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经验

2021-04-17 19:45吴嘉慧唐纯志陈振虎
中医药导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岐黄经筋夹脊

吴嘉慧,唐纯志,陈振虎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陈振虎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岐黄针发明人。擅长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症[1]、帕金森病和痴呆等疾病。他创制的岐黄针疗法从经筋理论出发,以“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为原则,临床上诊治颈椎病具有“取穴精少”“不留针”、疗效“立杆见影”的特点。笔者有幸伺诊左右,现总结其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眩晕”“痿证”等范畴,陈振虎教授认为其病因是颈部经筋气血瘀滞,使颈部气血的运行受阻,颈部肌肉筋骨失于濡养,导致颈部关节活动不利、眩晕、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恶心、吞咽困难等,久而久之易出现颈部及上肢肌肉废痿不用等症状,是筋骨肉同病的疾病。对于颈椎病中颈肩疼痛症状的病机,陈振虎教授认为临床上其疼痛的产生多因病邪阻滞经络脏腑气机,导致“不通则痛”,应以疏通筋络为治则。而“不荣则痛”之说多是因虚致瘀,虽全局为虚,但局部病灶的实质为瘀象。

2 岐黄针疗法在颈椎病中的应用

2.1 岐黄针治疗颈椎病的原则《素问·痿论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陈振虎教授认为经筋有约束骨骼、维持关节屈伸活动的功能,故其在诊疗颈椎病时,尤为注重经筋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岐黄针疗法需遵循三大原则。第一,先辨筋。即通过四诊对颈椎病进行辨经,该过程最为重要。第二,次取穴。诊治颈椎病时,从病位局部经筋结聚点附近选穴针刺。第三,定手法。即根据穴位和疾病的特性选择最为适宜的刺法和辅助行针手法。总之,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时取穴精少,奉“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乱失加身,有害无益”之圭臬,每次治疗仅取2~3个穴位,单个穴位操作仅10余秒,不留针[2]。

2.2 首重经筋辨证 陈振虎教授认为针灸诊治疾病不能离开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脏腑疾病在内,需用脏腑辨证,而颈椎病属肢节疾病,肢节疾病在外,则用经络辨证更为适宜。

从颈项部经脉循行规律上看,督脉和手足三阳经均过颈项部;从颈项部经筋的分布看,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都经过颈项部,手三阴经间接与颈项部联系[3],因此陈振虎教授治疗颈椎病时多用C2夹脊穴、C4夹脊穴、C6夹脊穴、百会、天牅和肩井,再依据病症不同兼以其他穴位,旨在疏通筋络。陈振虎教授认为上述经验要穴中C2夹脊穴、C4夹脊穴、C6夹脊穴位于颈部的上中下三部,伴行脊柱,内夹可“总督一身之阳气”的“阳脉之海”——督脉,外邻可“统摄营卫”的“六经藩篱”——膀胱经,可调和颈部经筋。其中C2夹脊穴位于头颈联络部位,是颈部气血上注于脑的重要枢纽;C4夹脊穴位于七节颈椎的中部,为颈部阴阳相交、两气相搏之处,在解剖学中C4是生理弯曲突出的位置;C6夹脊穴毗邻第6颈椎,是气血流经颈椎的门户,是颈部经筋疾病的好发点[4]。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5]、松解肌肉痉挛[6]、缓解周围组织疼痛[7],具有行气活血、舒经活络、濡养筋骨等作用。

2.3 次选穴 通过大量的颈椎病临床病例,陈振虎教授总结出两种简便的颈椎病选穴方法。

2.3.1 根据颈椎病分型选穴 岐黄针从经筋理论出发,根据患者颈椎病的分型选穴。颈型颈椎病多选用C4夹脊穴、C6夹脊穴与天牅、肩井交替使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多选用C2夹脊穴、百会与天牅、肩井交替使用;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选用C4夹脊穴、C6夹脊穴与天牅、肩井交替使用;交感型颈椎病多选用C4夹脊穴、C6夹脊穴与厥阴俞、膈俞交替使用。

2.3.2 根据颈椎病症状选穴 根据颈椎病症状选穴法,从患者症状出发,较上法更为精炼。即当患者出现眩晕症状时选用C2夹脊穴,当患者抬头出现颈部疼痛时选用C4夹脊穴,当患者低头出现颈部疼痛时选用C6夹脊穴,当患者左右旋转疼痛时选用患侧天牅穴。而当患者同时出现上述两种以上症状时,根据其最主要症状选穴。《素问·病本第二十五篇》曰:“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陈振虎教授认为临床上患者的次要症状多由主要症状引起,如果能缓解主要症状,那么次要症状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分清主次症状需要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切诊。“尽信书不如无书”,陈振虎教授以为,医者不应拘泥于现成的取穴方案一成不变地治疗病症,需打好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治疗时因人因病制宜,根据病情灵活选择最合适的穴位。

2.4 选择合适的手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刺要论篇》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灵枢·终始》中提到“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均说明病位有深浅之分,陈振虎教授针刺时根据皮、肉、筋、骨、脉病位,灵活选择、搭配合适的刺法和辅助手法,使针达病所,才能获得良效[8]。

2.4.1 刺法的选择

2.4.1.1 输刺《灵枢·官针》曰:“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输刺法是指针刺时针具直进直出,针深至骨,可治疗肾气虚所致的骨痹和病位较深的疾病,在颈椎病治疗中多应用于出现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改变的颈型颈椎病[9]。输刺法针尖抵骨,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周围软组织痉挛,促使人体内产生阿片肽样物质止痛[10]。

2.4.1.2 合谷刺《类经》中提到:“邪在肉间,其气广大,非合刺不可。”陈振虎教授认为合谷刺法,一针数穴,可调和分肉间经气,并使病灶局部分肉间的邪气一并泻之,缓解筋肉挛急状态,使瘀堵在分肉间的气血通过经络重新输布[11]。在颈椎病治疗中,合谷刺既可以促进断裂的颈椎间盘纤维环和受损的神经根修复,又可以增加大脑和上肢的血运,加快病灶炎症物质代谢,改善疼痛、眩晕、肢体麻木的症状[12-13]。

2.4.2 辅助手法 陈振虎教授认为在针刺治疗中针刺得气是前提,守气是基础,御气是关键,气至病所方得效。《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陈振虎教授在针刺得气后结合振法、颤法、弹法、飞法和“飞经走气”四法等辅助手法行气,各类辅助手法可通过针尖震颤和牵拉病灶局部的中深层组织使经气传导至病灶,使针刺治疗范围从穴位一点覆盖至病位一片,旨在激发经气,并使经气“过关走节”“气至病所”。

2.4.3 重视押手作用 陈振虎教授重视押手的作用。在岐黄针疗法中押手作用有三:一是调动经气,分散卫气。《针灸大成》曰:“刺荣无伤卫者,乃以左手掐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是不伤其卫气也;刺卫无伤荣者,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是不伤其荣血也。”[14]《标幽赋》曰:“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通过押手对表皮的按压,能使穴位处卫气散开,以防正气损伤。《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中提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这说明了押手可以激发和调动经气,协助针刺得气。二是准确定位,控制深度。陈振虎教授虽已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0余年,但每次针刺前仍谨慎定位,用刺手与押手之间的相互配合确定针刺部位和深度,以防损伤重要脏器,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三是消除不良针感。岐黄针在出针后,很多患者针刺穴位仍有强烈的针感,押手及时按压针孔可使气行血散,消除患者针感,方便医生和患者判断疗效。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42岁,教师,初诊:2020年9月10日。主诉:颈肩部不适1年,加重伴头晕1周。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肩部不适,有酸胀感,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加重并出现颈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予口服中西药、电针、推拿治疗后,症状反复。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低头时头晕加重,无天旋地转,偶有恶心欲呕,无肢体麻木乏力、颈部活动受限,遂至当地医院就诊。2020年9月8日在外院查头颅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查颈椎正侧位、左右斜位、寰枢关节张口位X片提示颈椎退行性变,寰枢关节不对称。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陈振虎教授门诊就诊。刻下症见:颈肩部酸胀不适,伴头晕,低头时头晕加重,无天旋地转,颈部向左旋转稍受限,颈部前屈、后伸活动无明显受限,暂无颈部疼痛、恶心欲呕,无脚踩棉花感和双上肢麻木、活动受限等其他不适。纳一般,眠可,二便调。既往史无特殊,否认外伤史。专科检查:颈肩部肌肉紧张,第2颈椎棘突右偏、横突压痛明显,右侧斜方肌上部压痛,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试验(-),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病,气滞血瘀证。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眩。操作:患者俯卧位,左手循经定穴,定位的进针点尽量在肌肉之间,穴位局部安尔碘消毒,右手持0.5 mm×55 mm岐黄针,垂直飞针快速刺入皮下。取穴:双侧C2夹脊穴,右侧天牅穴。C2夹脊穴针刺深度20~25 mm,输刺后摆动针柄将针退至皮下,沿纵轴上下30°行合谷刺,辅以振法、颤法和青龙摆尾手法,操作约10 s后迅速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30 s。按压至无出血后避开针孔拔罐(岐黄罐),并嘱咐患者带罐活动10 min。治疗后患者诉颈部肌肉紧张感减轻,颈部旋转受限较治疗前好转,自觉头部“清爽”。治疗后陈振虎教授嘱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注意颈部保暖。

2020年9月15日复诊,患者诉自首次治疗以来,未见明显头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仍有酸胀不适,较前缓解。第二次岐黄针治疗选用C2夹脊穴与肩井穴,操作方法同前。经治疗患者自觉颈肩肌肉放松,无头晕等不适。治疗后嘱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注意颈部保暖,并教患者颈部保健动作。

按语:本案患者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以颈肩肌肉僵硬、头晕、颈部旋转受限为主症,主要涉及手三阳经筋和足三阳经筋,病位在筋、在骨、在肉。患者因长期伏案工作使得颈肩部肌肉劳损,打破颈椎原有的力学平衡,导致“大筋緛短,小筋弛长”,出现筋骨失衡、小关节错位现象。劳损日久出现肌肉等软组织的痉挛和无菌性炎症渗出,使颈部活动受限、引起肌肉酸痛。失衡的颈部软组织在自我代偿的过程中形成粘连、瘢痕、挛缩,压迫椎动脉,影响大脑供血,引起眩晕。陈振虎教授认为,本治疗中通过刺激C2夹脊穴、天牅穴、肩井穴可缓解枕下肌群肌肉痉挛、粘连,促进局部炎症物质吸收,帮助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17],纠正颈部“骨错缝,筋错槽”病理状态,缓解椎动脉血流受阻的情况,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头颈肩部气血的正常运行。另外,陈振虎教授认为颈部遇寒则急,遇热则舒,针刺结束后应嘱咐颈椎病患者注意颈部保暖和休息,并进行适当的颈部保健锻炼,忌重治而轻养。

4 小 结

陈振虎教授用岐黄针将合谷刺、输刺、飞法、搓法、颤法、振法和飞经走气四法等多种传统针灸手法巧妙融合应用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使筋、骨、肉同治,手足三阳经同调,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猜你喜欢
岐黄经筋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术精岐黄展仁心 服务健康惠民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颈夹脊”源流考略
岐黄国医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