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白穴位考*

2021-04-17 19:54刘欣吴雪芬易丽贞岳增辉
中医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井穴趾甲指甲

刘欣,吴雪芬,易丽贞,岳增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月经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等出血疾患[1],可主治昏厥、癫狂、多梦等神志方面疾病[2],还可治疗腹泻、腹满等脾胃疾患[3];有调血统血、温脾宁神等功效,可灸可浅刺,点刺放血,是临床常用的穴位。本文将对该穴位的定位进行探讨,明确其定位的发展演变过程,供学者参考。

1 隐白的命名

隐,从阝(阜:山崖边的石磴)从爪从工从又(手)从心。当其作为动词,发音为“yǐn”时,有藏匿;隐蔽不显之意。《说文解字》曰:“隐,蔽也。”《尔雅·释诂》曰:“隐,微也。”《玉篇》曰:“不见也。”白,最早见于甲骨文[4],其本义是白米粒,引申为像雪的颜色、纯洁、白色的东西等[5],现在最常用的释义是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白颜色。《说文解字》载:“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

隐白穴,首见于《黄帝内经》,载:“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关于其名字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土为金之母,《素问·阴阴应象大论》曰:“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为金之色,此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本经承历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金色白,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太阴根于隐白,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白[6]。又说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不易被人觉察,如隐秘之象,故名。无论何种解释,都是从穴位的定位、归经及作用等角度,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的,不存在严格的对错之分,不同的解释都有助于我们对该穴位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2 隐白的定位

2.1 溯源《灵枢·本输》载:“少商者,手大指内侧也;中冲,手中指之端也;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涌泉者足心也;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少泽者,小指之端也;商阳者,大指次指之端也。”从文中可看出“端”应当是指/趾末端,指端又有内侧、外侧、正中3个面,除位于足心的涌泉,少商、隐白明确指出位于指端的“内侧(即桡侧或胫侧)”,其余诸穴应同中冲穴一样位于各指/趾末端的正中。可见在隐白第一次被文字记载时,只有趾端的定位,而并没有非常具体尺寸或类比参考物的记载,也没有同“爪甲”联系。

井穴的定位和“爪甲”联系起来是在《素问·缪刺论》中,云:“邪客于手少阳之络……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邪客于足太阳之络……刺足小趾爪甲上,与肉交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邪客于足阳明之络……刺足中趾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邪客于足少阳之络……刺足小趾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刺足下中央之脉……邪客于五藏之间……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即关冲、至阴、商阳、厉兑、窍阴、隐白等6个井穴的位置与《灵枢·本输》中记载的“在指端”又有不同,其在“爪甲上,去端”的地方;相对《灵枢·本输》中“端”可分为3个面,此处“爪甲”范围更小,原文中记述其在它“去端”大约“韭叶”宽的地方,可见穴位的定位并不在“端”,而离“端”顶有着一定距离。即隐白穴的定位是在足大趾内侧距离趾端约一片韭菜叶宽的位置。其实,在此处文献中,虽然记载了邪中于何经之络时需要针刺的部位,但并没有明确记载针刺部位的名称,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部位是该经井穴的位置,当然也可以否认这一点。但事实上后代的读者都默认该部位就是该经井穴所在的部位,后世诸多医书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为何以“韭叶”作为度量参考物是有原因的。“韭叶”即韭菜叶,叶片呈扁平带状。韭菜原产于我国[7],据《山海经》记载:“丹熏之山”“北单之山”“崃山”“边春之山”和“视山”等“其山多韭”。野生韭菜遍布全国,韭菜因其适应性强、抗寒耐热、高产等优点,在我国有着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诗经·豳风》曰:“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礼记·王制》曰:“庶人春荐韭……韭以卵。”韭菜可在祭祀时使用,也可作为家常蔬菜佐以鸡蛋食用。其全株皆可入药[8],包括韭叶、韭根和韭籽。《本草拾遗》言:“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本草纲目》言:“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还可用大韭根炒,捣为末,治疗疮癣。《名医别录》记载韭籽有补肾壮阳、养肝、固精等功效。

我国古代自秦朝统一全国,才逐渐统一度量衡[9]。在此之前,各国用着各式各样的度量体系,无论从单位名称、单位量值还是管理方法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别,混乱不堪。此阶段的书和著作想要在各国流传开来而且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尤其是涉及度量单位等数值化内容时,会存在很大的麻烦。所以在书中描述较少且较小的尺寸时选用一个大众熟悉的东西作为参照物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2.2 晋隋时期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38年—公元106年的《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综合了《黄帝内经》中“足大趾之端内侧也”“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两处的记载,把隐白穴定位为“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把“去端”改为了“去爪甲”。此处我们需要再考虑“爪甲”指的是什么以及其位置。从古代文献中来看,爪甲大概有两种含义[10]:①爪为筋之余,胆之外候,在中医四诊望诊中有望爪甲一项,通过观察指甲的色泽、形态、荣枯等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可见用于辅助诊断疾病时所观察的“爪甲”应当是包括甲床、甲板和甲根等整个指甲。②它只是指甲/趾甲生长离开甲床的指甲/趾甲前缘,如爪甲也称人指甲、筋退等,可作为中药材,《本草衍义》载其性甘咸味平,细研可用于治疗鼻衄、尿血等。葛洪《抱朴子·登涉》曰:“猪耳中垢及麝香丸着足爪甲中。”《隋书·薛孺传》曰:“借刀子割爪甲。”倪维德(仲贤)《原机启微》曰:“以左手爪甲迎其针锋立愈。”《普济方》曰:“寅日去手爪甲。午日去足爪甲。”

指甲/趾甲是会生长的,而且古代无论男女都有蓄甲和染甲的习惯[11]。作为定位的参考物肯定不会选择一个可能会改变位置的物体,所以,笔者认为文中的“爪甲”不是指/趾端前的甲前缘而是甲盖和甲床之间的分甲线。分甲线如果没有过多外力的影响不会有大距离的移动,其一生的位置大致不会改变[12],可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定位参考线。所以,笔者认为此处的隐白穴定位应是距离足大趾内侧端分甲线内侧端向下宽约“一韭叶”的地方。

2.3 唐宋时期《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王冰注《素问》《医心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记载隐白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太平圣惠方》记载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宛宛中”。以上几本书较之前记载的最大区别就是在隐白的定位中使用了“爪甲角”这一名词,把“爪甲”改成了“爪甲角”,且沿用至今。

如笔者上文论述的“爪甲”应为指甲/趾甲的分甲线,而“爪甲角”又在哪里呢?人类的指甲/趾甲可以看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有四个角,由分甲线、甲根所在的直线和指甲/趾甲侧缘线相交分别形成四个角,那“爪甲角”是分甲线形成的甲端之角还是甲根之角呢?明确这一点对隐白穴穴位的定位至关重要。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古人对“端”这个字的解释。端,字从立,从“耑”(读duān/zhuān),“耑”本义为“轮廓线和缓起伏的山头”、引申义为“圆弧形山头”;“立”与“山而”合用表示“站立于圆弧形山头上”;本义:在圆弧形山头上站得中正[4-5]。《广雅·释诂》曰:“端,正也。”手指和脚趾末端就像圆弧形山头,“端”应当是手指或脚趾最前端弧形线的正中,而不是指甲/趾甲覆盖的部分远节指节,所以“爪甲角”应当是分甲线和指甲/趾甲侧缘线形成的夹角即甲端之角。综上,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隐白穴定位应该是,足大指内侧端,距趾甲端之角约一韭叶宽的地方。

2.4 元明清至现代王国瑞编纂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对井穴定位首次提出了“与爪甲根齐”的说法[13]:“少商,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大,与爪甲根齐,白肉际宛宛中”,不仅提出了“爪甲根”与穴位定位的关系,还明确了“去爪甲如韭叶”的距离是从“爪甲”到“爪甲根”的距离,也就是“韭叶”的宽度跟“爪甲”到“爪甲根”的宽度是相同的。但除了少商这一个井穴运用了此描述方法,其余井穴并没有。关冲和至阴则是“去爪甲角如韭叶”,而隐白、商阳、少冲、大敦、厉兑等井穴的定位仍旧只使用了“去爪甲如韭叶”的描述。还有一特殊的少泽,“去爪甲下一分”,这也是首次在井穴定位中用到了长度,但金元时期的尺度并没有传于世,典籍没有详细的记载,以至于该时期的尺度无法考量。有学者根据元朝的官印制造法典和出土的元代官印对比,推算出当时的一尺长为34 cm[14]。还有学者根据《辽史·地理志》所记载的辽城周长和现代遗址所测的周长推算,一尺应为34.6 cm[15]。《汉书·律历志》记载:“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寸为丈,十丈为引。”无论其一寸尺度究竟为多少,一分都是一个极其小的单位,跟韭叶的宽度不会相差太多。虽然在这本书中并没有以一个完全同样的描述方法记载每个井穴的定位,但它带给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后学者逐渐使用“爪甲角”替代了“爪甲”,如《针灸大成》记载的隐白穴:“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并且对“爪甲角”的理解逐渐由一开始的甲端之角变成了甲根之角。

隐白穴的现代定位,1959年承澹盦主编的《中国针灸学》有详细记载:足趾内侧距趾甲角一分许;1990年6月版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自此统一规定各井穴位于甲根之角侧后方0.1寸,并沿用至今。

3 结语

通过对隐白穴定位演变的探讨,笔者更认同唐宋时期井穴隐白的定位即在足大趾内侧端,距趾甲端之角约一韭叶宽的地方,在此时期之前其定位不够确切,没有提出“爪甲角”这一关键定位点,是个较为模糊的定位,从时间线上和对“端”字的解析推断可能更加贴近其本来的定位。

不难发现,很多穴位的定位在经过几千年无数前辈和典籍的摘录和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可见极其细微的改变如增加或者删减一个字都可能有重要的影响,但无论其中误抄也好,经典理解不同、临床实际运用经验总结也罢,都足以瞥见古代医者对刺激穴位治疗方法的认可。现在我们的穴位定位都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免去很多分歧,方便使用的同时也规范了中医人才的培养教育,但同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我们在学习和使用穴位过程中可能会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虽然国家标准是权威发布,但是权威并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不存在错误,每一次国家标准的发布都是对上一份的校正和更新,而校正和更新来源于哪里,就是来源于使用和参考者的不断提问和思考。

猜你喜欢
井穴趾甲指甲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揉肩井,活肩颈
指甲钳的收藏
我为母亲剪趾甲
趾甲内生—糖尿病患者易患并发症之二
问答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
趾甲皮瓣移植供区创面处理探讨
颈肩痛简易按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