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羚,顾元烨,江 媚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在全球老龄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不孕症的发病率迅速飙升,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生殖健康[1],其导致的低出生率更是加重社会负担的主要矛盾。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为不孕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其中胚胎着床率是决定妊娠结局的关键[2]。胚胎着床是胚胎和子宫之间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将植入前胚胎发育为具备植入能力的囊胚,同时子宫内膜接受囊胚,并发挥其黏附子宫内膜上皮的作用,这一作用也叫子宫内膜容受性[3]e4。中医有胞宫、胞脉、胞络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体系,并且它们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亦无系统探讨。本文通过文献挖掘探讨胞宫、胞脉、胞络的形态功能及生理病理机制,探索胞宫胞脉胞络理论指导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的诊治。
1.1 胞宫、胞脉、胞络溯源 “胞宫”一词最早记载见于北宋朱肱撰《类证活人书》:“热入胞宫,寒热如疟。”[4]子处和女子胞均为胞宫之别称。“子处”首见于《灵枢·五色》。“女子胞”首见于《素问·五脏别论》,因其中空似腑,藏精似脏,故为奇恒之腑之一。明·张介宾形象地描绘了胞宫的形态,在其《妇人规·子嗣类》中引用朱丹溪所言:“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5]同时在《类经》当中指出:“所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6]由此可见,胞宫非女性所独有,两性蓄藏生殖之精的部位为胞宫。今人有混淆现代医学所言“子宫”与中医理论所指“有子之宫”者,谬误“女子胞”为“女子之独有奇恒之腑”者,实为后世对胞宫的释义有偏差所致。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提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7]这些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子宫是空腔器官,形态为倒置梨形相一致。《类经·脏象类》中记载胞宫的解剖位置“子宫……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6],与近现代医家认为的“子宫在带脉以下,盆腔中央,小腹正中,前为膀胱,后邻直肠,同时下连阴道”相吻合。胞宫为中医特有术语,并不完全对应现代医学的子宫,胞宫的位置、形态类同于现代医学子宫、输卵管、卵巢及相关的神经和血管的解剖位置,同时涵盖了它们所有的生理功能。
“胞脉”最早记载于《素问·评热病论》:“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8]63胞脉隶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并且通过脉管濡养全身。胞脉是由心脏供养的血脉,并且这条血脉循行至胞中,这里的“胞”应当理解为女子胞,即胞宫。后世依据《灵枢·五音五味》[9]“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认为胞脉就是冲脉、任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明确指出:“冲者……其脉在胞室之两旁,与任脉相连。”[10]冲脉贯穿全身,任脉起于胞中,确实是胞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胞脉”应当理解为胞宫上的血脉,即包括了循行至胞宫的十二经脉(例如手少阴心经)、奇经八脉(例如冲脉、任脉)以及其他不属于经脉的血脉。这里的“胞脉”就解剖位置而言,既非手少阴心经,也不是冲脉,它类似于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上的大血管、螺旋小动脉及相关受体等[3]215。
胞脉即是胞络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脉”单独论及时指的是血脉,而络脉是“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素问·奇病论》曰“胞络者,系于肾”,明确指出了胞络实际是胞宫上的脉络,是肾中精气输注于胞宫的道路[8]88。所以,尽管胞脉、胞络都与胞宫相关,但二者其实并非一脉,它们一条隶属于心,另一条则属于肾。此外,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将胞络含义延伸为“脏腑隶下之络”,所以“入宫之络脉”“出宫之络脉”又当隶属于胞络的范畴[11]。胞络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维系子宫的韧带,宫旁结缔组织、神经以及毛细血管等。
1.2 胞宫、胞脉、胞络的生理功能 胞宫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行月事、种子、孕育胎儿,另外有分泌带液、润泽阴部的功能,还能发动胎儿分娩、排泄产后恶露等,其作用须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充盛的条件下才能发挥。胞宫所藏的生殖之精有二,一为输精孕子,二为蓄精育胎。由于胞宫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脏藏而不泻,腑泻而不藏,而胞宫非脏非腑,亦脏亦腑,它形态似腑,而功能类脏,故被称为奇恒之府,既能藏又能泻,并且藏泻有序。如妊娠期表现为藏而不泻,而排出经血、带液和娩出胎儿则是泻而不藏。值得注意的是,卵巢的生理功能亦当隶属于胞宫范畴,卵子的生长、发育、成熟有赖于肾精的滋养,并且借助于水谷精微得以不断供给,此表现为胞宫“藏”的状态;卵子发育成熟到一定程度而释放排出的源动力又来源于肾阳的鼓动,此属胞宫“泻”的功能。
胞脉的生理功能描述始见于《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8]63今人在《中医妇科学》教材中总结为:“胞脉……其功能是把脏腑汇聚于冲任二脉的阴血下注于胞宫,以维持其生理功能。”[12]心主血脉,胞脉是心气主血、充养胞宫的载体。胞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冲脉亦称血海,调节全身气血,另一组成部分任脉对于腹部的气血灌注及脏器的输布濡养起到决定性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称。组成胞脉的其他血脉作为载体和串联枢纽,通达气血,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共同发挥胞脉的蓄藏输布濡养作用。胞脉充盛,精微渗灌胞络,维持胞宫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发挥,女子得以行经孕子;胞脉瘀滞,则胞络气血不畅,影响胞宫气血津液的输布和互化,胞宫失调。
古籍对于胞络的生理功能描述较少。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到:“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13]由此可见,胞络具有提系胞宫并维持其正常功能的作用。络脉分阴阳,据《血证论》“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13],胞络具备阴络下行的流动属性和输布气血津液至相关脏腑的功能。胞宫的气血由脏腑化生,“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14]。心肾之精血赖胞络推动下行至胞宫,充盈胞宫血脉,构成胞宫之所藏;生殖之精以及带下经血等代谢废物又由胞络输布出胞宫,构成胞宫之所泻。胞络系于足少阴肾,并使胞宫与肾脏发生直接联系,脏腑气血(尤其是肾中精气)通过胞络渗透弥散到胞宫,从而濡养胞宫。络脉为聚血之处,本身有易出入、易瘀滞、易成积的特点。胞宫的络脉为血海之络脉,环流的气血上应胞脉,下行胞宫,易受脏腑气血盈亏、冲脉气血逆乱的影响,若胞络失畅则难以维持胞宫藏泻有序。
古医籍中并无子宫内膜容受性这个概念,它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被学者所重视。这个概念早在1973 年由Psychyos[15]首次提出,指子宫对胚胎的接受能力,它的建立需要胞宫、胞脉、胞络以及相关脏腑共同协调完成。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不仅需要适宜的子宫内膜厚度,更需要良好的内膜微循环。近年来,子宫内膜血液供应对建立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16-18]。子宫内膜血供来自于子宫及宫旁的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等,即胞脉、胞络。《傅青主女科·上卷·种子》云:“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19]清代《女科经纶》引缪仲淳曰:“女子系胞于肾……阴脏也。”[20]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到胞宫“……为心肾接续之关”[21],即胞宫为心肾交会之处。“精满”“血足”正是良好的子宫内膜环境(内膜厚度及血供)的体现,而心与胞宫连接途径是胞脉,连接肾与胞宫的经脉是胞络,心血及肾精通过胞脉和胞络布达于胞宫而形成心肾相交的生理表现。胞脉、胞络是心、肾与胞宫连接的枢纽,故胞宫、胞脉及胞络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精满”和“血足”,即肾精充盛,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才能建立,谓“有子之道也”。月经周期中随着子宫内膜的增厚,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和分泌期的改变,同时内膜上的螺旋小动脉及血管增生为受精卵的着床做好准备。如果没有妊娠则螺旋小动脉痉挛,血管断裂,从而子宫内膜组织脱落,最终月经来潮。子宫内膜分泌转化的功能当属胞脉的功能范畴。子宫内膜增生、分泌、脱落的周期性变化则正是胞脉、胞络功能体现的具体形式。
胞络和胞脉是心肾功能得以实现的通道,若邪气入侵胞络,影响胞脉、胞络的气、血、津液的输布,胞络及胞脉失于通畅或渗灌功能失常,从而导致胞宫失于濡养或胞宫失疏,妇科相关疾病乃生。《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8],描述了胞脉的病理表现。胞脉、胞络闭阻,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使“心气不得下通”,不能推动血液向下到达于胞宫,就会造成胞宫“泻”的功能异常,导致“月事不来”,形成闭经。合适的子宫内膜厚度的形成正是胞宫“藏”的功能体现,而良好的内膜血流亦是胞宫“泻”的功能之具体体现,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导致的不孕症也是由于胞宫藏泻功能失常所致。
肾虚则胞脉胞络胞宫失养,不能摄精凝孕。胞脉胞络失疏则导致胞脉不畅,日久亦不孕。肾气亏损,胞脉失疏,则易影响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而冲任不充,胞宫瘀滞,不利于孕卵的着床,形成肾虚血瘀而致不孕,这与现代医学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的病理相似[22]。通过文献研究[23-28]我们发现多数医家认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在我们前期研究中通过聚类分析也得出同样的结论[29]。因此,本病治疗应以补肾活血为主。国家级名老中医肖承悰认为子宫内膜容受性低导致的不孕症核心病机为肾气不足,胞脉不畅,治疗注重补肾气,通胞脉,自拟方二补助育汤能够改善子宫内膜血循环及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有效地提高了再行辅助妊娠的成功率[30]。
胞宫解剖结构包括子宫体、宫颈、卵巢、输卵管、盆壁以及相关的血管、神经、韧带、受体等。胞脉和胞络属于胞宫的一部分,胞脉在功能上类似于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上的大血管、螺旋小动脉、神经、受体等,而胞络的功能相当于维系子宫的韧带以及宫旁的毛细血管、神经等。胞脉、胞络将脏腑(心、肾)化生之气血全面布散于胞宫,心、肾通过胞脉、胞络与胞宫相联系,共同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都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从而造成经、孕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