合概括后赋予“一气”新的内涵。《四圣心源·天人解》云:“阴阳未判,一气混芒……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体内“一气”者,万物之始,内含阴阳,阳升阴降,阴阳相交则为中气,中气者,即为脾胃中土之气;土者,阴阳上下之中,故为中土,中土受物,方能助阳升阴降之势,亦顺其升降化生四脏。“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在中气的作用下,阴阳运转,阳气左升至半则为木,积热而成火;阴气右降至半则为金,积寒而为水。此即一气分阴阳,阴阳流转化生四象,中气作为其运行之枢,是推动其运行和化生的主要能量来源[7-8]。所以说,“一气”者,不可分而论之,其代表的是气机在体内流转运行的状态。

1.2 一气周流运行模式一气周流,循环无端,是对其运行模式的高度概括,分而言之则是:“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9]。中气者,土也,阴阳升降之枢,四象轮转之轴,土又可分戊土,己土;己土由阴化阳主升,故从左而上,至半为肝木,上为心火;戊土由阳化阴主降,故从右降,至半为肺金,下为肾水。然心在上为火,肾在下为水,阴阳相合,水火相交,化生湿气,是谓中气,此为一气周流之路[10]。气的升降轮转都赖于中气,即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化生,其清者由脾带动上输于肝,化而为血,故肝藏血;浊者由胃带动下降入肺,化而为气,故肺藏气;血为营,气为卫,营卫相合,互涵阴阳,此为气血化生之路。诸脏备俱,气血充盈,则皮毛致密、肌肉充实、脉道条达、筋膜滋荣、骨髓坚凝,此为形体凝聚之路。一气周流,气血冲和,形体皆备,则百病莫生;如一气周流受阻,则累及全身,病乃始生[11]。

2 哮喘病因病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变应性炎症性疾病,与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12]。临床中多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但长期用药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且药物不良反应也不可避免。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哮病”范畴。哮病一名,首见于南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13]。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喉中哮鸣,甚则喘息不能平卧[2],正如《灵枢·本神》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对历代医家之说进行总结,可知哮病的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痰饮伏肺、气机逆乱、中脏虚损、气血亏虚等。其主要治疗原则是发时治标,缓时治本[14]。黄元御认为,中气虚损是百病之源,提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15]。其在《四圣心源·杂病解下》中论述有“齁喘”一病,提出“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因此,当重视脾胃在哮喘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中气流转,脾胃化生有源,升降有序,四象安位,病安能生焉?

2.1 脾湿胃壅,肺气不降《四圣心源·六气解》曰:“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湿土与太阴脾土相通,阳明胃则从燥金化气,正常情况下,二者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若胃阳虚损,则燥金不敌湿土,胃气壅滞,反逆而上,此即“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湿气不运,必生痰饮,上储肺脏,下合肾水,痰饮阻塞气道。同时胃气上逆,必然导致肺气不降,清气不得布散,中气运行受阻,则宗气顺势逆而上冲于喉咙,故见哮鸣、喘息、咳嗽。

2.2 脾陷胃逆,风邪外受《四圣心源·杂病解下》云:“脾土常陷,胃土常逆……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正常情况下,肺气随胃气带动而下降,滋于肾水;若中气虚衰,升降变作,胃土上逆,带动肺气上冲,又遇外邪闭塞皮毛,气机不得外达反而壅塞于肺脏之中,勾动气机上冲喉咙。此时,外邪侵袭为标,脾陷胃逆为本,而脾胃为一气之源,中气受损,必将累及其余四脏,肺气虚损,则卫气不能卫外为固,反使患者更容易感受外邪,标本之间,互为臂助,增加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加重患者病情。

2.3 肾气不温,痰瘀留驻《四圣心源·杂病解上》云:“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中气亏损,水湿内停,四象受损,则肺气不能宣布津液,聚而成痰,此为气不化水;肾气不得肺金携心火温煦,肾水愈寒,则水饮不得出,聚而为饮,此为水不化气。痰饮留聚,堵塞气道,影响肺气宣降,则肺顺胃土气逆之势而上冲气道,发而为喘,此即“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痰饮久伏,阻塞气机流转之势,则气血运行不畅,血涩不行,发为瘀血,此即“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诸病皆起,变化无恒。”痰饮留驻,盖因肾水寒甚,无从气化,则阴邪丛生,痰瘀互结,相互转化,更碍体内阳气通达,且痰瘀阻肺,更碍气机运行,则喘病加重,他病又起。

由此可见,哮病诸证,总由“脾陷胃逆,中气亏损”为本,气机周流受阻,四象化生运行受阻为标,脾虚内陷,湿浊化生,促使肺气不降,上逆为喘;肺气亏损不得布散,卫气不得滋养,则外邪每每侵袭,勾动喘息发作;心火不随肺金右降,无以温煦肾水,肾水从寒,形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从而不断加重哮喘病情,并不断导致其他形体官窍病变[16]。

3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论治哮喘

哮喘的临床诊治主要以“未发”与“已发”作为划分标准,已发则治标,以降逆平喘为主,未发则治本,以补虚调畅气机为要[17]。中气受损,则脾胃升降反作,胃土上逆,肺气壅实,上逆做喘,肺气随之虚耗,则肺布散水液受阻,痰饮留中,阻滞气机,又影响脾胃运化之功,则化生无源;“肾者,胃之关”,水湿内停,肾水寒甚,无从气化以利水,肾气亏虚,则无以纳气,肺肾不滋,则金水不生。三者交错互为因果,同时水湿痰饮内停阻滞气机,瘀血内生,促使疾病不断加重。因此,哮喘的诊治思路,应从重视脾胃、兼顾四象入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方为良策。选方用药上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下中气及四象的运行模式和生理特性,补虚泻实,促使气机流转,百病自消[18]。

3.1 运土化湿,平冲降逆哮喘急性期发作时,其主要病机为“肺气不降”[19]。水火相合,化生湿气,若阳明燥金不敌太阴湿土,胃土则逆而上冲,而肺气清降赖于胃土右旋,胃土不降带动肺气上冲,则发咳嗽、喘息。湿浊内生,在上从火则为湿热,在下从水则为寒湿,而哮喘患者多以下焦湿寒为主,因其阳虚阴盛耳。故在临床治疗中当“温中燥土”助运脾胃,以期复周流之力,促使肺气清降,其在论治齁喘病时,提出使用紫苏姜苓汤,促使阴邪外出,阳气通达,方中用苏叶、杏仁、生姜以祛外邪,降冲逆,促使肺气右降;以干姜、半夏、橘皮温阳化气,促使阴邪外出;茯苓、甘草、砂仁健运中土,促使阳气得升,阴邪得化,一气周流则冲逆自降;亦可酌情选用麻黄、桂枝、厚朴等宣降肺气,发泄水气;石膏、黄芩、桑白皮等以清肺之郁热;白扁豆、山药、党参等培土以治水;白术、草果等温中燥湿,重建中阳;使湿去则阳复,升降互作,胃土得以右旋,肺气得以清降,达到平喘降逆之效。

3.2 补脾益胃,卫外为固哮喘稳定期主要病机为脾虚胃陷,哮喘发病多与外界刺激有关,外邪袭肺,引动伏痰,痰阻气道发而为喘[20],故黄元御论治齁喘时,提出齁喘为伤风之重者。而卫气作为人体之藩篱,具有抵挡邪气,护卫机体之功。其为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经由肺气布散而成[21]。故临床治疗应首先健脾胃中气,恢复脾胃运转之功,使肺气得充,卫气得布则外邪不能内犯,外邪不犯,则无以使体内气机逆乱,则会减少其急性加重次数,促使病情趋于平稳。而中气之治,首推《四圣心源》黄芽汤,以人参补益中气,干姜温暖下元而复脾胃之阳,甘草、茯苓培土化湿以复运化之力,促使中气健旺,中气健旺则卫气化生有源,卫外为固,外邪不侵,喘鸣不作。同时,临床中可酌加黄芪、防风、白术、五味子等共奏益气固表之功。

3.3 温肾助阳,化痰消瘀胃土右旋,带动肺金携心火下降以滋肾水,肾水足而积阴为阳,上输于肝,助肝藏血,肝气升发而成心火,阴阳调和,则助中气流转,此为一气周流。若肺气不降,心火不得下降,肾水必寒;肺气不降,无法带动人体清气下降,则肾摄纳失司;肾水寒则无以气化,水不得外出,痰饮从寒而留积体内;肾不摄纳,气虚浮于上,则见气短难续,甚则张口抬肩;痰饮伏留,阻滞气机出入,则气血停留而生瘀血;痰湿、寒饮、瘀血三者互为臂助,阴邪者,最易留驻一处,留于上则肺气不得通降布散,驻于下则更碍肾阳气化除水之功。故临床治疗应温肾以助气化,补肾以助摄纳,健脾以除痰湿,活血以祛瘀,可选用附子、肉桂以温肾,使肾阳左升助肝木升发;蛤蚧、胡桃仁以充肾气,并可根据病情加用半夏、陈皮、赤芍、桃仁、川芎等化痰消瘀,使肾水摄纳助肺金右降,从而促使气机通畅,周而复始。

4 小结

在“一气周流”模式中,十分重视脾胃中气的盛衰,脾带阳气左升而助肝木上化心火,胃携阴气右降而助肺金下降为肾水,阴阳中又复有阴阳,阴阳互涵,土气轮转,四象清明,则清浊流转,各安其位。哮喘治疗上虽分标本,然其最根本病机为脾陷胃逆,中气亏虚,四象停转,卫气不固,肺胃上逆,肾从寒化,痰瘀丛生。故治疗应重视脾胃之功,以复一气周流为要,可选用温土燥湿,补肺益卫,温肾纳气,祛痰化瘀为法,促使四象轮转,气机运行正常,则“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卫气得布,肺胃得降,痰瘀去而肾阳复,上下交通,左右安位,病安何来?综上所述,“一气周流”理论为临床中诊治支气管哮喘提供了辨证用药的不同思路,但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尚需更深层次的探究。

猜你喜欢
周流中气一气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气周流新释
从一气周流学说浅析中风病的根源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