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旭,王世东,赵能江,刘秀,张华,陈宇,陈小愚,宋德超,李状,唐诚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3.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六味地黄丸最早记载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药经典名方,方中熟地黄为君药,重用以填精益髓滋阴;山萸肉为臣药,用以补肝益肾涩精;并以山药补脾益肾。如此君臣相佐,肝脾肾同补,即所谓“三补”。又以泽泻泻浊利湿,并防熟地黄滋腻;以茯苓健脾祛湿,并助山药补益脾胃;以牡丹皮清泻相火,并制山萸肉温涩。此三味药合用,清火泻浊祛湿,即所谓“三泻”。全方补泻兼施,共奏填精滋阴补肾之功[1]。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对于中医药经典名方的研究趋于活跃,CNKI自创刊至今收录的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汤)”下文均以“六味地黄丸”统称)的相关文献多达6 000余篇,其衍生类方的相关文献则多达17 000余篇,文献涉及理论探讨、医家经验、基础与临床研究等多个方面,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基于Java环境下运行的一款文本挖掘及分析软件,是分析特定领域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的重要工具,可通过对所关注学科的文献信息中的关键点进行计算测量和可视化分析形成知识图谱,计算出相应的数据[2]。
因六味地黄丸相关研究方向多样、相关文献收录广泛、各部分关联错综复杂,并且目前对于其整体研究的进程又缺少系统的梳理,所以研究者往往对该领域的认识模糊,无法及时跟踪研究动态,因此亟须对该类文献进行归纳分析。通过以“六味地黄”为主题词对CNKI数据库自创刊至今的文献进行初步检索可以发现,如果以10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发文量统计,近10年六味地黄丸相关文献发文量最高,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程度和研究水平[3],所以由此可以推测近10年关于六味地黄丸的研究发展较前迅速。故本文尝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角度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近10年的六味地黄丸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绘制近10年来中医药学者围绕六味地黄丸研究的知识图谱,从发文量、研究作者、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研究进程、研究热点等各方面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认识近10年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希望可以为其后续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经典名方在临床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1.1 研究对象文献来源:中国知网(CNKI);检索年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20日;检索方式:检索式SU=“六味地黄”;共检索出2 156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 026篇,期刊1 726篇、博硕论文152篇、会议报道103篇、报纸45篇;为避免遗漏所以检索范围较大,故通过阅读摘要及关键词逐一筛选文献,排除会议报道、报纸、科普、新闻、人物介绍、声明、征稿启事、重复及非医学类文献,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1 954篇。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处理将CNKI数据库中筛选后所纳入的文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并将其导入CiteSpace软件(版本为5.7.R1.7z)中,然后完成数据格式的转换。
1.2.2 软件参数设置建立数据库后在时间切片功能区“Time Slicing”中,将所研究文献的起止时间设置为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将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设置为1,以每1年为1个时间切片;在文本处理功能区“Text processing”中均设置为默认选项;在网络配置功能区“Network configuration”中,将分析的网络类型“Node Types”根据CiteSpace兼容CNKI数据库的特点选择关键词(Keyword)、发文机构(Institution)、作者(Author)为可视化对象,将关系强度的计算“Links”分区设置为默认,将提取节点阈值“Selection Criteria”分区设置为默认值;在网络裁剪功能区“Pruning”中,选择寻径网络“Pathfinder Network”,对每个切片的网络进行裁剪“Pruning sliced networks”,对合并后的网络进行裁剪“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3个裁剪方式。
1.2.3 关键词合并为保证研究的质量,对表达方式不同但意义相同或同属一个范畴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最后分别绘制关于本研究方向的作者合作、机构合作以及关键词共现等可视化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
2.1 2010—2020年文献发表时间分布近10年六味地黄丸相关文献发文量自2010年起至2014年逐渐上升,其中2014年发文量最多,达到209篇,2015年至2016年发文量降至最低169篇,2017年发文量较前上升显著达到192篇,后2018、2019年发文量又回落至171、172篇。另因2020年所统计的发文量截止到8月份,所以暂不参与讨论。见图1。
图1 2010—2020年六味地黄丸相关文献发表量分布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在绘制的作者共现关系图谱中,节点数为193,连线数为353,则表示共有193位作者被纳入图谱中,图谱中彩色圆点代表作者,圆点的大小表示作者的发文量多少,圆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颜色由深至浅表示发表文献的年份由远到近。将图谱中的作者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后的时间线视图中显示模块值Q=0.933 1>0.3,说明划分出的作者合作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0.614 1>0.5说明合作机构的聚类结果是合理的[4]。如图2所示,图谱中形成的有5人以上的合作团队共8个,其中最大的作者合作子网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唐群团队,其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悦团队。唐群团队包含作者30人,在被纳入图谱的193位作者中发文量10篇以上的作者共4人,均属于唐群团队,发文量5篇以上的作者共13人,有11人来自唐群团队。如图3所示,唐群团队中,何泽云、肖子曾、戴冰、李旭星等人合作紧密,在近10年的研究发展中其影响持续存在;唐群、陈丽、曾海飞、张熙等人合作紧密,其研究时间主要在2010—2013年;李旭华、廖春来、何雅琴、彭亚军等人合作紧密,其研究时间主要在2013—2015年。张悦团队包含作者15人,其中有2人发文量显著,分别为张悦和李志杰,其研究时间主要在2011及2017年。
图2 作者合作图谱
图3 作者合作时间线视图
2.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在绘制的机构共现关系图谱中,节点数为67,连线数为25,表示共有67家机构被纳入图谱中,图谱中彩色圆点代表机构,圆点的大小表示机构的发文量多少,圆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间的合作关系,颜色由深至浅表示发表文献的年份由远到近。如图4所示,该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的图谱密度Density为0.011 3,图谱密度较低,则代表图谱中各机构间合作较为分散[4],其中由三家及以上机构组成的合作团队有5个,这些团队中的合作机构多在同一地区,且以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为主。根据发文量统计,湖南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为67篇(作者来自唐群团队),与其第一附属医院和病理教研室合作紧密,然后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发文量为18篇,与其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合作紧密。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和病理教研室。
图4 机构合作图谱
2.4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在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关系图谱中,节点数为822,连线数为1 458,表示共有822个关键词被纳入图谱中。如图5所示,图谱中彩色十字架代表关键词,十字架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十字架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十字架之间的连线越粗,十字架及连线的颜色由深至浅表示关键词出现的年份由远到近。在图谱中出现的频次在1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30个,包含了六味地黄丸主要适用的疾病及证候:如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病、胰岛素抵抗、老年性阴道炎、肝肾阴虚证等;包含了六味地黄丸中的有效成分及其测定方法:如马钱苷、丹皮酚、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莫诺苷、山萸肉等;包含了六味地黄丸及其加减方的基础、临床、文献研究方法:如六味地黄丸、临床疗效、六味地黄丸加减、二甲双胍、大鼠、临床研究、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应用、金匮肾气丸、随机平行对照研究、Meta分析等。中介中心性是测度一个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其取值在0-1之间,≥0.1说明其中心性较高,而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通常是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所以在CiteSpace中通常使用此指标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4]。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共22个,中介中心性>0.3的关键词按数值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胰岛素抵抗、小鼠、糖代谢和骨钙素,提示六味地黄丸以这4个关键词为中心点展开的研究较多。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共现可通过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初步了解近10年六味地黄丸相关研究的一般规律,但因关键词间的联系错综复杂,较难直观看出其整体的分布特征及具体涉及的领域,所以需通过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现结合时间线视图进一步发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核心内容。
2.5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29个聚类,聚类后的视图中显示模块值Q=0.928 8>0.3说明划分出的关键词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0.7226>0.7说明关键词聚类结果是高效率的。如图6所示,选取前20个聚类形成关键词聚类图谱,每个色块代表一个聚类,聚类的编号越小表示聚类的规模越大,也就是聚类中包含的成员数量越多[4]。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后分别使用LSI(潜语义索引算法)、LLR(对数似然率算法)及MI(互信息算法)算法从施引文献关键词中提取研究术语,因为通过LLR算法和MI算法提取的研究术语强调的是研究特点且结果高度相似,故使用LLR算法提取的术语来显示聚类命名。通过使用LLR算法得到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列表可知,聚类主要涉及六味地黄丸两大研究方向,一是关于六味地黄丸的临床适应证及其临床治疗有效性的研究;二是关于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前研究,临床前研究主要涉及药物的制备工艺、纯度、检验方法、剂型、质量标准、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主要药效学等方面。通过使用LSI算法得到的研究术语可以看出除聚类#3二甲双胍、#6骨质疏松、#17透明质酸、#18肾间质纤维化、#19中西医结合外,其余聚类提取的术语均为六味地黄丸或六味地黄汤,说明纳入图谱的文献均与六味地黄丸紧密相关,且其主要研究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和肾脏病。其中聚类#2和#16的轮廓数值为1,表明其聚类的关键词相似性高,同质性结果好。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2.6 关键词共现网络突发性探测分析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突发性探测分析,通过分析图谱可以看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预测其未来的研究趋势。如图7所示,共有27个关键词被纳入图谱,2010—2015年间具有突现性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帕金森病、围绝经期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六味地黄丸适用的临床疾病,包括山萸肉和丹皮酚两种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和溶出度等,对药物进行质量分析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包括中医治疗、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银杏叶片、逍遥丸等关于六味地黄丸及其联合使用的中西医药物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药效学研究方法。其中突现词“含量测定”的突发持续时间最长,从2010年持续至2014年,而六味地黄丸适用的疾病中突现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突发持续时间最长,从2013年持续至2015年。2015—2020年具有突现性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椎间盘退变、2型糖尿病、老年性阴道炎和气阴两虚等六味地黄丸适用的临床疾病和证候,以及临床疗效、消渴丸、左归丸、二甲双胍和治疗效果等关于与六味地黄丸联合使用的中西医药物,以及其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其中突现词“二甲双胍”的突发持续时间最长,从2017年持续至2020年,且突现词“二甲双胍”和“治疗效果”的突发时间均持续至2020年。而图谱中27个突现关键词的突发强度最大的是“2型糖尿病”,突发起始时间为2016年,其次是“临床疗效”和“二甲双胍”,突发起始时间分别为2016和2017年。
图7 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分析图谱
2.7 关键词共现网络时间线视图分析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时间线图谱“Timeline View”展示,如图8所示,在图谱中以关键词为聚类的标签,相同聚类的关键词被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越向右时间越近,视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代表其相关文献的数量越多,代表相关研究在其聚类领域中越重要[4]。同时,还可以结合突发性探测和中介中心性指标来测度各个聚类中的重要文献。所以通过时间线视图可以得到各聚类及其某一研究的时间跨度和发展进程,能够直观了解该学科在某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
图8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结合前文得到的高频关键词、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及关键词聚类结果,对其中重点的内容进行时间线分析,按照其研究方向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六味地黄丸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索。由聚类#2和#14可知在临床研究方面2010年已开始有关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的大量研究,后至2012年在临床研究的选方用药方面开始通过辨证论治糖尿病对六味地黄丸进行加减运用,同时开始逐步增加有关其联合西医降血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至2018年更关注其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至2019年则进一步研究其联合多种中成药如参芪降糖片、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而在病理分子机制探索方面,2015年开始研究六味地黄汤水提醇溶部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信号通路、肾脏及胰岛功能的影响,至2019年则通过动物、细胞实验进一步探索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由聚类#10和#11可知,2010年已开始六味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的研究以其治疗糖尿病肾病居多,研究用药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联合其他方剂如补肾益气汤、黄芪益肾汤等,至2020年则在文献研究方面开始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其加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在分子机制学方面的研究以其治疗慢性肾脏病居多,2010年已开始探索其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功能、细胞凋亡的影响,后进一步通过探究其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组织中蛋白水平、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肾间质纤维化及抗炎症损伤的机制;由聚类#3可知,在临床研究方面2011年已开始探索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的影响,此类研究一直持续至今,在机制探索方面自2011年已开始通过探索其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糖代谢、脂联素水平及炎性反应程度等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后所研究的疾病逐渐延申至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或其他疾病等;由聚类#6可知在临床研究方面,自2010年已开始有关六味地黄丸联合其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八珍汤、壮筋养血汤等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后临床研究中联合使用的方剂种类逐渐增加如左归丸等,同时在临床研究中主要关注其对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骨钙素的改善情况。至2019年进一步进行其联合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并在文献研究方面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在分子机制学方面,2014年至2020年主要通过动物、细胞实验探索其对骨密度、骨钙素、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并自2019年起逐渐关注其方剂中抗骨质疏松的活性成分。第二部分:六味地黄丸有效成分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由聚类#12和#14可知,2010—2020年研究初始通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等测定方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主要成分如马钱苷、芍药苷、丹皮酚、莫诺苷等,并绘制指纹图谱,到后续用指纹图谱对其进行市场质量评估,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进行其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后进一步探索其提取物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文献发表趋势通过前文对发文量的分析发现,近10年发文量整体波动在169~209篇之间,虽趋于平稳但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人员对某一领域的关注度和一定时间内的研究趋势,由此可以推测,近10年有关六味地黄丸的研究受关注程度较高,且发展较为平稳。究其原因可能是有关六味地黄丸的研究很早就已开始,且研究数量较大、研究方向多样且临床应用广泛,所以有关研究范围广泛且趋于成熟。
3.2 核心作者合作团队通过前文对作者合作网络的分析发现,最突出的团队为包含作者30人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唐群团队,且高发文量作者也多来自于此团队;其次是包含作者15人的张悦团队。结合时间线视图可知,唐群团队中何泽云、肖子曾、戴冰、李旭星等人合作紧密,在近10年的研究发展中持续致力于六味地黄丸的药代动力学和主要药效学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六味地黄汤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5-6]、六味地黄汤的补肾[7]和防治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的作用机制[8-9],及其补泻药对肾阴虚模型小鼠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功能及性腺组织形态的影响[10]、金匮肾气汤与六味地黄汤不同的补肾作用机制[11]、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12]等;唐群、陈丽、曾海飞、张熙等合作紧密,在2010—2013年主要研究六味地黄汤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13-14]及其防治肾纤维化[15]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相关性[16];李旭华、廖春来、何雅琴、彭亚军等人合作紧密,在2013—2015年间主要研究六味地黄丸防治IgA肾病[17-18]及其保护肾功能、延缓肾损害的作用机制[19]。张悦团队在2011及2017年间主要研究六味地黄丸延缓肾脏衰老[20]、防治糖尿病肾病[21]、防治阿霉素肾病[22-23]及其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24]。合作团结紧密且发文量多、研究持续时间长的团队对相关领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由以上结果可知,唐群和张悦团队对该领域研究深入持久且发表了较多成果,对六味地黄丸的基础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3.3 核心机构合作团队通过前文对机构合作网络的分析发现,同一团队的合作机构多处于同一地区且多为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考虑这与六味地黄丸的学科属性及应用范围相关。形成的团队中湖南中医药大学团队发文量最多,作者来自唐群团队,文献主要涉及六味地黄丸的基础研究。其次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团队,发文量较湖南中医药大学明显减少,文献主要涉及六味地黄丸的临床研究及经验总结,但根据上文作者合作网络可知该机构作者未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由以上结果可知,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有关六味地黄丸的基础研究比较容易形成团队,发展较为成体系,而临床研究机构较为分散,研究团队有待进一步建立,且整体缺少跨区域合作。
3.4 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关键词共现、聚类及时间线视图分析结果可知,有关六味地黄丸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六味地黄丸有效成分的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其研究进程主要是早期通过多种测定方法测定其中有效成分并通过绘制指纹图谱对其进行市场质量评估,后发展为对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并探索其提取物对临床应用疾病的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是关于六味地黄丸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有效性和机制研究。其研究进程主要是初期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其单药或联合他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后通过动物或细胞实验进行病理分子机制探索,研究其对疾病相关脏器功能、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结合关键词中介中心性结果可知,六味地黄丸对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和骨钙素的影响为研究的重点。由此可推测临床中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辨证为肝肾阴虚证或儿童的诸多疾病,且多用于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和骨质疏松,并对此类疾病相关脏器功能、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产生了影响。
而近年的Meta分析结果也对前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证实。Meta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单药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其与西药对照组在改善胰岛素的释放、临床有效率、肾上腺皮质及髓质激素的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的损伤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在提高有效率、降低HbA1c、FPG及2h-PBG方面优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12,25]。其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24小时尿蛋白、Ⅲ期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Ⅳ期患者血肌酐以及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改善患者的肾功能,防止肾小球硬化[26-27]。其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比单用常规西药疗效更好,且改善相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水平更低。
结合现代研究考虑六味地黄丸的临床适用疾病可能与其组成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经查找文献发现,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阐明其组成药物的药理作用,如研究发现多糖作为熟地黄的重要化学成分具有抗糖尿病[28]、抗焦虑[29]、抗疲劳[30]、抗肿瘤[31]、缓解肠黏膜炎[32]和增强免疫力[33]等功效;山药多糖通过提高己糖激酶、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等关键酶的活性发挥降血糖作用[34-35],山药还可以改善果糖诱导的大鼠的胰岛素抵抗[36]等;山萸肉的提取物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37],可能是六味地黄丸降血糖作用的主要贡献者[38],且山萸肉通过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7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而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39];牡丹皮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40]、抗肿瘤[41]、抗糖尿病[42]等,且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43];泽泻也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即利尿、降血脂、抗代谢紊乱、降血糖、免疫调节、抗炎等[44],其降血糖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有关[45];茯苓亦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茯苓多糖则具有降血糖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其降血糖机制可能与抑制活性氧生成,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46]有关。
3.5 研究热点与趋势通过前文对关键词突现结果的分析发现,2010—2015年间有关其治疗帕金森病、围绝经期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和有关其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为研究热点。2015—2020年有关其治疗椎间盘退变、2型糖尿病、老年性阴道炎和气阴两虚证的研究,和有关其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的研究为研究热点,其中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从2016年起迅速增多,且增多幅度最大。由此可推测,随着时间的变化、研究的进展以及疾病发病率的改变,六味地黄丸治疗疾病的种类不断扩充,研究重点也在不断变化,2014年前对于其组成药物的含量测定为研究的热点,而近几年有关其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成了新的热点,尤其是其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研究重点,且其研究持续至今,热度仍不断增长,而有关其临床疗效的研究也极大可能会促进人们对其药效学和药理学的探索,所以有关其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前研究以及继续探索其治疗疾病的种类和临床疗效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近10年六味地黄丸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综合分析了其相关知识图谱,基本了解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演进过程及研究热点与趋势。虽因CNKI数据库只是多个中文数据库之一,且未纳入英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选择偏倚,但仍可为相关学者快速了解该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