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思,王孟清
1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7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近年来,饮食致病[1]的学术思想盛行,有关伤食与小儿便秘、厌食、咳嗽、盗汗、湿疹[2-4]等疾病的相关性也逐渐引起诸多临床医生的重视。陈复正以《黄帝内经》中理论精华撰写儿科经典著作《幼幼集成》[5],并强调儿科之圣钱乙“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的学术思想[6],深入浅出地将古代医家临床经验及辨病思路展现出来,于临证以启发。现结合内经理论探讨《幼幼集成》中的伤食观,以期能灵活运用于儿科临床。
内经云“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人吃食物,食物由气和味组成,味为有形之物属阴,气为无形之物属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下行以化生为人之形体,食物之气上行转化为人之气。而气可产生人体各种功能与动力,也可化为精,精为气之精华浓缩之意,或可储存以滋养形体,或可化为气推动人体功能。据此,过食厚味损伤人体的形体,过伤食气损伤人体的精,进而使人之气受损,人体各种功能受损。对于人体来说,形体有形为阴,人体各种功能无形为阳,而食物的味为阴,气为阳,伤食的本质是食物之味损伤了人体各种功能,即阴伤于阳。“夫人之生也,秉两大以成形,藉阴阳而赋命”,陈复正以阴阳划万物,以气化厚薄论人之禀赋,故取内经有关味与气的理论,在《幼幼集成》伤食开篇即强调乳与食不同类——“乳为血液,饮之类也;谷有糟粕,食之类也”。《仁斋小儿方论》中杨士瀛亦将食积与乳积分开论述[7]。“饮者,无形之气;食者,有形之血”,乳为饮之类,谷为食之类,小儿伤食为食物有形之味伤于人体无形之气,非婴儿吐乳。
《幼幼集成》依据内经“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的理论,提出了伤食为水火失衡的观点。“人之脾胃,虽能化食,实由于水火二气运用其间,非脾胃之所专能也”,伤食的主要病机是阴伤于阳,水谷的运化即脾胃对食物的升降功能受损,而推动其运化的为水火两气。此处水火两气可简单认为是脾胃的阴阳平衡状态,五味入口,藏精于胃,脾为其行津布液,饮食物影响了体内精微物质的输布,打破了脾胃的阴阳平衡状态,故曰“内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健运”,水湿、内火这两个病理因素也产生。饮食偏嗜、饮食寒热及非时进食均为影响体内水火平衡的原因。
内经认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长期服用或长久偏食会产生偏亢之气,疾病由此而生。而草木生五味,《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提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味入五脏以滋养五气,而“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五味之气化为五脏之精,饮食偏嗜会影响储藏阴精的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脏之精气变化显现在面色上,故饮食偏嗜时,色味相通,可知伤食之轻重缓急。《幼幼集成》“凡治病者,又当于素禀中,察其嗜好偏胜之弊”,在治疗上极重面诊,“五体以头为尊,一面惟神可恃”。并结合内经色味当五藏之说,即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提出面之五色“青病在肝,面青者痛;黄病在脾,面黄者脾伤;白病在肺,面白者中寒;黑病在肾,面黑而无润色,肾气败也”[8]。现生活水平提高,幼儿营养过剩,伤食者渐多[9],偏嗜甜腻,多喜膏粮厚味,而甘先入脾,致脾虚则“似橘之黄”,久则积滞“金气浮浮”,积滞日久成疳则“乍黄乍白”,风火相乘筋脉搐溺甚成痉则“又赤又青”。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食之冷热先入于胃,损伤胃气。小儿脏腑未全,极易被饮食而伤,《育婴家秘》言小儿“肠胃脆弱”[10];《格致馀论》强调小儿肠胃尚脆而窄,不能纵口,不能姑息,要注意饮食[11];。故陈复正论治中将小儿胃气被伤置于病因之首,“凡小儿伤食,皆因胃气怯弱”,并痛批“以生冷瓜果致伤胃气者...人犹以为火热...是不识寒证也”,不识寒热、暂久、虚实的辨证方法。《幼幼集成》[12]提出“凡素喜冷食之,内多必热;喜热食者,内多必寒”的思路,在病因上更倾向于“寒物者居多,温平者次之,热者又次之”,伤于寒滞者最多。内经中也早有寒者易滞的观点,“寒者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伤食者易积,易积者多寒物。相应的,伤食的治疗也以温化为主,选药多土炒、酒制、乳蒸等,用药味甘淡性平温。
自古以来推行干支纪年法,将10 干12 支以单配单,双配双的原则组成60 对不同年份,以此为一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将10 天干中甲已年归土运,乙庾年归金运治理,丙辛年归水运治理,丁壬年归木运治理,戊癸年归火运;12 地支中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按照阴阳相间的顺序,12 天干分别为阳土、阴金、阳水、阴木、阳火、阴土、阳金、阴水、阳木、阴火,再依据音律角徵宫商羽命名金木水火土五运,太为过,少为不及,则12 天干分别为太宫、少商、太羽、少角、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太角、少徵,此为客运之序。12 地支按照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运行,司天与在泉相对。以甲辰年、甲戌年举例,甲为阳土,故运为太宫,故其客运五步为初之运太宫,二之运少商,三之运太羽,四之运少角,终之运太徽;甲已为土运,甲为阳年,故运为太宫。辰、戌皆为太阳寒水司天,寒气主令,司天与在泉相对,故应为太阴湿土在泉。因客运为太宫,土之太过,木克土,故主运为阳木,即运为太角,主运五步为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徽,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详细记录了每一年运气推导出的天地变化,并提出饮食注意,根据中运与司天在泉阴阳五行之气的同异裁定药食性味的多少,运与气相同者,其气微,可少用制其气之品,凡用寒、凉性药品时,应避开寒气与凉气主令之时;用热、温性药品时,应避开热气、温气主令之时,据此就可依时调养饮食,无伤食之患。譬如2020年为庚子年[13],上半年少阴君火司天,气候偏热,以味咸性寒药食为宜;下半年阳明燥金在泉,以味酸性温药食为宜。《幼幼集成》卷五痘疹篇述“春夏桂枝而少服,秋冬芩连而莫尝”强调服药之时禁。
伤食证的本质为“乳食积滞,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幼幼集成》言“或发热恶食,或噫气作酸,或恶闻食臭...此皆伤食之候”指出伤食之候表现多样,还可兼夹多种表现,也暗示了伤食为发热、厌食、呕吐、腹痛、腹胀等证成因之一,例举如下:《卷之三发热证治》篇积食致发热称之为“积热”,“积热”多因“内伤酒面,煎炒炙煿”;《卷之二非搐二条》篇言吐泄证,“其证先伤乳食,后感风邪,乃致脾胃受伤,吐泻不止”;《卷之三泄泻证治》篇言“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馊酸气属伤食,宜消”。内经亦多次提及伤食之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长寿之本在于“谨守五味”“饮食有节”。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言“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而毒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均有辛、酸、甘、苦、咸,五味,且对人体各有作用,故伤食患儿保持进食会加重病情,在未明确病情及所食之物性味时,应暂禁食。损法,《幼幼集成》释其意为“损之者,谓姑止之,勿与食也”,姑为暂且之意,故损法的时间注意适度,以小儿可耐受为佳。损法对于短时间内胃肠功能被伤,或程度较轻者,可以避免被药力所伤,现代医学中亦有根据辟谷原理所提倡的轻断食疗法,干预肠道菌群微生物,缓解炎症反应[14]。
《幼幼集成》强调儿科之圣钱乙“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的学术思想,认为小儿赋质娇怯,筋骨柔脆,若损谷不能愈,则“必先籍胃气以为行药之主”,行胃气“补其运用之功”,切勿用消克之品,并主张应用平胃散时“一平即止,不可过剂”,纠正张元素的枳实丸不为补脾之方,只是“补多于消”,批判过早使用消食的山楂、神曲、麦芽,损儿胃气。故在伤食病程中,《幼幼集成》以洁古枳实丸为调法的主方,以白术、枳实健运脾胃,白术2 倍于枳实,促胃肠健运;黄土拌炒,酒炒以去性存用,顾护胃气,并依据患儿体质酌情加减,脾虚者加藿香、砂仁,体肥有痰者加广皮、半夏。《素问 藏气法时论》最早提出“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为芳香化浊,醒脾化湿之法提供理论依据。多数伤食患儿禀赋怯弱,肺脾肾常不足,故调中法以芳香类药物藿香、砂仁等扶“气之正”[15],以药缓力专的胃苓汤祛湿,通过调气之升降来平衡水火之阴阳。
《幼幼集成》言“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当食停中焦久而化积,已成“陈莝菀聚”,伴有脘腹痞闷、胀满等症状时,必须用消导之药阻止病情进展。内经云“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毒者,药食之偏性也[16],在应用消导法时,一定要追踪患儿伤食原因,药简而力专,并尽量以依据患儿体质强弱选用“厚药”“薄药”,可参考《卷三 食积证治》篇简便方,将伤食之物分为冷滞物类、米面薯芋类、肉食类、瓜果生冷类、毒物类;冷滞物以温化为主,生姜、紫苏煎浓汤温浴化积,或二者捣烂炒热熨烫胸腹;米面薯芋用酒曲、麦芽白汤调下,或以糯米炒热滚腹熨之;伤于肉食者,山楂加杏仁化犬肉,稻草煎汤化牛肉;瓜果生冷类真青化桂;解毒选黑豆或绿豆,与甘草煎浓汤服用。《丹溪心法》载可化一切食积的保和丸,其实只是一基础方剂,药力缓和,不伤正气,医者可根据临床辨证灵活加减化裁[17]。《至真要大论》言“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邪气、痰浊等结聚时应使之消散,宿食、蓄水等停留时应使之攻下。
张景岳《药饵之误》言“小儿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钱乙于许多病症中也讨论了下法的禁忌症及妄攻所致坏证[18],故《幼幼集成》以幼科鼻祖钱乙审视虚实、缓急、寒热为要,不主张在幼儿体质偏弱、伤食初期及病情尚缓时应用下法。对于饮食积滞者,依然选用六君子汤加减,视病情慎用下法“虽有积,必不宜下,当以补为消”。
内经云“味厚则泄,薄则通”,当伤食较重且消导之法无用,已有积痛,或成癖成痨时,必当“导之不去,则攻下之。轻则木香槟榔丸;重则消积丸”。木香、槟榔化积消癖,合“六腑以通为用”之则,暗合通因通用之法[19],对伴有腹痛、痢疾的患儿还可起到一定的止痛、杀虫等功效[20]。
并且在运用攻下之法时,《幼幼集成》强调“必先补其胃气,如六君之类,预服数剂”,顾护脾胃,避免禀赋虚弱的患儿,加重病情,虚上加虚。
《幼幼集成》对伤食证论治强调钱乙“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的学术思想,背靠内经理论,指出伤食的病机在于阴伤于阳,主要病因在于水火失衡,并提出了先损再调后导,慎用攻下的完整治疗原则,深刻诠释了内经诸多理论,并对临床有更好地借鉴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