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人才思想探析

2021-04-15 03:44孟晓瑞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勒士人政权

孟晓瑞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后赵作为十六国早期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建立者石勒,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冠以“五胡乱华”的祸首。但是,石勒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政策主张,他的人才思想就打开了后赵文化建设和政权发展的新局面。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在对待汉族士人方面,石勒能够采取正确的培养选拔人才的政策是难能可贵的,这对他建立和巩固后赵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石勒对待汉族士人的态度及原因

(一)石勒执政前期对汉族士人的态度及原因

《晋书》中大量记载了石勒在其统治前期对待汉族士人的态度。房玄龄等人在《晋书·刘琨传附子群传》中记载:“时勒及季龙得公卿人士多杀之,其见擢用终至大官者,唯有河北裴宁、渤海石璞、荥阳郑系、颍川荀绰,北地傅畅及刘群、崔悦、卢谌等十余人而已。”[1]1552由此可见,汉族士人并不受石勒的重用。从永兴二年(305)石勒起兵到大兴三年(319)石勒称王的这十几年间,他所重用的汉族士人只有张宾等人。蒋福亚先生曾在文章《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斗争及其实质》中说:“在匈奴贵族的汉国和前赵政权中,世家大族是没有地位的。石勒的后赵虽说改变了政策,但世家大族的地位亦不高。”[2]

汉族士人在石勒称王前不受重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石勒对待汉族士人持一种仇视态度。晋惠帝末年山西闹饥荒,石勒曾被汉族人卖到山东沦为了奴隶。《晋书·邓攸传》中记载:“永嘉末年,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3]2339由此可以看出石勒对汉族人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的仇视心理。《晋书·石勒载记》中记载:“勒于是引诸王公卿士于外害之,死者甚众。勒重衍清辨,奇范神气,不能加之兵刃,夜使人排墙填杀之。左卫何伦、右卫李恽闻越薨,奉越妃裴氏及越世子毗出自洛阳。”[4]2713事后,石勒将司马毗与其诸王全都斩杀,死亡人数极多。

其次,汉族士人受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夷夏之辨,本质上是关于一种文化认同的讨论。春秋时期,齐桓公就曾提倡尊崇王室、排斥夷狄,即“尊王攘夷”,一直到西晋时期这种思想仍然深刻影响着汉族士人阶层,他们自认为汉文化要比胡人的文化进步而不愿意与少数民族政权合作。再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大量残害汉族士人,导致汉族士人对他们持一种敌对情绪。《晋书·江统传》中记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之态,不与华同。”[5]1531-1532《晋书·卢谌传》中记载:卢谌为名家子弟,小的时候就有名望,他非常有才能并且品行高洁。在中原大动乱的时候,卢谌被石勒俘获,他虽然害怕石勒,但一直以此为辱。卢谌每当同其他人谈论的时候都说:“吾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6]1259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卢谌也有夷夏之辨的思想,自己虽然在少数民族政权中任职,但是他却引以为耻。

最后,在十六国初期,后赵与其他并存的几个政权相比,不具备吸引汉族知识分子的优势。例如,前梁的创立者张轨,他作为汉人在招贤纳士以及吸引汉族士人在朝中任职方面都比较容易,而且他以西晋凉州刺史的身份将凉州占领,这使他更容易吸引那些在西晋末年四处流亡的汉族士人拥护他,巩固了前梁政权的精神基础和执政根基。

综上所述,在石勒统治前期,由于他对汉族士人的仇视态度和民族成见以及汉族士人夷夏之辨思想的根深蒂固,汉族士人很少受到重用。

(二)石勒执政后期对汉族士人的态度及原因

石勒在建立后赵政权的过程中,他对汉族士人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重视汉族士人,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晋书》记载,投靠石勒的汉族士人都集中在一个被称为“君子营”的地方,下令不可欺辱他们,并对他们进行考察,有才能者受到重用。比如张宾,他精通诸多经史,是一位豁达大度而且很有才干的人。经过石勒的多次考察,张宾逐渐受到重用。韩国磐在《魏晋南北朝史纲》中记载:310年,石勒准备向南“攻陷江西壁垒三十余所”[7]239,有“雄踞江汉之志”[7]239。张宾觉得不可进攻并劝石勒返回。但是石勒起初并没有听取张宾建议,结果在与晋军交战的过程中死伤大半,再加上军粮不足,在交战过程中明显处于劣势。最后石勒还是采取了张宾的计策,带着军粮,卷起护甲,渡过沔水,进攻江夏之地,在战争中获胜。此后,石勒任命张宾为参军都尉。正是这一系列的考察,石勒发现了张宾的才能,才信任并重用他。史称张宾是一位“机无虚发,算无遗策”的人,他在石勒建立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石勒还推行了一些优待汉族士人的政策,吸引了大批北方士族。

从史料记载分析来看,石勒对待汉族士人态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巩固政权的需要。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权过程中实行的政权体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胡制,另一种是汉制。胡人要想在中原地区建立稳定的政权,就只能实行汉族政权制度。但汉族政权制度对于胡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所以统治者们只能对汉族士人实行安抚政策。这些汉族士人拥有丰富的封建统治经验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就成为少数民族统治者任用他们的重要资本。

其次,提高胡人文化素质,缩小文化差距的需要。要想实现政权的稳固发展,就必须使胡汉两族在思想上达到统一。对于长期重武轻文的胡人来说,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发展要远落后于汉族人士,石勒政权要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统治地位,就必须大力缩小与汉族文化的差距,这就需要依靠汉族知识分子来提高胡人的文化素质,从而使胡汉两族人民产生文化认同感以巩固其政权。对于石勒个人来说,其酷爱读书学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善于将历史经验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晋书·石勒载记》中记载:“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4]2741韩国磐在《魏晋南北朝史纲》中记载:石勒占领襄国之后,在该地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多个小学,并选拔将佐以及一些豪右子弟来对这些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7]243石勒推行儒学和重视文化教育对于提高胡人的文化素质,促使胡汉两族在思想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张宾对石勒的影响。史载:张宾,赵郡中丘人,字孟孙,他从小勤奋学习,广泛阅读了大量的经书文章,性情阔达重情义,经常对其兄弟说:“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8]156。张宾曾任中丘都督,但不得志,终因生病而被免去了官职。永嘉大乱时期,张宾提着剑来请见石勒,石勒当时并没有觉得张宾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后经过不断考察,石勒渐渐发现了张宾的才能,封他为谋主,在石勒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永嘉六年(312),石勒在葛陂建造壁垒,务农造船,准备进攻建业。琅邪王司马睿将他在江南的部队大规模集中到寿春地区,封纪瞻为“扬威将军”统领军队,征讨石勒。适逢霖雨,连绵三个月而不停歇,如此环境之下,石勒的部下因短缺粮食,战斗力下降。同时,在部队中又发生了瘟疫,死亡人数过大半。得到晋军进攻的消息,石勒与部下共商计策。右长史刁膺建议“勒先送款于帝,求扫平河朔,待军退之后徐更计之。”[4]2716石勒听到后无奈叹息。中坚将军夔安计划将士暂避于地势高处,石勒觉得计划显得过于保守。孔苌、支雄等人建议“及吴军未集,苌等请各将三百步卒,乘船三十余道,夜登其城,斩吴将头,得其城,食其仓米。”[4]2716石勒觉得这种计策太强横了,“各赐铠马一匹”[4]2716,赏而不用其计。石勒转身来问张宾,张宾觉得将军目前已经攻下了洛阳,且俘虏了晋朝的天子、妃子和公主,“擢将军之发不足以数将军之罪”[4]2716。张宾认为在石勒杀了王弥之后,就不应到这里筑垒造船,何况现在天又一直在下大雨,所以就更不该留在这里。“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宜北徙据之。”[4]2716石勒便采取了张宾的建议。张宾又建议,邺城三台非常坚固,最好是先占领邯郸或襄国;此外刘琨、王浚又是大敌,所以要趁着他防御未固攻其不备。于是,石勒从其计攻取了襄国,并掠夺了野谷来充当军粮。建兴二年(314),石勒又带领军队占领了幽州,俘虏了王浚并将其斩首。从此,石勒开始看到汉族士人在政权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石勒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

二、石勒统治时期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方法

(一)选拔人才的方法

1.九品中正制

晋元帝大兴三年(320),石勒制定了五品官制的选拔官员方式,让张宾来具体负责。之后他又加设了九品官制,任命张宾为左执法郎、孟卓为右执法郎,负责士族选拔。从五品官制到九品官制的改变说明石勒实行的这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后赵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他还下令让各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推举秀才、至孝、廉清、直言、武勇各一名,在每个州设置都部从事,俸禄为两千石。阎步克先生在《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中说:“石赵政权汉化诸制,如清定九品、计吏拜郎、太学试经等等,大抵承自魏晋之法,察举制亦当如此。‘秀异’当即秀才或‘秀才异等’,‘至孝廉清’当即孝廉。其所令岁荐科目与西晋通行之科相同。……估计其贤良秀孝之策试,并依上、中、下三等区别等第,分别拜授议郎、中郎、郎中之法,恐怕不是凭空产生,颇有可能是直接沿用了晋朝成规。”[9]136可见石勒采取的这一措施借用了晋朝的制度,得到了大批汉族士人的认可,对后赵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还没有完全实行。虽然史料记载石勒重新制定了九品制,但其与西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并不完全一样,石勒并没有设定“中正官”,而且官员的选拔也完全掌握在石勒手中,因此,他并没有真正恢复九品中正制。

2.学生考试

通过考试来选拔有才能的士人到朝廷中任职是石勒时期另一种重要的选举方式。韩国磐在《魏晋南北朝史纲》中记载:石勒下令命各郡国都设立主管学务的官员以及博士、祭酒两名,各级地主阶级子弟一百五十多人入学后,需要经过三年一次的考核,通过考试者升为台府,对他们破格录取[7]224。选拔佐著侍郎五名,记载当时所发生的大事。此外石勒还亲自到学校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成绩优秀者会得到石勒的奖赏。

320年,石勒下令朝臣举荐人才。史料记载:石勒下令朝廷中的官员以及地方上州郡的官员每年都要举荐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各一名进行考察任职,到326年,石勒时期的考试经策制度逐渐确立下来。

3.招募与礼征

《晋书》记载石勒对张宾说:“邺,魏之旧都,吾将营建。既风俗殷杂,须贤望以绥之,谁可任也?”[4]2720张宾觉得晋朝东莱太守赵彭可胜任这一职位,此人忠诚仁厚,“有佐时良干”[4]2720,如果石勒能够重用他,赵彭定能处理好所有的事务。于是,石勒召见了赵彭,并任命他为魏郡太守。此时,赵彭眼中含泪,说道:“臣往策名晋室,食其禄矣。犬马恋主,切不敢忘。”[4]2720他知道晋朝灭亡了,所以认为他“亦犹洪川东逝”[4]2720,虽然这是一个对自己仕途有帮助的大好机会,但是他也不能再来接受石勒的恩典,所以他拒绝了石勒的任用。石勒沉默不语。张宾说:“自将军神旗所经,衣冠之士靡不变节,未有能以大义进退者。至如此贤,以将军为高祖,自拟为四公,所谓君臣相知,此亦足成将军不世之高,何必吏。”[4]2720石勒听到后非常高兴,便赐了赵彭驷马以及俸禄,任命他的儿子为参军。被征辟的人,称为“征士”。在石勒统治时期,改变了之前重视门阀、笼络士族的政策,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政治隔阂,其唯才是举的政策吸收了大量汉族士人在朝廷中做官,对于巩固和发展后赵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人才的方法

1.重视教育

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帮助他巩固政权,治理国家。这样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培养人才的制度。石勒在攻占襄国之后,建立了许多学校。《晋书》记载:石勒在襄国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多个小学,并选拔将佐和一些豪右子弟来教育培养他们。这些众多的学校为后赵培养了大量的后备人才。此外,石勒下令命各郡国都设立主管学务的官员以及博士、祭酒两名,各级地主阶级子弟入学后,进行三年一次的考核,通过者升为台府破格录取。石勒虽然目不识丁,但在统治政权过程中重视教育,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量吸取汉文化难能可贵。在他统治期间,后赵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朝中官吏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2.推行儒学

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统治者文化统治的主导思想。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了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他们的思想不得不接受汉文化的熏陶。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积极地推行儒学教育,任用通晓儒学的官员来担任学校的太学、小学的老师,在朝中设立了博士、经学祭酒等职务。《晋书·石勒载记》中记载:“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议古帝王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4]2741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石勒为当时国家选拔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营造了一种重视人才、知识、教育的氛围,采取了与西晋时期腐化的选举制度截然相反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三、石勒人才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石勒人才思想对后赵的影响

石勒对汉族士人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利用,在发展政权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巩固了国家政权,其重视人才的思想对后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方面,促使汉族士人在建立和巩固后赵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313年,石勒准备攻打王浚,先派使者去打探情况,得知其中的情况后,石勒就此询问张宾,张宾说:“王浚虽曰晋藩,实坏僣逆之志,必思协英雄,图济事业。将军威声震于海内,去就为存亡,所在为轻重,浚之欲将军,犹楚之招韩信也。……夫立大事者必先为之卑,当称藩退奉,尚恐未信,羊、陆之事,臣未见其可”[4]2720-2721。石勒听取了张宾的建议,派人带了许多珍宝给王浚来表示诚意。这样,王浚便相信了石勒,从此不再怀疑他。由此可见,汉族士人在辅助石勒政权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石勒对汉族士人重视的态度吸引了大批士人来朝中任职,为后赵发展政权出谋划策。可知,石勒所采取的对汉族士人重视的政策是颇有远见的。

其次,在经济方面,石赵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发展农业生产,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根基。由于石勒早年间曾从事农耕,他深知农民的辛苦。石勒称王之后,在国家的统治过程中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石勒认为百姓开始恢复本业,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储存的物资材料不是很充足,为此,他修改了之前的制度,规定禁止酿酒,对于寺庙、宗庙这些地方则用清淡的酒,这一制度一直实行了多年。石勒作为一个皇帝,能够做到节约粮食是难能可贵的。《晋书》记载:石勒下诏任用霍皓担任劝课大夫和朱表以及陆充等人到地方的各个州郡巡查,核定户籍,鼓励农业的生产发展,同时给贡献突出的人赐予官职。石勒攻占襄国后,“司、冀渐宁,人始租赋”[4]2742,实行租税制,改变了以前的掠夺做法。《晋书》记载:石勒平定了幽州、冀州之后,命令官员到地方每家每户核实人口,每户要向国家上交布二匹、租二斛。可知,石勒在消灭王浚控制幽冀之后,以征租百姓粮食的方式,取代以前的掠夺方式,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是一大进步,为恢复封建经济奠定了基础。由此说明汉族士大夫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恢复和发展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最后,在文化方面,汉族士人通过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来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文化认同。石勒通过传播儒家思想提高了羯族人民的汉文化水平。石勒经常令士人读史书来了解汉族文化,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思考,将前人治国理政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以古鉴今,以史为鉴。石勒在襄国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多个小学,并选拔将佐和一些豪右子弟来教育培养他们。石勒颁布诏令,规定不得侮辱汉族人。此外,石勒还命人撰写了《上党国纪》《大将军起居注》和《大单于志》三部史书。石勒还设立“史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创,对中国史学发展意义重大。石勒非常重视儒学教育以及汉族士人,大规模地建立学校,推行汉文化,一时间儒学文化在后赵政权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正是由于石勒对于汉族士人采取唯才是举的态度和措施,为后赵政权的稳固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石勒人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石勒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的政策举措对我们今天也有深刻的影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唯才是举是石勒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石勒能够做到在提拔任用官员时保持清明公正,知人善任,论功行赏,不论家庭出身高低,都能够求贤若渴,从地方到中央逐级举荐人才,这就打破了之前那种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政治局面。石勒还将人才的教育和选拔作为重点,这些举措都使后赵的文化氛围不断浓厚,国民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现如今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华民族历代人才强国思想的发展和延伸。重视教育的发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办好一件事情的结果成败与否就在于国家能不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10]221。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拥有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意义重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大批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11]4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是关键因素。从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与我们党始终如一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密不可分。

猜你喜欢
石勒士人政权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石勒:打架的小伙伴是个人才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后赵皇帝石勒不计旧恨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感谢你曾经的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