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琰,李思康
1 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芜湖市中医医院专硕研究生培养基地 安徽芜湖 241002
2 芜湖市中医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2
大杼,杼者,筘也,古时织布所用的梭子。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杼篦,古时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其解剖定位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左右各一穴。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篇,又名背俞,本神,百劳等,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气穴论》中记载其归经为督脉别经,手足太阳三脉之会,同时亦可宣通少阳经气。[1]《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骨会大杼”,故后世多称大杼为“骨会”。临床上[2]多用于治疗膝关节病、颈椎病、腰椎病、牙痛、哮喘等疾患。
《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3]可见大杼穴属冲脉与正经的交会穴,可调节冲脉经气。例如毛某[4]治疗妇女因冲脉气逆所致妊娠剧吐时,选取大杼,内关,公孙等穴和冲降逆,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汤某[5]以大杼,公孙,膻中,天宗,内关为主穴(大杼,天宗附近寻找阳性反应点放血),配以肩井,期门等治疗因冲脉郁滞令乳络不畅所致乳腺增生病,效佳。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6],早在《内经》时期便有较为完善的记载,后有《难经》《太素》等注本,对冲脉的命名、经络循行、生理功能、病变逆顺作详解。《灵枢》将其称为“冲脉”“伏冲”,《素问》称冲脉为“太冲”“伏膂之脉”。[7]《灵枢·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素问·痿论篇》:“冲脉者,经脉之海也”;唐代王冰注解为“血海”。《说文解字》:海者,天池也,以納百川者,从水每聲。教科书中称冲脉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由此可见冲脉经气之强盛。有学者认为奇经八脉统领、联络正经并且蓄溢诸经,而冲脉调节范围最为广泛。[8]冲脉的作用亦与其经络循行密切相关,《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集《骨空论》《举痛论》《五音五味》所述,冲脉起于气街、关元、胞中(子宫),上会咽喉、络口唇,下循脊里、出会阴,联络上下,布散周身。[9]《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七七太冲脉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月经即月事,以“月”为周期,女子月经的产生需要肾气充足、天癸应时而降、太冲脉气血溢满等条件。同时,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在循行上有重合部分,相辅相成,且胞宫为妇人经血的重要储器,那么冲脉的盈亏虚实直接影响着月经的周期、经量、通畅与否等等。叶天士[10]指出:“凡女人月水,诸络之血必汇集血海而下,血海者,即冲脉也;女子系胞,不孕,月经不调,冲脉病也。”治疗上,古有张锡纯[11]用固冲汤治疗因冲脉不固致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方剂学》中桂枝茯苓丸,失笑散,少腹逐瘀汤等方治疗冲脉失和,临床多见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或经闭。综上,冲脉与月经关系紧密,在治疗月经不调病症中可从冲脉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受下丘脑-垂体-卵巢机制轴调节,发生周期性剥脱与修复。当女性人体内雌激素水平最低时,子宫内膜的生理性脱落便形成了月经。[12]这里需要引入中医“表”的概念,表在哪里呢?表是相对于里言之的,表里便是阴阳的双方,所谓“阴阳者,不以数推而以象之谓也”“阴阳之中亦分阴阳”。就六经而言[13],三阳为表;三阳而论,太阳为表;人体而言,皮毛为表...以此类推,具象于子宫,子宫内膜亦为表。大杼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主开,同时此穴具有解表之功[14],亦属冲脉,冲脉贯穿胞宫,里之表即是子宫内膜。由此可观,子宫内膜生理病理变化均属“表”的范畴。“开表”实际上便是促进子宫内膜脱落的过程,是本次月经是否正常的前提,也为下一个周期的月经来潮是否按时埋下了伏笔。临床上尤宜于治疗子宫内膜过厚或增生所致的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不孕等。
针灸临床上,大杼穴用治月经不调时,常配伍其他穴位使用。如李某[15]治疗痛经常选用大杼、子宫、地机、中极、至阴;肝郁气滞型加太冲,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寒邪凝滞加关元 。解秸萍教授[16]用大杼配伍上下巨虚治疗女性内分泌失常引起的月经不调、痤疮、痛经、黄褐斑、更年期综合征、肥胖等疾病。
李思康主任注重冲脉理论,在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病症中,以调冲任,理气和血通经为治则。选用的基础主穴为大杼、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次髎、血海;同时根据不同临床病症及证型灵活加减穴位。施治时间为经前一个星期至月经来潮,1 次/d,一次30min。基于女性月经与肝脾肾三脏的联系,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之会,对于妇症甚有疗效;[17]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冲脉隶于阳明[18],足三里配伍血海,气血双调,滋养胞脉,在补充化源的同时,做到“补而不滞”;肝气郁滞者加太冲,肝火旺盛者加行间。次髎作为经验穴,解剖上有第二骶神经穿过,深刺可触及盆腔神经丛,从而调节盆腔脏器的功能,能解除子宫平滑肌的痉挛[19]。李师多选用三寸长针深刺次髎孔穴,以针感可放射至患者小腹为宜,临床对于痛经及经行不畅的治疗效如桴鼓。关元归于任脉,大杼合关元穴共奏通调冲任之功。《医经理解》言关元穴为“女子蓄血之,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可调补冲任,扶助元气。现代研究认为,[20]针灸关元穴可保护子宫功能,延缓子宫退行性病变,提高机体免疫防御、适应调节能力,能调整肾-肾中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
陈某,27 岁,因“痛经三余年”于2019 年10 月11 日就诊,患者自诉13 岁月经初潮且月经较为规律,6/28d,经量可,色深红;无血块,无痛经。三年前因产后顾护不周后出现痛经,经期小腹隐隐刺痛,得温则减。月经周期紊乱,30 ~45d 不等,经量少,色深,伴血块,时有非经期出血。平素怕冷,白带较多,色白质清稀,经期腰酸易腹泻,末次月经2019 年9 月7 日;纳寐可,小便可,大便软,舌淡暗苔白,脉细紧略滑。辅助检查(2019 年10 月10 日)子宫附件B 超示:盆腔少量积液,子宫内膜偏厚(约17mm),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该病当属中医学“痛经”范畴,证属寒凝血瘀型,治宜温阳祛淤,通经止痛。
取穴:大杼,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次髎
操作:双侧取穴,各穴均平补平泻,其中关元加灸,留针半小时。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从经前一周始连续每日针灸至月经来潮。
疗效评估:患者第一疗程后经期白带减少,痛经减轻但仍有少量血块,伴腰酸腹泻。第二疗程加刺气海,公孙,太冲三穴,治疗后月经量明显增多,痛经大减,无血块,无腹泻,大便可。第三疗程守前法,诸证基本消失,舌淡红脉略滑。随访连续三个月经周期痛经未见复发,5/30-32d,且复查B 超无盆腔积液,子宫内膜厚度在正常范围内。
按语:李师指出,经辩证后常规选穴针刺时应兼顾伴随症状。该患者痛经疼痛得温则减,经量少色深,伴血块,经期多推迟等知病机为寒邪侵袭胞宫,冲任气血失调。寒(阴)邪凝滞,阴成形,瘀血得成,积液得生;同时寒邪伤阳,故有怕冷、腰酸、白带多等症。患者伴随经期腹泻及大便软烂,非经期出血,脉细等症提示脾气虚弱,故加以公孙、气海[21]健脾益气,同时加太冲疏泄肝木。针对月经周期不规律者,应参照患者月经周期及末次月经时间推算本次施治时间,再逐渐引导至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