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历史院区保护改造策略探究
——以北京市属医院为例

2021-04-16 03:04周坤朋ZhouKunpeng
华中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市属院区风貌

周坤朋 | Zhou Kunpeng

李爱群 | Li Aiqun

解琳琳 | Xie Linlin

历史建筑是人类历史时期遗留下的文化遗迹,反映着城市一定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是城市文化“活的记忆”。北京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包含大量的古代传统建筑和近代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北京众多历史建筑中,医院历史建筑是一类特殊的建筑,这类建筑既是北京市医疗功能的主要承载者,又是区域风貌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大部分市属院区始建年代较早,缺乏统一规划,建成后又增建许多新建和简易建筑,建筑在体量、风格等方面往往大相径庭。同时院区大多数历史建筑破损、设备老化,不符合当前使用的需求,既影响着院区文化底蕴展现,也影响着医院运行效率提升和环境改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发布实施,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调整,未来北京将有序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首善之区,这些要求和目标对市属医院医疗环境提出了进一步的提升需求。因此如何在风貌保护的基础上,提升历史建筑综合性能,已成为市属医院历史院区保护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现状分析

1.1 价值分析

目前北京市属三级甲等医院22家,下辖院区近30座。其中部分院区由古迹改建而来,如小汤山医院、老年医院等,这些院区保留大量文物古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还有部分院区在20世纪40—50年代新建而成,如儿童医院、友谊医院等,这一时期的院区建筑多表现出突出的民族色彩,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经统计这些院区中历史建筑140余座,其中文物建筑20余座,重要风貌建筑40余座,一般风貌建筑80余座。文物建筑主要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各级政府纳入保护对象的文物,如老年医院孙岳墓园、小汤山医院明清皇家温泉遗址等;重要风貌建筑主要指历史悠久,反映医院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但未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建筑,如华揽洪设计的儿童医院建筑群、庄念生设计的中医院门诊楼等;一般风貌建筑主要指构成院区历史风貌,且具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现代建筑,这部分建筑是院区功能环境和风貌的载体。

1.2 现状问题

因为创建年代较早、后期缺乏规划维护,历史院区问题复杂多样(图2)。①风貌问题:大部分院区建成后,增建许多新建和简易建筑,建筑外部设施缺少合理规划安排,造成风貌不和谐。②设备老化问题:历史院区设备陈旧、能耗严重,远高于一般建筑[1],后期加设的电缆、管道等设施形式不统一。③功能空间问题:多数历史建筑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分散、空间狭小、流线不明晰。④安全问题:多数历史院区建造之初,抗震设防要求低,无法满足当下抗震安全要求。2002年前建成的建筑中,北京市属19家医院(不含天坛、地坛、长庚)超过85%的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同时部分建筑已达使用年限,亟需修缮保护。

因此对于市属医院历史院区的保护改造应兼顾院区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状问题,采取“总体风貌保护与综合性能提升一体化”的保护理念。此外北京医疗资源紧张,80%医院超负荷运行[2],常规改造方法必定会造成建筑的停业,影响医院功能的运行,这就要求在保护改造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不停业或少停业的改造模式。

2 风貌保护

医院是满足就医需求、医治病人的专业场所,为满足诊疗需求,往往需要不同的功能用房,由此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3]。为展示医院文化,建筑在形态、结构、风格上往往具有一致性或密切的联系(图3),历史院区的风貌保护就是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特色要素,这与历史聚落、村镇的保护在本质上是相同的[4]。因此市属医院历史院区风貌保护需遵循街区和聚落保护思想(如特色性、完整性、真实性等),以维护院区风貌的真实和完整。

2.1 特色性保护

每个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色,并体现在建筑的形制、风格、装饰、色彩等方面。如积水潭医院在清代棍贝子府花园的基础上修建而成,院区内保留了较多清代古建筑,同时后期修建的建筑以圆柱、斗拱、霸王拳做装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建筑风格,整个院区风格古朴。又如小汤山医院在明清汤泉行宫基础上修建,院区规模较大,河湖纵横、水榭点缀,一派古典园林风格。这些院区风格特色是医院建筑文化的精髓,是风貌保护的重中之重,因此特色性保护是市属医院保护改造的重要原则。具体就是通过院区人文和自然资源特色调研,明确建筑色彩、材料、形制等要素,将其具体细化到保护规划中。

2.2 完整性保护

院区风貌的和谐一定程度来源于组成要素、个体之间协调和完整,任何成分缺失都会让院区总体的价值损失。如儿童医院由近代著名建筑师华揽洪设计,医院以灰色为建筑基调,与北京四合院相映衬。院区按照功能划分多个庭院,格局错落有致。院内有一烟囱,为避免影响观瞻,设计者将烟囱与水塔结合,设计成传统方塔的形式,由此成为医院标志物。院区中的色彩、空间格局、水塔等都是医院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院区历史价值的完整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规划中,不仅要保护好历史建筑,还要将传统的空间格局、材料色彩、形制风格,以及重要的道路、绿化景观、水泊等环境要素纳入保护范畴。

2.3 真实性保护

院区建筑价值的真实有赖于物质载体的真实,只有建筑原真性得到有效保护,建筑的价值才能完整、真实地保留。因此在规划中,要保留重要历史建筑,保存好有价值构筑物及小品元素,保护好原有格局、材料、形制等,明确传统格局区域、肌理形式等。目前市属医院多数院区历史建筑老化严重,都存在保护改造的需求。在规划保护中,许多院区按照保护要求,均将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作为重要的留存要素,通过立面、重要构件的留存,保留建筑原有材料、风格、形制的真实性,对于个别确实需拆除重建的建筑,采取原拆原建的方式,这一点对于院区风貌真实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4 分类保护

市属医院每个院区建造年代不一,风格特点多样。同时院区中历史建筑修建年代不一,价值意义多样,因此应按照建筑价值和现状分类对待,确立保护标准,选取适宜技术,分类保护。如文物类建筑遵循文物保护法规,按照“不改变原状”原则进行修缮维护;重要风貌建筑,质量较好的,保持原状。质量状况一般的,以保护性修缮为主;一般风貌建筑,保留风貌原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与院区风貌协调的非历史建筑,根据需要加固、拆除或翻建;与传统风貌有冲突建筑,根据医院需求,择机整改或拆除。

3 综合性能提升

医院肩负着医疗救治功能,功能需求性强,空间品质要求高,建筑性能提升与风貌保护同等重要[5]。因此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环境品质和运行效率的提升也是市属医院保护改造的重中之重。

3.1 全面提升

医院是挽救生命、救治病人的专业场所,对于建筑功能、基础设施、环境都有较高要求[6]。同时院区的现状问题也呈现多层次和全面性,因此对于市属医院综合性能的提升,应结合院区基础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从功能、基础、环境、文化等方面全面开展。

根据院区现状问题,具体改造内容应包含功能的疏解,既有院区门诊量和床位数的压缩;交通道路的拓宽,流线的优化、停车容量的扩建;主体结构的抗震加固:特别是对于运行荷载较大、功能较为重要的建筑(如门诊、医技)或重要历史建筑,优先使用隔震、减震技术;高能耗、老化设备的更新淘汰,现有冷热源、水暖气输配、集中控制和能耗计量等系统的绿色、智能化改造;公共和无障碍服务设施的完善;整体形象、导视、色彩等系统的优化;绿化环境的优化等。

3.2 协同并进

综合性能提升涉及面广,改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一方面,改造内容与风貌保护内容具有重叠性;另一方面,院区功能内容多样,单一方面的改造会对其他方面造成影响。因此改造时需遵循协同并进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突出功能空间布局、交通流线、基础设施优化更新,兼顾人文环境品质提升。以功能布局优化为导向,引导其他方面性能的提升改造。如北京友谊医院改造规划时,确定“整、升、疏、明、减、实”方针,以医疗资源整合、功能升级重组为前提和核心,在此基础上确定院区建筑疏解方案;根据重组后的资源和功能需求,进一步明晰医院流线、留白增绿、强化文化特色。

除此之外,时间、空间、技术方案的比选,对于各方面改造的顺利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如重要建筑的加固改造,可优先使用隔震、减震技术,并在夜间或节假日开展,减少对于医疗功能的影响;改造时也要考虑到市政管线的空间需求,便于后期设备更新。

3.3 保护优先

由于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于院区文化的延续发展具有深远持久意义。因此在规划改造过程中,应将历史建筑保护作为贯彻始终的原则[7]。如院区功能重组时,历史建筑尽量延续原有功能,或配置与院区文化特色相符的功能;电气、配电系统改造时,其外露设施的形式、色彩、高度等保持与院区风貌协调。道路改造时,以修整为主,修整的比例、尺度、铺装、形式、管线敷设等,与院区风貌协调;流线的优化与建筑布局、功能分区、传统格局相适应。环境的优化要体现院区文化特色,绿化景观更新要保持传统特色,突出风貌完整性、真实性和层次性。

4 改造模式

院区历史风貌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短时间改造不利于风貌的保护,同时大规模的改造影响院区正常运行,各方面更新改造难易度和对医疗功能影响不一。因此需要制定长期、全面的规划,采取微循环式、有机更新模式,以点带面,逐步开展。

4.1 次序安排

改造次序可按照建筑功能或设施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难易程度”确定。在风貌保护方面,优先文物建筑、重要风貌建筑;在功能上优先门诊、急诊、住院、医技等重要功能建筑;在建筑内容上优先功能布局、结构安全、设备性能等方面。时间、空间安排上,满足风貌保护和医院运行的需求,采取有序、分期、分区实施策略;根据医院运营特点,充分利用淡季、节假日、夜间,以及建筑和设施运行的间歇时间。

图1 市属医院创建年代

图2 市属医院部分院区现状

图3 北京市属医院部分历史院区风貌

4.2 模式比选

在改造过程中,不同建筑对于安全性能和停业需求不同,因此根据市属医院运行特点和风貌保护需求,结合改造技术、时空安排,制定三种改造模式:对急诊、门诊、住院等功能重要的历史建筑优先采用隔震、减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采用装配式设备集成技术,分区、分项、分步、分时实施改造,即“不停业或少停业改造模式”;对于具有行政、办公、教学、科研等功能较重要的历史建筑,根据建筑功能需求,实施局部综合改造或局部分项、分时、分阶段改造,即“半停业改造模式”;对于预防保健、后勤保障等功能一般历史建筑,同时开展多项性能提升改造,即“全停业改造模式”。

结语

市属历史院区及建筑是院区历史文化和城市医疗功能的载体,具有风貌保护和综合性能提升的双重需求,需从风貌保护和性能提升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建筑保护思想,综合考虑各方面性能提升需求,制定系统、综合、动态保护规划策略[8]。

在风貌保护方面,历史院区属性和保护目的与历史街区、聚落具有共通性,因此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理念,如特色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历史院区的保护,目的在于保证院区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性能提升方面,医院建筑组群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往往具有更紧密的联系,建筑的功能性强、性能提升的需求迫切、保护改造涉及方面广泛。因此需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性能全面提升的策略,统筹多专业和学科,协同功能空间、安全、设备设施、交通、景观、环境等多方面改造。在改造模式方面,历史院区的保护规划工作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渐进、微循环的改造方式既可以有效保护院区风貌,也可以降低改造对于院区运维的影响。具体可以通过时间、空间合理安排,改造技术比选,实现不停业和少停业改造,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既有院区古朴的风貌和历史环境要素,优化改善院区基础设施,构建风貌古朴、富有特色和韵味、高效绿色的医疗环境。

资料来源:

图3:医院官网(www.bjsjth.cn);

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市属院区风貌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运营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我国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研究进展*
市属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人力配置实践与分析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院区再造
健康快讯
重庆市国资委:推进市属国企走出向上曲线
数说高教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