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2021-04-17 15:24张荣莹
中外医疗 2021年4期
关键词:儿科例数护理人员

张荣莹

厦门市儿童医院,福建厦门361000

护理风险主要指护理期间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若护理风险发生,将对患者的心理、身体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现临床对于护理风险发生的因素多种,其中主要包含:护理因素、护理因素等。儿科是临床重要科室之一,由于儿科患儿年龄较小,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极易出现不愿意配合治疗等不良情况,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护理风险事件时常出现,只有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才可有效避免诸多不良情况的出现[1-2]。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儿科护理中运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率,能够避免不良情况的出现。鉴于此,该文现对2018年4月—2019年2月82例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在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82例),选取该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患儿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作为研究组(82例)。对照组男42例,女40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31±1.37)岁。研究组男43例,女39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9.34±1.29)岁。两组均由30名患儿家属进行陪同治疗。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有儿科常见疾病;②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参与该次研究;③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批准,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患有重大疾病者;③患有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用药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等。研究组则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详细内容为:(1)风险评估。科室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会议,对以往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应对方案。常见护理风险有碰撞、摔倒、窒息、静脉炎等,护理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护理技能,在依据患儿自身情况提前预估可能发生的事件,并给予相应措施。(2)护理风险预测方式。依据制定措施给予相应措施,具体包括:①跌倒坠床护理。在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应该多加巡视,注意床栏有无拉起,防止患者坠床事件发生,若是采用约束带,注意调节松紧度。②静脉输液。在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提升其静脉穿刺成功率。③在实施护理时,患儿身旁不放置锋利物品,禁止患儿触摸危险物件,且多与床位医生进行交流沟通。护理人员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儿家属介绍疾病,主要内容为症状、发病原因等,并耐心解答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若患儿语言能力表达清晰明朗,可与其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儿内心情况,对于年龄较小患儿,可播放动画片、音乐等,以缓解患儿害怕、恐惧等心理,使患儿恢复更佳。④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应该妥善搭配患儿饮食,多摄入瓜果蔬菜,蛋白质类食物,禁辛辣饮食。

1.3 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依据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患儿护理前、后对心理情绪进行评估,其中分值分越高表示患儿心理情绪越差;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发放60份护理满意调查表(100分)共3项评估标准,分别是满意:100~80分,较满意:80~60分,不满意:60分以下,护理满意率=(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护理人员使用生活质量表对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患儿生活质量越好;护理人员详细统计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主要内容为静脉炎、跌倒、呛咳,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静脉炎例数+跌倒例数+呛咳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情绪评分

两组患儿在实施治疗前,情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情绪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情绪评分比较[(±s),分]

?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

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比较

2.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患儿在实施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

2.4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75%,低于对照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患儿在治疗期间易产生恐惧、害怕等情绪,若护理人员与家属未及时给予安抚,容易导致其出现哭闹、情绪化等行为,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较多麻烦,若未有效处理,也可产生情绪化行为,从而延缓治疗[6-7]。对此,需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护理风险事件泛指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事件,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和护理人员接触的较多,且儿童患儿由于认知程度低下,对治疗工作无法理解,极易出现不愿意配治疗或者护理风险事件,导致治疗效果下降[8-9]。

风险防范式护理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型护理理念,通过实施风险评估,可有效了解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原因,并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10]。对患儿进行疾病知识介绍,使其了解疾病,知晓后续治疗的方案。将心理护理实施于患儿,可有效消除其内心恐惧、不安的心理情绪,帮助其保持疾病的稳定,有利于后续治疗[11]。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机率,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护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能够增强其自身素质,提升其静脉穿刺成功率[12]。并对对患儿进行床栏护理,能够避免坠床的出现。护理人员实施饮食护理,可合理搭配患儿饮食,提升其身体素质[13]。该研究现对儿科护理中予以风险防范式管理,由结果可知,研究组实施风险管理较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其情绪评分以及护理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机率为3.75%,低于对照组17.07%(P<0.05),表明通过对儿科护理中实行风险管理,患儿得到有效护理,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均降低,有利于其早日康复。有学者[14]通过对126例儿科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管理,护理组给予风险防范式管理,由研究结果可知,护理组满意度(61.90%)高于对照组(50.79%)(P<0.05)。此外,经生活质量对比,护理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与该文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儿科护理中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有效提升护理效果,能够避免诸多不良情况的出现,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融入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有效提升其护理满意率,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机率,增强其生活质量,缓解患儿恐惧不安导心理情绪,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进其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儿科例数护理人员
儿科专栏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