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大光,梁振坤
(1.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2.集美大学 发展规划处,福建 厦门 361021)
陈嘉庚一生艰苦奋斗、一生倾资兴学、一生忠贞爱国。他一生经营企业所赚得的钱数以亿计,但他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留给子孙,他说,“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1]175。在他88年辉煌人生中,爱国兴学是其主轴。他说,“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1]244。从1894年在故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算起,陈嘉庚一生兴学的历史长达67年之久,创办和资助的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19所。陈嘉庚在家乡创办的集美学村,规模宏大,设施先进,体系完备,蜚声海内外。集美学村诸校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已大部合并组建成为集美大学;他于1921年创办的厦门大学是国内由华侨创立的第一所世界闻名的高水平大学。他被厦大人和集大人尊称为“校主”。
陈嘉庚在创办这两所学校时,从学校选址、校园整体规划、校舍建设,乃至校舍命名等一系列事务都亲力亲为。他兴建的一系列校舍大都依山傍海,就势而筑。有的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加以改造,有的配以楼台亭阁点缀自然景观。陈嘉庚在给当时的集美学校叶渊校长的一封信中写道:“论集美山势,凡大操场以前之地,均不宜建筑,宜分建两边近山之处,俾从海口看入,直达大礼堂,而从大礼堂看出,面海无塞。大操场、大游泳池居中,教室数十座左右立,方不失此美丽秀雅之山水。”[1]335关于厦门大学的选址,他认为尤以演武场附近山麓最佳,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风景秀美,地场广大。对于校舍建筑,陈嘉庚更是亲自过问,提出具体意见。“校内行政用人之权,概由先生独裁,弟唯办理财务及管理建筑事宜。”[1]307“余又料不出二三十年,世界之建筑法必更大变动,许时我厦门大学生额万众,基金万万,势必更新屋式及合其时科学之用法,故免作千百年计,而只作三五十年计已足矣。”[1]340
而今,矗立于两所美丽校园的一座座校舍,被冠以“嘉庚建筑”之美名。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尤其是每栋建筑被冠以独特的名字,让这些“死”的建筑一下子“活”了起来,校舍的使用功能又附加了教育的功能。梅贻琦先生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虽已广为世人所接受,但我们梳理研究嘉庚建筑独特的名称,不难发现,这一栋栋大楼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只具有传统的“大楼”的意义,从其教育功能来说,不啻作为“大师”的精神存在。
(一)厦门大学。按建造时间顺序,我们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命名进行梳理,其中厦门大学早期的楼名有:映雪楼、囊萤楼、群贤楼、博学楼、笃行楼、兼爱楼、勤业楼等。
(二)集美大学。按建造时间顺序,我们将集美大学嘉庚建筑的命名进行梳理,其中集美大学早期各校的楼名有:
尚勇楼、居仁楼、立功楼、立德楼、立言楼、约礼楼、即温楼、尚忠楼、诵诗楼、明良楼、延平楼、允恭楼、文学楼、敦书楼、务本楼、崇俭楼、瀹智楼、葆真楼、养正楼、熙春楼、群乐楼、敦业楼、集贤楼、博文楼、肃雍楼、三才楼、八音楼、克让楼、南侨楼(共16栋)、太古楼、南薰楼、道南楼。此外,用于航海专业学生实习操艇所用的端艇,分别命名为“祖逖”号、“郑和”号等。在集美学校早期办学过程中,这些建筑是由学校统一调配使用的,集美大学早期各校先后使用过上述大部分建筑,虽然少数建筑并没有使用过,但为了保持嘉庚建筑命名体系的完整性,我们仍然将其纳入集美大学早期各校的建筑进行研究。
仅仅细读这些楼名,就会让你心生敬仰。首先是这些楼名透着典雅;其次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有的源于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要详细解读这些建筑命名,须翻阅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了解诸多典故和历史人物。穿行于这一座座建筑,就如置身中华古典文化的殿堂,学生们生活、学习其间,时时刻刻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淘,这一座座建筑宛若一个个“大师”在教育学生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映雪。映雪读书,出自明廖用贤《尚友录》中“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2]意思是刻苦勤学。
囊萤。以囊盛萤也。《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3]南唐李中《寄刘钧明府》诗:“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平怜藓深。”[4]3916明杨柔胜《玉环记·皋谒延赏》:“灯窗辛苦十余年,刺股囊萤自勉旃。”[5]欧阳予倩《馒头庵》第四场:“儿须要体父心攻书上进,讲学问须得要映雪囊萤。”[6]“囊萤”楼名由陈嘉庚之弟陈敬贤题写,意为勤奋攻读。
群贤。群贤寓意德才兼备之人会合。《荀子·非十二子》:“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7]寄托了陈嘉庚殷切的祈望。没有群贤就办不了大学,办了大学也就造就了群贤。群贤主楼落成时,有人建议取名为“嘉庚楼”,当即被陈嘉庚否定。又有人建议以“敬贤”命名,陈嘉庚经过一番思考后,乃改“敬贤”为“群贤”,取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当时,群贤楼、同安楼和集美楼为教学楼,映雪楼和囊萤楼为学生宿舍楼。“群贤”楼名由陈嘉庚请林文庆校长题写后刻石。群贤楼配套建筑,如东西厨房、东西膳厅、东西厕所、东西浴室等皆在1922年至1924年建成,东西厨房新中国成立后扩建迁移,其余在抗战期间被日寇拆毁。
博学、笃行。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8]107博学:学问广博。笃行:诚笃,忠实。楼名寓意希望学生广泛学习,成为振兴中华之栋梁,同时要有诚笃、忠实的优良品德。新中国成立后,博学楼改为人类博物馆。
兼爱。“兼爱”为《墨子》篇名。墨子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要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陈嘉庚借古喻今,希望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进行教育,亦表示厦门大学对所有求学者均敞开大门,表示欢迎。抗战期间兼爱楼被日寇拆毁,1953年在其原地建筑了芙蓉楼二。
勤业。源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业楼是助教宿舍,每间宿舍大约10平方米,只容得下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架,多一点就成了累赘。学业上要有所成就,物质上就不要过多追求,这就是勤业楼人的精神。
集美。以陈嘉庚故乡集美地名命名。楼名由林文庆校长拟定,时任思明县县长来玉林手书,陈嘉庚同意。表达了陈嘉庚为振兴家乡、办好国民教育的决心。
同安。以同安地名命名。同安位于厦门市东北,别称银城。晋置同安县,后并入南安县,五代闽复析置同安县。1935年析出同安县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陈嘉庚的故乡集美仍属同安县所辖。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73年复析同安县归厦门市。楼名由林文庆校长拟定,时任厦门道尹的陈培锟手书,陈嘉庚同意。表达了陈嘉庚对古城同安的眷念之情及其“大同安”情怀。
建南大会堂。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原籍福建南安,故缩写为“建南”,此外,陈嘉庚为避开“礼堂”的宗教色彩,即取名建南大会堂。
芙蓉。用南安梅山镇(别名芙蓉镇)李氏家族各村的总名称取名。芙蓉楼为学生宿舍。古时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语,用之命名学生宿舍楼,寓指学生不要被世俗功利动机所惑,安心读好诗书之意,十分妥切、恰当。
丰庭。以李光前祖居的村庄丰庭村命名。
竞丰膳厅。从李光前家乡李氏祖居的竞敏村、丰庭村各取一字而成。因后期建设需要被拆除。
成义。用李光前的大公子李成义名字命名。陈嘉庚命名的寓意,一方面是间接纪念捐资建校的李光前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企望李光前的后代能继承父志,继续捐资办学。
南安。命名以纪念李光前及南安其他捐资办学的华侨。
南光。取南安国光之缩写或南安李光前中二字,纪念李光前捐资办学。
成智。用李光前的二公子李成智名字命名,寓义同成义楼。
国光。从李光前的父亲李国专和李光前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而成。
成伟。用李光前的三公子李成伟命名,其在厦门大学医院扩建时被拆除。
尚勇、尚忠。尚,尊崇,注重之意;《说文解字》中:“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9]701尚勇,意即有胆量,敢作敢为敢担当。“尚勇”源于《论语·阳货篇》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0]223孔子的意思是君子的勇要以“义”为前提,否则,贵族就会拼命夺权扰乱天下,小民则会冒险争利而沦为盗贼。《左传》说:“无私,忠也。”[11]《说文解字》有解:“忠,敬也。”[9]502可见,忠,即敬仰并尽心竭力遵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中国人之美德。尚忠,正是提倡这种传统美德。
居仁。出自《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12]535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居仁由义吾之素,处顺安时理则然。”[13]居仁由义,意思是用心于仁爱,行事循义理。
立功、立德、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4]被誉为盛世鸿儒的唐朝十八大学士之一的孔颖达(574—648年)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三立”作了精辟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15]用现在的话来说,“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博文、约礼。《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0]82清代散文家恽敬(1757—1817年)云:孔子之教,曰博文,曰约礼,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6]。后以“博文约礼”指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校园,从东而西排列着“一主四从”共5栋楼,分别以“温良恭俭让”冠名:即温、明良、允恭、崇俭、克让。
即温。出自于《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0]239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像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一丝苟且也没有。后以“即温听厉”指面受尊者的教诲。说到即温楼,其与厦门大学还有一段缘分。当年陈嘉庚急于创办厦门大学,就连蔡元培、蒋梦麟都劝其“不宜速办”。但是,陈嘉庚等不及,在厦门大学校舍还没有奠基时,就在集美学校宣告“厦门大学”开幕。1921年4月6日,陈嘉庚把刚刚落成的集美学校即温楼和其他一些校舍作为厦门大学的临时校舍,举行了开学典礼,此举标志着“南方之强”厦门大学的诞生。在即温楼楼顶现有陈嘉庚手书“民国十年四月六日厦门大学假此开幕”之立牌。次年2月,厦门大学迁入厦门演武场新校舍。
明良。谓贤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尚书·益稷》有载:“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17]31意指君明臣良,诸事安宁。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考黜》中说:“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18]因此,在白帝城有“汉代明良”匾、成都武侯祠有“明良千古”匾。这是后世称颂刘备和诸葛亮“君明臣良”之德。不过,无论是“汉代明良”匾还是“明良千古”匾,都将“明”写作“眀”,即“汉代眀良”“眀良千古”,其中“眀”字为目字旁,这不是错别字,而是异体字。“眀”在这里表示内心清明,心眼相通,所以是目字旁。“汉代眀良”“眀良千古”二匾也因此而后世闻名,为人们所敬仰。
允恭、克让。语出《尚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17]3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孔子家语》云:“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19]41允恭克让,是指忠诚谨慎,推贤让能,形容人的美德。
敦书、敦业。敦为督促之意。古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指的是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即学识。业,学习的内容或过程。敦书、敦业,均有督促学习和学业有成之意。集美大学的尚忠楼群包括尚忠楼、诵诗楼、文学楼、敦书楼。各楼在战争年代受损严重,修复后保留了尚忠、诵诗、敦书等楼名。而“敦业楼”则在远离校园的美人山山脚下的杂草丛中与“务本楼”默然相守相望。
瀹智。瀹,疏通水道,使水流通畅。源自《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20]泛指引导使畅通。智,聪明才智。瀹智,意指引导才智。
葆真、养正、熙春、群乐。葆真,出自《庄子·田子方》:“缘而葆真,清而容物。”葆:保持;真:自然真性[21]。养正,即涵养正道。源于《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22]16孔颖达注疏曰:“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23]意即启蒙是为了培养纯正无邪的崇高品质,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熙春,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有“凛秋暑退,熙春寒往。”[24]元代自悦《续兰亭会补任城吕系诗》有“散怀得真契,引觞答熙春”[25]等句,熙春,意指明媚的春天。群,朋辈,集体。群乐,意指孩子们一起度过快乐时光。
肃雍。辞海对于肃雍的解释是:“庄重和顺。《诗·召南·何彼秾矣》:‘曷不肃雍,王姬之车。’毛传:肃,敬;雍,和。”[26]1807
三才。指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22]177《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所谓“三才之道”就是高扬人道旗帜,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道。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实质就是三才生万物的思想。
太古。意为远古。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27]39指中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的时代。
崇俭。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有云:“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28]崇尚俭朴、戒忌奢华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陈嘉庚曾举例批评当时有些学生“无故而浪费”之事:“且有一事,自开学至今不过一月,在鄙人耳所听目所见,诸生请假赴厦者,除例假外尚不胜数。究竟有何事故而仆仆如此?若购衣服鞋袜,何不于来时购备?况一次赴厦,最少须费一元,无故而浪费,甚非求学者之所宜尔也。查请假生以中学部为多,大抵该部各生家资富厚,以浪掷金钱为无妨,不知本校性质与市镇学校不同。本校性质如何?即省俭是也。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鄙人在新加坡时,地处繁华,每月除正当费用外不及二元,所以如此者,盖以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此余之本意,亦即本校之性质也。”[1]177-178
务本。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称务农为“务本”。《盐铁论·水旱》:“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26]942该楼建在今日集美天马山东南侧、美人山的山脚下,曾经是集美农林学校的主楼。
南薰。原意指《南风》歌,相传为虞舜所作。《史记·乐书》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不载歌辞[27]115。《孔子家语·辩乐篇》载此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19]88后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中国古代诗词中多有“南薰”一词,读来十分古雅。在我国的南沙群岛中,有一岛礁亦名南薰礁,其命名应亦源出于此。在集美大学校史馆中,现存有9瓶南沙群岛岛礁的沙样,其中即有南薰礁的沙样,是集美大学校友参加南海岛礁吹填工程时,取样送给母校的纪念品。
诵诗。“诵诗”一词多见于古代诗词,现举几例: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中有“诵诗浑游衍”[4]800,黄庭坚《题孟浩然画像》中有“诵诗不顾龙鳞逆”[29],苏轼《和陶郭主簿二首》中有“诵诗如鼓琴”[30],陆游《会稽行》中则有“诵诗有樵童”[31]等等。“诵诗”用于楼名,动感、文艺感兼具,极其富有诗情画意。
延平。在集美,离陈嘉庚故乡大社不远有一处国姓寨,层楼巍峨,俯瞰沧波,因有郑延平故垒之古迹,故名为延平楼。郑延平即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为延平王[26]513。因而,郑成功部将操练水兵的遗址“国姓寨”以及延平楼均由此得名。陈嘉庚命名“延平楼”,固然有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之意,更多的含义在于俾学生学习民族英雄郑成功。“延平王”的爵位封号源于福建延平。福建在宋朝时设为八州(军),元朝时设为八路,明朝时设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等八府,故有“八闽”之称。
南侨。指的是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南侨总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地区华侨救亡团体的联合组织,1938年10月10日成立,陈嘉庚曾任南侨总会主席。抗战期间,南侨总会在东南亚招募约三千名南侨机工回国参战,其主要任务是承担滇缅公路上抗战物资的运输任务。三千南侨机工为祖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1942年2月15日,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四处搜捕陈嘉庚,陈嘉庚避居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年期间,写成《南侨回忆录》一书。
道南。“道南”一词跟历史名人杨时有关。杨时(1053—1135年),北宋学者,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县人。他师从“二程”(程颢、程颐),曾留下“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美谈。杨时拜程颢为师,学业优异,乃程门高足。学成回归之日,向恩师告别,程颢目送他离去,说:“吾道南矣!”[32]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杨时二度北上,到河南洛阳再拜程颐为师,得到“二程理学”之全部真传。后来,杨时在中国东南讲学传道,成为“二程理学”南传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后人称之为“道南第一人”,应验了程颢“吾道南矣!”的预言。杨时后裔以有这样一位显祖感到无上荣耀,他们修建的祠堂叫“道南祠”,并以“道南衍派”自称。这就是“道南”一词的来历与出处。清乾隆皇帝曾赐给湖南岳麓书院“道南正脉”匾,其与杨时是否有渊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端艇“祖逖”号、“郑和”号。祖逖(266—321年),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率亲党数百家南移,适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建兴元年(公元313年),要求北伐,司马睿(晋元帝)任其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誓复中原。所部纪律严明,得到人民响应,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得黃河以南地区。其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而东晋内部迭起纠纷,对他不加支持,终于忧愤死[26]1788。郑和,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曾率浩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其事迹家喻户晓,在此不再赘述。
文学。“文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中国古代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集贤。聚集贤人之意。
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统称为“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乐器。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籥等属竹类。八音,泛指音乐。
集美尚有几栋楼只在规划图上标注楼名,实际上没有建成,如抱忠楼,存恕楼、修身楼,这些楼名亦各含深意。
抱忠。源出陆游诗句“亚父抱忠撞玉斗”[33],这里蕰含着一个典故。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载:刘邦借故逃离鸿门宴后,张良奉白璧一双献与项羽,项羽“受璧,置之坐上”,张良又将一双玉斗献给范增,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7]57表露出因项羽不杀刘邦的愤慨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范增对项羽的忠贞之处。陆游的“亚父抱忠撞玉斗”,是表示自己年虽老,但还是忠心耿耿,报效国家之意。
存恕。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己之心及人。“存恕”一词见诸元代成廷珪《宋君瑞存恕堂》的诗句:“君为郡马几叶孙,复戒诸郎祗存恕。”[34]
修身。源于《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5,在此不赘述。
从前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建筑的命名,源出广泛,用典精准,寓意深刻。既有源于《论语》《左传》《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礼记》《尚书》《易》《诗》《史记》《晋书》等传统经典中的用词用语,也有出自于如《春秋左传正义》等后世对传统经典的注疏;既有源于历代著名诗人的经典诗句,也有出自于如《孔子家语》《曾文正公嘉言钞》《便宜十六策》等传世作品;既有如郑成功、郑和等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有如杨时、祖逖等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非“大人物”。陈嘉庚17岁渡南洋谋生计,在国内也仅仅是上了几年的私塾,但透过这些建筑命名所涉及的广泛内容,足见陈嘉庚对中国传统经典的深入了解、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陈嘉庚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由此可见。
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陈嘉庚在集美烟敦山上所建的“一主四从”五栋楼宇,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字整合以冠名,而是用“即温”“明良”“允恭”“崇俭”“克让”,另出有典。通过这些用典又引申出其他含义,同时又保持了“温、良、恭、俭、让”的整体性,所蕴含的思想非常深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楼名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富有节奏感。
众所周知,每一栋建筑在设计、布局阶段即赋予了其实用功能。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大学在楼宇命名时,仅仅考虑其功能的指向性,缺少文化韵味。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有“教学楼”“综合楼”“女生楼”“机械楼”“计算机楼”,甚至于“1号楼”“2号楼”,等等,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而反观嘉庚建筑的命名,则充分体现了建筑命名与建筑使用功能的巧妙结合。教师们聚集在“集贤楼”(聚集贤人),人人引以为傲(后因需要,集贤楼改作校医院用房);助教们居于“勤业楼”(业精于勤),理应时时刻刻勤奋上进兢兢业业;农林学校校舍取名“务本楼”(以农立国,务农为本);幼儿园的四栋校舍分别冠名为“葆真”(顺其自然,保持纯真),“养正”(涵养正道),“熙春”(明媚的春天),“群乐”(一起快乐成长);图书馆名曰“博文楼”(广求学问);以招收东南亚华侨子弟为主的华侨补习学校,则以“南侨”系列名称为16栋校舍命名,且建筑风格融入诸多南洋要素,令南洋学生犹如身临南洋,有一种“离家不离境”的亲切感。这样的结合可谓细腻且富有妙趣,亦足见陈嘉庚作为一个爱国兴学者的良苦用心。
运用给校园建筑命名的方式,营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是否陈嘉庚的首创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陈嘉庚在这方面无疑做得十分成功,且有较大的影响力。
校园建筑的命名体系,属于校园标识,其与校训、校歌、校徽、标志性景观、校史(包括典型的校史人物)及其办学传统等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总会以校园文化各要素作为育人的最佳题材善加运用。在陈嘉庚的著作、书信、演说等文献中,虽未见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论述,但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是能窥见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陈嘉庚以建筑命名营造的校园文化形态,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立丰碑,树榜样,发挥模范人物的感召作用。如延平楼,树立的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形象;南侨系列,树立的是广大南洋华侨爱国贡献的集体形象;“祖逖”号、“郑和”号则以历史人物为典型,催人奋进。
其二,重劝导,教做人,发挥传统美德的教化作用。忠、勇、仁、礼、温、良、恭、俭、让、肃、恕、修身、兼爱,都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传统美德,这些内容都被陈嘉庚拿来入名,可谓信手拈来皆为用,教人做人尽其功。
其三,立标准,教做事,发挥传统文化的示范作用。笃行、立德、立功、立言,作为流传千年的做事标准而得到推崇。这一栋栋大楼就像是陈嘉庚从“古代”请来的一位位“大师”,以一种诲人不倦的姿态,时时刻刻引导着学生的言行。
其四,督学问,塑英才,发挥传统经典的劝学功能。映雪、囊萤、博学、勤业、诵诗、博文、文学、敦书、敦业、瀹智、南薰,这些典雅的词汇,传递着浓厚的诗文和学术气息,吸引着学生们专心向学,努力成才。
陈嘉庚在两校建筑命名中并未少用人名,除用古代名人外,也用了一些今人的名字命名,但绝不用自己的名字,甚至连弟弟陈敬贤的名字也不用。陈嘉庚兴办厦大、集美两校,倾尽了家产,择一主要建筑冠上自己的名字,以彰事迹传世后人本来合情合理,且旁人多有这方面的建议,但都被他婉拒。1923年是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10周年,也是他的50岁诞辰,当时,学校发起募捐欲建造一座“介眉亭”(以介眉寿。古人认为眉毛长的人寿命也长,祀求长寿),一是为陈嘉庚祝寿,二是表彰他兴学的功绩。陈嘉庚知道后断然拒绝这一建亭祝寿之举,他在回信中说:“始悉‘介眉亭’系为弟而建,闻之殊深诧异,总是无论兴工与否,弟决不愿受。”[1]360他反对这种“沽名钓誉,夸示纪念”的做法。后学校在陈嘉庚的坚持下,将“介眉亭”改建为“军乐亭”,专供学生军乐队晨间练习军乐之用。陈嘉庚的弟弟陈敬贤襄助陈嘉庚兴办学校,出钱出力,但英年早逝。以“敬贤”冠名一建筑以示纪念也在情理之中,且“敬贤”(敬贤礼士)一词也有典籍出处,可解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但即便如此,仍然被陈嘉庚拒绝。但对于使用其他人的名字冠名,陈嘉庚并不反对,如“成义楼”,其意有二,一是间接纪念捐建人,二是激励后人继续效仿前人。
厦门大学用地名冠楼名的例子较多,其中“芙蓉”系列和“丰庭”系列与李光前有关,唯“集美楼”“同安楼”与陈嘉庚有关,体现了他对家乡集美的依依眷念之情和深入老人内心的“大同安”拳拳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的优良文化,已成为滋养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土壤。陈嘉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佼佼者,他虽长期生活在海外,却很“中国化”:在他的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永远是最高利益。他一生节俭,却倾其所有兴办教育为国育才。按新加坡法律,父债不必子偿,但他却以典型中国人的方式偿还了父债。他组织南洋华侨全力支持祖国抗战,抵御外敌。他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出资支持孙中山革命。延安之行短短几日,他便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此紧跟中国共产党,抛弃了心目中的所谓“正统”——民国政府。临终时他还心心念念希望国家早日统一。他是如此“传统”却又不断“扬弃”,不断革新进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陈嘉庚深受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影响,深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巨大。校训是一所学校长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结晶,是一所学校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长期的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陈嘉庚显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1921年,他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1918年,他将“诚毅”定为集美学校校训。“诚”与“毅”合组一词,在陈嘉庚之前尚不曾出现。《孟子·离娄上》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2]254《论语·泰伯第八》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0]101诚是自然的法则,追求诚是做人的法则。毅乃坚毅刚强的品格,是对做事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而言,以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以毅处理人与事的关系,“诚毅”,即“诚以做人,毅以做事”。
陈嘉庚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所期待的校园景象,正如黄炎培先生所描述的:“过闽海者,遥瞩山坡上下,栋宇巍峨,弦歌之声,与海潮相答”,“以共和之新精神,互吐纳其文化,鼓荡其自由。”[35]陈嘉庚所要培养的是“中西兼备”之才,他为两校聘请了一批中外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科技界有影响的人才到校任教、讲学、演讲,如胡汉民、朱执信、蔡元培、黄炎培、马寅初、鲁迅、马叙伦、谢冰莹、林语堂、杜威等。他们来到学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师生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学校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陈嘉庚是一位教育家,同时,他对文化也有深刻的理解,他将学校营造成一个巨大的“文化气场”,借文化之力,以文化人。大学是育人的场所。“在文化环境中育人”是陈嘉庚的教育理念。从陈嘉庚留给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建筑名字中,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这种文化育人观。两所大学的建筑名字,几乎涵盖了一所大学所有的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和担当不是道德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中国的百年大学校园或中小学中,没有几所学校的建筑命名像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一样,有让人难以忘怀的中国文化!陈嘉庚的教育思想不是源自书本,也不是来自西方,而是来自自己对教育的感悟。真正的教育思想恐怕就是如此!
本文仅仅考察了属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嘉庚建筑的楼名。其实,从陈嘉庚办第一所学校开始,其校舍命名就有了文化内涵。他于1894年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塾”名为“惕斋学塾”,取“朝乾夕惕”之意:从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在惕斋学塾旧址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惕厉其躬谦冲其度,斋庄有敬宽裕有容”,意即警惕慎行,以谦逊的态度,修养自身,自我约束,不因位卑而在品德方面放松修养。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由于历史上集美学村各学校在校舍使用上难以细加区分,本文对今天集美学村的集美中学等校的一些建筑的命名,与集美大学的楼名一起进行了研究。
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学村,大到一组群楼,小到一座亭子,甚至一段曲径、一块石头,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典故,或流传着一段佳话,成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一个个典故、一段段故事,共同组成教育和大学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对这份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充满敬意。追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往事,应该是两校学人文化自觉的表现。寻找这些典故,发现和挖掘这些典故的精神力量,既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也不是教育学家的特权,而是每一个大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