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2021-04-15 07:3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刘志颖
农银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 王 帅 刘志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金融机构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主动把握“三农”变革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以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好服务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着眼新发展阶段国情农情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部署,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经过三年多不懈努力,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一是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二是粮食安全持续巩固,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主粮自给率均超过95%。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四是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6万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五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2亿多农民领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6亿多集体成员身份得到确认。六是农村生态建设取得了重要改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取得重要成果,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这一系列成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赢取了战略主动。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农业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盛,农村稳则国安。我党坚持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始终把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培育壮大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保障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始终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不遗余力保护和发展农业;始终坚持把农村社会稳定作为国家稳定的基石,积极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持续完善农村治理。但客观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民生保障还有短板,乡村社会治理存在弱项等。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仍然较差,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短板明显;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医院数量、人均医疗床位占有数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8年我国乡镇卫生院数量从3.73万减少到3.65万,村卫生室数量从66.3万减少到62.2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作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等重要部署,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作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重要路径。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的现实需要

2020年我国如期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任,历史性解决了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绝对贫困问题,但脱贫摘帽后的贫困县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明显,摆脱贫困的基础并不牢固,已脱贫人口收入仍然偏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外部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稳定持续脱贫面临困难。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仅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的72%;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8660元,仅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81%、87%,有80%以上县域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70892元)的5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具体目标,并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因此,在“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重要时期,有关部门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框架内,制定实施新的减贫发展战略,把持续缩小区域和群体发展差距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路径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为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中央持续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农业支持保护、乡村治理等重大改革。目前,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96%,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5.5亿亩;全国超过43.8万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万家,返乡留乡创业就业人员超过1300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十四五”期间,中央将着眼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等领域重点发力,将催生一大批新主体、新需求,农村资源要素得到盘活,生产力得以释放提升。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势必面对和解决的重大关系。历史证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基本经济规律,也是少数发达国家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调整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人均收入跻身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面对城乡平等互补并持续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势,能否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居民共同迈入高收入发展阶段,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色和质量。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等部署要求。可以预见,围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总体趋势,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窗口期,国家势必将面向农村出台更多政策、投入更多资金,以乡村全面振兴引领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等要素流动更顺畅、资源配置更均衡。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扩大国家内需战略基点的重要支撑

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三农”战略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农产品稳产保供重要性更加凸显,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农村庞大消费市场更受重视。目前,农村地区拥有5.52亿人口,2013-2019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由3.19万亿元增加至6.03万亿元,占全国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从13.44%提升至14.66%,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如在家电消费上,农村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消费水平整体滞后城市10年,目前已集中进入升级换代阶段;在住房消费上,按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测算,未来5年中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民进县城购房、农村自建房消费将持续增长。因此,县域农村作为人口基数最多、增长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将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紧扣中央部署要求,找准定位、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支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按照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国家和各地政府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启动建设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一系列重要项目,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建设智慧农业等一揽子重点任务,着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确保粮食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金融机构要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科技育种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二是积极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质量兴农、绿色发展之路,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重要成效。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各类乡村产业园区1万多个,园区总产值1.75万亿元,二三产业占比74%;新建设产业强镇298个,各地涌现出285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主营业务收入15.5万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8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00亿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万户,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850万。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金融机构要把服务农村产业融合、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着力点,找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载体,支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提质升级。

三是积极服务乡村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中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新时期,中央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力度。土地出让收入调整、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以及后续“三农”投资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将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金融机构要把服务乡村建设行动放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明确主攻方向和目标市场,不断创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补短板的有效模式。

四是积极服务乡村有效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内容逐步充实,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但对标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的总要求,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突出表现在“散”。如乡村治理能力分散,部分村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比较突出,部分村信用环境还不够好、法治意识还不够强;治理主体分散,特别是各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治理手段单一,数字乡村、智慧政务等数字化平台普及推广力度还不够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畅通和规范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十四五”时期,中央全面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着力丰富乡村治理主体,不断提高治理智能化水平,系统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金融机构要发挥科技优势,把服务乡村治理与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和优质客户结合,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的融资、融智、融技服务。

五是积极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的具体目标,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大重点任务中进行部署,明确工作重点、政策举措、保障机制等要求。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强政策供给。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未来5年的政策过渡期内,聚焦国家确定的欠发达地区以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新标准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主要支持对象,以支持农村地区重大项目和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方式,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三、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金融机构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全过程,在工作力度加大、投入力度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开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重点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系统做好规划部署。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提出的目标任务,金融机构要立足职责定位和专业优势,研究重点支持领域和配套政策措施。要加大资源倾斜,围绕各地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配置安排专门的信贷规模、经济资本计划、工资费用等方面资源,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的资源需求。要优化健全机制,持续巩固推广金融服务脱贫攻坚等成功经验做法,明确工作推进计划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体制机制平稳转型,不断增强在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二是创新差异化产品政策。立足乡村振兴不同客群的差异化金融需求,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幸福产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分门别类建立三农产品库,实施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和行业信贷政策,不断增强政策适用性。针对“三农”重大领域项目,执行专门贷款分类、评级、授信、定价、押品评估等政策,推广平行作业、项目预审等有效做法,提高信贷审批业务运作效率。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额度小、频次高的实际,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的原则,在信用评级、客户授信、抵押担保、利率定价、贷款期限和额度等方面实施差异化安排,整合相关信息数据,推广线上审批放贷模式。针对融资需求大的特色“三农”客户,积极对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单位,打造多方合作、协同支农的服务“三农”有效模式。

三是强化金融科技支撑。将互联网金融服务作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的重要手段,批量化、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服务广大农村地区客户。以建设推广金融场景、完善推广掌银、加快线上信贷业务发展为重点,全面加快“三农”和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推广智慧乡村、农村集体“三资”等管理平台,以及特色产业、生活服务、教育医疗等特色场景,加快形成满足农村各类客户需求的特色场景体系。要大力推广掌银服务,顺应农村手机便捷上网的趋势,积极在农村地区推广掌银、支付码等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将手机打造成集日常金融交易与生活生产服务充分结合的综合性服务工具,让广大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7×24小时便捷综合性服务。

摄影:熊 彬

四是优化调整服务模式。物理网点作为乡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要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要优化布局,加快县城低效网点向重点乡镇迁移速度,提升乡镇和农村网点覆盖面,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要创新模式,对乡镇农村网点实施服务改革,将过去等客上门服务模式调整为主动上门服务模式,通过深化运营机构改革,将释放出来的人力资源组建乡村金融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开展金融服务。要增强功能,强化县域农村网点信贷赋能,配足配强专业信贷人员,全面提升普惠信贷服务效率。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发展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