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惠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更关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基础性的学习资源,或者说需要准确的切入角度。文字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发展新思想的工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还会促使学生在学习文字时,从中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进而使学生表现出丰富的语文情感。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积极应用识字教学方法,并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灵活变化具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科素养。基于此,本文针对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方法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希望可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重要意义 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194-03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初期的集中识字理论常见于传统的课堂中,老师会带领学生诵读我国传统的古典书籍,借助非常规整的词语挥着句式直接传授汉字的读音,并对汉字在具体词语中的含义进行进一步地解释,但此种教学方法时学生对老师产生了非常强的依赖性。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分散识字以及注音识字相继出现,其中注意识字更受欢迎,传播范围也更广。注音识字可解放学生的双手,学生可借助具有注音的课文自行学习汉字的发音,教师更多地是起到辅助性作用,这样既可重点突出汉字发音的重要性,学生也可在阅读中感受汉字识字的乐趣,在减轻了学生负担的同时,也渗透到了其他学科领域。但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地区性的发音差异,受到方言发音的影响,一些学生在拼读拼音时困难较大,拼读的实际效果也不同,这都为注音识字的推广制造了困难。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意识。汉字是我国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万花筒。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借助识字教学过程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加入到识字教学活动中,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优秀的人文思想。受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积累程度,很多学生在学习一些词语时可能存在语义上的理解性困难,这种现象常见,也很正常。此时,教师即可从单个字词的含义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在讲解读音的同时,借助我国汉字独有的象形特点,为学生讲解汉字背后深刻的内涵,这样可在为学生提供理解词语内涵的角度的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此类词语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在识字教学中广泛拓展更为广泛的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当然,文字符号的意义也不止于此,教师在讲解汉字此类文化符号时,也要把握好教学深度,减小学生的理解压力,改善课堂识字教学的整体氛围。
(二)有利于强化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识字教学的显性作用即为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字词,当学生积累了比较多的字词之后,即可在日常的语言沟通中或者写作中完成内容以及句子结构方面的优化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慢慢地培养,教师应注意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性,虽然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可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比较强的探究性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即可借助学生的此种心理,将汉字识字的内容加入到实践教学中。此间,必须要注意的是,虽然学生在课上可能很容易地认识了生字,但在课后却不一定可以很好地应用生字,为此,教师也要注重调整课后练习的方式方法,将汉字识字教学与课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升识字教学体系性的同时,确保识字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表现在阅读理解方面,良好的阅读节奏基于正确的汉字认知,在此基础上,方可正确理解阅读内容中字词的深刻内涵,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此角度分析,汉字识字教学也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汉字作为一种图形文字,既有形体方面的特点,也有结构上的特色,再加之读音的变化,可对小学生形成视觉、听觉方面的刺激,并可促使小学生在图形认知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认知能力,这样可提高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内容形式比较多,既有短文、寓言故事,也有诗歌,虽然一些内容从表面上看起來好像理解难度比较大,有些人也批评说小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诗歌的深刻内容,但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也并未指望学生可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而是希望借助诗歌的韵律,培养小学生感知中文发音的能力,这对学生后期学习文字的发音以及句子的结构特点时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生理结构变化比较快,有效的语言发音练习甚至可影响小学生的口腔结构,并且促使小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语音识别习惯,这种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处于正常状态,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水平。当然,这需要长期的练习,并且也需要课后的反复巩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反复教学的重要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措施分析
(一)调动学生学习情感,强化学生语文识字动力。小学生学习需要以兴趣为导向,在产生学习兴趣之后,学生方可从意识层面认可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萌生强劲的学习动力,识字学习过程也是这样。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强化学生语文识字学习的动力。具体而言,教师在识字教学时,可利用汉字的象形特点,将汉字的结构与具体的趣味故事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听讲趣闻故事时,将汉字的字形和故事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不仅可了解汉字的含义,也可对汉字的读音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解“家”这一汉字时,教师可利用PPT为学生展示“家”的甲骨文的形态,此时汉字的形态更像一头“趴着的猪”。在展示具体的字形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问题,例如“趴着的猪和家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至此,教师可为学生讲解在古代“猪”与“家”之间的关系,即一方面,家畜比较金贵,一般会放在家中饲养,另一方面,将猪饲养在家中,也方便打退前来投食的猛兽。借助此类故事,语文识字过程也会变得有趣起来。在这之后,教师可再次为学生纠正汉字的读音,完成汉字识字教学任务。当然,并非所有汉字均具有比较形象的字形,再加之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可能对教师讲述的故事也不尽理解,此时教师可将汉字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故事生活化,也可起到同样的效果。
(二)科学使用汉语拼音,优化汉字识字过程。汉语拼音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更好的识字、认字。但对于低年级而言,特别是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一些学生可能在幼儿园阶段对拼音有所学习,但大部分学生其实很难把握拼音的正确发音,对拼音的写法更是不够熟练,这就导致学生的识字的过程中,仅凭拼音时根本无法快速识字、认字的。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科学使用汉语拼音,分清汉语拼音识字与形体识字教学之间的主从关系,将识字教学放在形体识字教学身上。现阶段,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家长回味学生买一些课外读物,此类读物往往有拼音标注,但家长也会发现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很多课外读物并未有拼音标注,这是因为拼音教学虽然比较早,但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为了减少学生形成所谓的“三年级效应”,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也应以教会学生识字、认字、写字为主。当然,为了强化学生识字能力,为学生讲解拼音可为学生提供识字认字的辅助手段,并可促使学生可在课余时间根据与自身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通过读拼音区识字、认字。但教师一定要注意的是,会读拼音不等于会阅读,小学生的兴趣导向性非常强,挫败感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为此,教师应重视字形的教学,引导学生将汉字的读音、字形和字意对应起来,这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基本目标。
(三)深度剖析汉字结构特点,突出字词形音义。汉字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以及形声字,不同类型的字体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抓住汉字的此类结构特点,以此作为学生识字的辅助工具,为学生讲解识字的技巧。象形字、指事字以及会意字均为象形类型的问题,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同学学习。例如象形字“日”“月”,指事字“刃”“左”,会意字“安”“杲”等。形声字中存在表达汉字发音的文字结构,虽然此类结构往往与汉字的真实读音并不一致,但也起到了基础性的提示作用。例如“青”在加入“水”之后即可成为“清”,加入“日”之后即可成为“晴”,标识天气晴朗的状态。这种以汉字的结构特点为识字教学基本方法的教学过程本身具备非常好的可实践性。小学语文中的一些汉字形体比较简单,这是应为此类字体经过了简化,为了突出此类汉字的结构特点,教师可将此类汉字还原成繁体字,引导学生从繁体字的角度认识这些汉字的结构特点。当然,在讲解读音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将繁体字、简体字以及读音对应起来,这样方可提高学生汉字识字的整体质量。
(四)灵活变化识字教学的方法,创造多元化的识字学习环境。前文论述的识字教学方法虽然比較有效,但不能长期反复使用,如若不然,有可能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审美疲劳的问题,影响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可综合应用识字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也可减弱学生的审美疲劳。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与文字相关的动画,此类动画的内容也有效展示文字的象形结构特点以及汉字形体的变化趋势,这样以一种动态的形式非常清晰地展示汉字的演变史,可非常直接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其次,教师可利用灯谜、口诀、诗歌、对联以及节日特色活动等内容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字的读音和结构,例如,教师可编写“一页四口嚣,页在字中央,吵吵又闹闹”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嚣”字,这样可将一些复杂的汉字简单化,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对于一些形近字,教师可通过为学生讲解偏旁部首的含义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区分形近字的工具,而这些偏旁部首也可作为“字根”,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新字体,具有比较好的扩展性。
三、结束语
总之,本文在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措施。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过程是不同的,具体的教学重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点。无论是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还是形声文字,均是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的工具性内容,对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具有关键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文字学习兴趣,教师应积极变化识字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工具灵活应用起来,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识字教学经验,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进谦.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课外语文,2018(33):86.
[2]郁素华.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识字教学实践探究[J].成才之路,2018(21):91.
[3]杨雪.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上),2018(6):42.
[4]伍春融.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探究[J].新课程(中),2017(12):269.
[5]杨雯雯.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分析[J].祖国,2017(17):232.