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佩芯,谢惠玲
(1.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211167;2.日本福祉大学福祉社会開発研究所,日本 东京,32001)
创造力理论在1983年被首次提出。从本质上来看,此理论对于具有创作性行为的个人来说,是包含了其所需的外部社会与内部心理层面之成分所构成的综合模型。该理论指出,创造力是由四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具有内在创作动机的人、个人领域相关知识、创造性特质方式的技能和在创造力支持度高的环境中创作。创造力理论被认为是个人与企业创造力的主要理论之一。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创造力被认为是工作动机、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之汇合。后来的修正理论认为创造力并非单为个体本身的因子,社会环境因子亦为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1]。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有助于创造力的产生。有内在动机的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且不把工作当成一件痛苦的事,反而享受“乐在其中”的快感。但外在动机相对获得较多的负面评价,过去大多数的研究都发现“外在动机”降低了人们对任务的内在兴趣,进而抹杀了创造力。
创造力内在动机包含6个子项目:个人兴趣、个人意愿、个人信心、创作行为选择性、外在因子、奖惩之意义。创造力外在动机包含9个子项目:个人创作行为、个人未来发展、斥责与鞭策、鼓励、群体合作、评论者之看法、受到评论、模仿、认知性动机特质之意义。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应用创意研究所的心理学教授Steven M. Smith 认为,创意思考是人类的常态。因此,创造力不只是某些特定天才的独特能力,而是存在于普罗众人之中。在艺术与设计创作方面,创造力是灵感产生的驱动力,进而产生有构思、有计划的创造性产品。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大陆与台湾高校大学生艺术设计创造力特质的特质因子。研究的第一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之结构式问卷,依据研究创造力所需考虑的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汇整,全体受访者所接受的问题一致,以降低可能的偏误。第二阶段:使用因子分析,分别针对大陆与台湾创造力特质的特质因子进行缩减并重新命名,以取得最后的特质或构成因子。第三阶段:透过背景属性分析、信度分析、因子分析等,进行深入探讨。第四阶段: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及验证,进行数据的汇整与归纳,以作为后续问题的探索、解释与推论。
本研究的问卷以组织思考、诱导思考、链接思考、完美思考、实现思考等为问卷基础,并参考个人创造力相关研究的量表问卷(Kirton Adaptation-Innovation Inventory,KAI)[2],以五个构成要素为创造力特质量表之衡量构面,原始题项为25题,根据Likert五点尺度量表对1至5的指数加以衡量。
叙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基本上要求样本数占母群体的10%,若母群体较小,则抽选的样本数占母群体的百分比需提升至20%[3]。而本研究因子分析至少需有100个有效样本数,最好有300个样本数以上,亦或者是有效样本数至少是微量表题目数量的3~5倍[4-5]。最低样本量的决定公式为5*(item number)=N。本研究量表数为25,根据此公式计算出最低样本量为125。另外也有人提出不管几个题目都至少要200个样本[6]。
本研究以南京与台湾两所高校艺术与创造力相关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回收问卷共计317份,其中大陆高校为161份,台湾高校为156份。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简化创造力特质构面的变量资料。在每一个新的因子中所抽取的变异数,亦即为特征值,特征值的名称取自于数学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求解特征值与因子数量的问题,援用凯莎准则,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并以碎石图加以检验,碎石图是Cattell在1966年提出的一种藉由图形进行判断的方法。本研究使用Spss19.0中文版进行数据分析。
接受检验的群体成员,不刻意安排每组成员的属性背景,但对受测群体进行组别与性别的差异分析。在创造力特质的问卷部分,首先针对不同组别的回收问卷进行资料差异检定,发现不同组别的差异性并不显著,检验结果指标为Wilks’Lambda=0.000 005,p-level=0.474;其次针对不同性别进行资料差异检定,检验结果指标为Wilks’Lambda=0.533,p-level=0.772,发现不同性别的差异性也不显著。经统计分析,性别对于创造力特质并不产生影响。
探求信度主要的意义为确保量测工具的稳定度及一致性。信度系数之取舍标准:一般认为Conbach’s a值大于0.7为高信度。创造力特质量测工具的各项信度分别为:组织构面0.83,诱导构面0.80,链结构面0.83,完美构面0.85,实现构面0.75,整体创造力特质的信度为0.949。量测工具的各项信度分别为:愿景构面0.90,任务导向构面0.92,创新支持构面0.89,参与安全感构面0.85,整体创造力的信度为 0.965。从上述各项分析数据发现,所有量测工具的信度指标都大于0.7,且大部分都在0.8以上,显示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其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甚为理想,量测问卷具有颇高的信度水平。
1.创造力特质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KMO(Kaiser-Meyer-Olkin)度量考察的是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研究分析显示, KMO统计量的值为0.803,大于0.5,且在0.8~0.9之间。取值接近1,说明创造力特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高。检验结果指标p-level=0.000<0.05,表示具有显著意义。上述统计分析表明,整体而言,各变量对于创造力特质有显著的影响,即不同属性背景有明显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创造力特质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一群相互之间具有关系的变量中萃取出少数几个独立的因子,作为解释原变项之间的相关情形。创造力特质的25个变量以主成分分析法,经因子分析后以特征值(Eigen value)大于1为选取标准,因为数据显示特征值在选取6个因子之后有明显的平滑现象,因此以满意度特征值判断,本研究选取6个主成分因子。因子命名的转轴方式是以最大变异法(Varimax normalized)进行直交转轴,以取得适当的因子关系。从统计上分析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数据上分析归纳均为六大因子,因而将创造力特质的因子重新命名为:缜密性、计划性、完成性、创新性、周详性与系统性。这些因子在特征值的碎石图中显示,大陆学生共累积了57.006%的贡献率(表2),台湾学生共累积了75.243%的贡献率(表3)。
(1)缜密性:创造力特质由追求完美、在意每一个小细节、考虑实际的可行性、计划每一个环节等主要的量尺所组成,即呈现具备完美的、细节性、可行性与一贯性等特质,研究归纳此类因子即为创造力特质的“缜密性因子”。
(2)计划性:创造力特质由掌握整体流程的顺序、进行问题的排序、可完成任务等量尺所组成,即呈现具备流程的顺序、问题的排序以及掌握任务的方向等特质,研究归纳此类因子即为构成创造力特质的“计划性因子”。
(3)完成性:创造力特质由可落实的创意更具意义、容易操作、经反复操作可得到相同结果、循着设定好的目的而行等主要的量尺所组成,即呈现具备落实性、使用性、可反复操作性与目标达成等特质,研究归纳此类因子即为构成创造力特质的“完成性因子”。
(4)创新性:创造力特质由挑战既有的规范、运用创意或策略、尝试新方法、寻求专业协助等量尺所组成,即呈现具备挑战心、运用创意、运作策略、援引专业资源等特质,研究归纳此类因子为创造力特质的“创新性因子”。
(5)周详性:创造力特质由审慎评估或预做准备、反复思考计划的目的等主要的量尺所组成,即呈现谨慎且周延的准备、具备结构性思考等特质,研究归纳此类因子即为构成创造力特质的“周详性因子”。
(6)系统性:创造力特质由进行系统或法则性思考、明确的意志力、关键要素的整合、进行效益的评估或检讨、考虑每一个阶段之间的关连性等主要的量尺所组成,即呈现具备结构性思考、意志力、整合力、效益评估、阶段链接等特质,研究归纳此类因子即为构成创造力特质的“系统性因子”。
表2 大陆高校生创造力特质因子分析
表3 台湾高校生创造力特质因子分析
本研究经过严谨且周详的讨论,构建符合研究主轴的变量,并依据研究目的重新组成衡量构面。在正式施测的检验中,信度数据达到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显示本研究量测问卷具有颇高的信度水平,可提供创造力特质或教育相关研究之实证参考。在背景属性方面,创造力特质在不同受测组别、性别等差异性检定中均显示不受影响。在特质呈现方面,大陆与台湾高校艺术相关专业学生创造力特质包含六项因子:缜密性、计划性、完成性、创新性、周详性与系统性,其中大陆学生以创新性最具影响力,台湾学生以缜密性最具影响力。
研究各项数据发现,创造力特质有高度可信度,验证了创造力特质的特质因子,即在个人的创造力特质方面,愈是重视计划性思考、系统性思考与完成性思考等特质,创造力特质的表现越佳,其创作成果的评价也越高。实证分析得知,大陆与台湾学生在创造力特质的评价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实际的创造活动中可发挥正向影响。
近年社会环境的变化促使技术革新、消费周期、产品与服务的推陈出新更为快速,汇率、股价与区域风险等更加难以预测与应对。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与实时应变的能力,可以强化缜密性、计划性、完成性、创新性、周详性与系统性等创造力特质的训练,使他们具备符合时代需求与市场条件、有特色的“未来创造力”。
此外,随着消费市场的成熟,各种产业开始重视消费者的潜在、尚未满足、未知的需求,但是白热化的竞争已经使得各种需求达到饱和状态,致使创造竞争的差异化极为困难。为了培养与增进团队的整体能力,以在激战的环境中创造差异并顺利胜出,可以善用创造力的缜密性、计划性、完成性、创新性、周详性与系统性等特质,借以发掘或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并建构新的供给系统与组织,完成组建具备市场性、竞争力与创造力的完备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